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试论“夸张”手法与舞蹈创作的关系 |
范文 | 刘璞 【摘 要】舞蹈是一种美的呈现,是一种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体验,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刺激。舞蹈的表现形式多样,“夸张”就是其中的一种。利用夸张的音乐或者动作来彰显舞蹈本身所要呈现给观众的体验,不仅在外在上紧紧抓住观众的眼球,而且还从内涵上全面刺激观众的多重感官,更好地突出了舞蹈的主题和思想。 【关键词】夸张手法;舞蹈创作;关系 中图分类号:J7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148-02 所谓“夸张”,顾名思义,就是把日常中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进行非常态性的处理,把它的表现形式发挥到极致,以夸大或者强调效果来重点表达出编舞人员所要传达给观众的作品含义。这种舞蹈手法是将编者的意识强加于舞蹈动作或者舞蹈配乐之上,是一种创作手段,以此来彰显作品的独特韵味。本文就“夸张”手法所赋予舞蹈的外在和内在含义进行重点阐述。 一、舞蹈“夸张”的外在视觉效果 众所周知,观众在欣赏舞蹈作品的时候需要调动的是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感官,而其中视觉上的刺激更为敏感和多变。直观上的视觉体验是观众最为迫切想要感受的部分。如何更好地把握“夸张”手法对于舞蹈外在视觉效果的展现,主要依据的就是编者的舞蹈作品能否抓住观众的眼球焦点以及如何更好地掌握观众的审美感受和舞蹈作品之间的距离。 (一)把握视觉的焦点,突出作品的主题 众所周知,观众在欣赏舞蹈作品的时候,最先抓住观众眼球的就是视觉的焦点。视觉焦点如同在欣赏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把握文章的主题大意,以便最快地切入主旨部分。舞蹈的视觉焦点是最先引起观众共鸣和给人留下印象