标题 | 历史求真,文学求美:论《邪不压正》“两种真实”的“间性互动” |
范文 | 赵盛国 姜文执导的电影《邪不压正》是其“民国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影片用還原性的笔调讲述了李天然回国复仇的故事,人物满怀壮志,复仇之路坎坷曲折。姜文导演采用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还原出时代大背景下动荡不安的北平,并以文学化的表现手法刻画出棱角分明的人物形象,利用时代特有的厚重和碎片化的人物关系拼凑成独特的影像。 一、文学性的镜语烘托历史背景 事件背景是还原历史事件时首要考虑的因素,其决定了影片整体叙事的发展进程。事件背景揭示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包含时代背景和人物背景等方面的要素。在描述电影事件之前,影片创制者往往要详尽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并根据创作需要选取某一方面的元素作为影片的叙事主线,从情节设置、人物对白、角色性格和镜头运用等角度出发[1],对历史事件的背景采取简洁的还原性表现方式,以非连续性的手法刻画出一个历史时代。当然,电影创作中选取的背景,不只是简单地为了体现环境因素,而是为观众提供各种谜团与知识景观,待观众有了一定的判断后一一解密。电影背景是复杂的,时代背景和人物背景相互影响与呼应,共同为电影主旨服务。 真实性是历史事件的基本属性。历史背景的真实要求严格、细致地对不同时代进行划分,尽量客观如实地呈现历史环境的真实情况,绝不允许虚构。历史背景的重现受导演和编剧等创制者的主观性影响较大,艺术创作可以适当编造,但不可胡编乱造。历史背景还原的核心概念是以艺术手段呈现历史的本真,艺术想象力的施展必须以尊重历史为前提,在遵循创作规律以及符合历史真实的框架内自由发挥,不仅要做到细节的还原,更重要的是揭示历史,从而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 影片《邪不压正》选取国难时期的北平作为背景,七七事变前的北平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不安的地区之一。在国难当头、内忧外患的时代大背景下,北平城风云际会,共产党人在积极寻找挽救民族的方法,满清遗老遗少企图复辟帝制,而日本人则蠢蠢欲动意图侵略中国,各个阶层、各个民族为了不同的目的汇聚在这个大都市。各方势力明争暗斗,较量此起彼伏。波澜壮阔的时代大背景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姜文导演创造性地运用文学的语言,再现真实历史,向观众展现了历史事件的全貌,并借助艺术方式延展出时代记号,使影片更加真实可信,在其刻画下的时代有着破碎化和复杂化的特点,这些镜头语言,无一不呈现出其对历史的尊重。 该片在以七七事变前的北平作为大时代背景的同时,引入了主人公李天然特有的人物背景。李天然是姜文创造的一枚关键“棋子”,所谓“一子落,而满盘皆活”[2]。李天然作为电影《邪不压正》的核心人物,是汇集于北平的各路人马虎视眈眈的对象,也是左右局面的关键人物。影片以李天然的复仇故事作为主线,为了点明其复仇原因和复仇准备,导演特地引入了李天然曾经生活的两个背景:一是他从小生活的故乡,二是他接受特工训练的他乡。在故乡太行山中,李天然的师父因为不愿种植鸦片荼毒国人,一家老小被残忍杀害,血流成河,只有李天然逃出生天;在他乡美国,李天然更名改姓,耕耘不辍,练就了一身惊世骇俗的本领,这一段叙事是他回归北平为师傅一家报仇的铺垫。影片中还介绍了其他人物的背景,拥有不同的故事、不同背景的人却因某种偶然与必然成为紧密相连的命运统一体,导演将主人公李天然的主线剧情与其他角色的分镜头交叉出现,运用倒叙、插叙等镜头表现方式,营造出一种时空的混乱感,配合时代的动荡不安,使观众在视觉上产生了认同感,调动了观众的情绪。与此同时,影片打破了原本历史事件单一性的叙事方式,用文学化的笔触对历史事件的背景加以补充和完善,使历史事件的还原不至于那么枯燥乏味,电影内容更丰富立体,且更具吸引力。 二、历史人物的文学符号化与原型分析 人物在电影中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人是情感的主体,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网是社会生活的缩影[3]。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都对电影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是评判电影质量的重要指标。人物如果塑造不好,影片就会偏于平庸,难成大作,因此,对于电影创制者而言,塑造好人物显得尤其重要。 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还原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中历史人物的塑造是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问题。从艺术角度出发,人物具有符号化的特点,不同的历史人物所代表的历史各有不同,历史人物的符号化其实就是历史的时代化。从叙事角度来说,历史人物是推动历史事件发展的重要动力,电影以历史人物为依托,通过构造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关注重点人物等方式反映历史。作为一向坚守本心的电影工作者,姜文导演凭借着对艺术绝对忠诚的态度,在电影《邪不压正》中塑造出了一系列经典人物。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大多数是以历史人物为原型塑造的,通过将真实的历史人物进行艺术加工,借助一定的艺术夸张形式加以表现,利用艺术技巧对历史事件人物相关的背景及人物身上发生的故事等再创造,从而使影片更具文学性,富有趣味性和吸引力。姜文将自己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构思和想法融入电影,尊重历史,遵循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本真,以典型人物李天然为主角来讲述故事,阐述了事件背后的深刻含义和对当代人的启迪[4]。 《邪不压正》中大多数人物都可以找到对应的历史原型。如关巧红的人物原型是被誉为“民国第一侠女”的施剑翘。施剑翘是山东军务帮办施从滨之女。直奉大战爆发时,前敌总指挥施丛滨坚决不降,拒绝孙传芳的多次劝降,待其落败之后,孙传芳一改往昔做派,将俘虏施丛滨斩首示众,并将其头颅在火车上挂了整整三天,父亲被如此羞辱,施剑翘立誓复仇,誓雪前耻。她用了10年的时间开启复仇之路,其间坎坷重重,被迫与家族断绝关系并遭到丈夫的背叛,而这一切都使她的复仇之心无比坚定。最终施剑翘终于刺杀成功,孙传芳被她两枪毙命,一时间天津舆论一片轰动。姜文利用施剑翘为父复仇的故事,塑造了关巧红这一人物形象。与施剑翘一样,关巧红也是一个被命运折磨得九死一生的人,她身上亦背负着仇恨和背叛,她通过手术的方式将小脚打开以便于行动,勤学苦练研习枪法武功,不辞辛劳地整日奔波只为寻得敌人下落。导演在此处以文学化的笔调叙述民国侠女施剑翘的故事,让施剑翘的精神在关巧红身上闪闪发光,并在剧中不时添加关巧红的镜头特写、背景变换等,使其复仇之路观之更加艰难重重,让观众产生了一种与关巧红共命运的真实感,理解和接受了这个人物设定。 影片中蓝青峰的原型同样有迹可循,系军统特务出身的张子奇,时任天津电话局局长,蓝青峰出场时所在的四合院,就是当年张子奇居住的东四大街九条30号院[5]。姜文独具匠心地将蓝青峰的出场设为张子奇的居所,就是为了更好地还原历史。张子奇是一个传奇人物,对于他的经历,研究者众说纷纭,他曾出国留学,也曾参加西安事变,是军统的精英骨干,经历可谓复杂诡谲。为了使蓝青峰版的张子奇形象更加饱满,导演为其设置了特别的出场和人物风格。电影《邪不压正》中蓝青峰人脉极广,为人处世八面玲珑,然而其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和民族大义面前则刚正不阿、绝无二心,誓死捍卫着国家的尊严与利益;他参加过多次革命并为历史上的大事件提供救援设备,是让日本人感到“头疼”的存在。姜文在还原历史人物之时不忘运用点滴细节来丰富人物形象,这种还原性和文学化的结合使电影更富吸引力,更能抓住观众眼球。 三、情节文学化还原与主旨的统一 情节是构成电影的要素之一,电影即是将一个个具体的情节拼凑起来,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电影中的情节设置,往往有着承上启下,推动叙事发展的作用。电影世界中设置的情节,通常呈现的是现实生活、社会事件的艺术化还原,折射的是时代特色和大众对某一事件的普遍认知。在这一过程中,还原属于意识形态的主观范畴,是电影创制者表现历史的手段;由于创制者的创作行为具有主观性,他们往往会在还原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加入自身的思想观念,以便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他们习惯对历史事件进行文学化的处理,使故事情节更加完善、连贯,从而清晰明了地将自己的创作意图传递给观众[6]。目前,还原性的表达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历史事件的处理,并成为电影制作的重要特征。在电影的情节设置中运用还原性表达,能够将观众直接代入导演所要讲述的故事中,引导观众借助电影情节对历史事件进行还原,从而形成观众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在这一方面,姜文对电影中事件情节的还原可谓构思巧妙。 影片《邪不压正》是对情节表达的空间突破,该片以宏大的手笔刻画场景展现了1936年的中国,导演在着重聚焦李天然的复仇过程同时,利用镜头特效在不同人物身上来回切换,实现了复杂场景的有机融合,将人物的心路历程充分展示在观众面前,真实地再现了人物命运的坎坷与周折,展现了其不屈不挠、一往无前的精神品质。影片在表现人物具体活动时较之历史记载更加详细,在情节上突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重重矛盾。该片中的情节编排严密有序,将诸多矛盾和不同命运的人物集中到有限的影片之中,将人物的复仇原因、计划、过程及结果表现得十分丰满与紧凑,充分且全面地展现出人物渴望复仇的强烈心理,无论是残酷的生活实景还是交错复杂的故事脉络都具备真实的特性,场面扣人心弦[7]。并且,影片在展示时代环境时着墨于小人物,牢牢把握历史人物塑造规律,使情节与创作主旨高度统一。而这种对历史事件情节进行艺术重塑时所体现出的高度统一,恰恰源于导演对历史的尊重。 此外,姜文还对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物件进行了还原及再创造,如影片一开篇,李天然盗取了一把来自日本的刀,这把所谓的“妖刀村正”也曾出现在历史事件中,此刀以天正年间一位刀匠的名字命名,因品质一流而留下妖刀之名。再如,影片中协和医院的墙上挂着一颗肾脏标本,而标本的主人便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梁启超——1926年,梁启超因频繁尿血四处投医,医生建议梁启超进行手术切除,手术过程中,由于主治医生刘瑞恒的失誤,梁启超健康的左肾被切除,影片中的这一幕便由此而来。 通过分析电影《邪不压正》,可以看出姜文导演试图将自己对历史事实的尊重以及对社会群体的关怀寄托到影片之中,以电影艺术的形式还原历史事件,书写历史,告诉大众历史的真相。他利用电影特有的艺术表现方式将社会关系与人的经历呈现在观众眼前,激发观众的认同感,并努力用自己创造性的思维建立起与观众沟通的心灵桥梁,这体现的恰是尊重,对历史事实的尊重,对艺术的尊重以及对人的尊重,在姜文极富特色的文学化表达中,观众亦可以感受到影片所呈现出的历史价值与时代价值。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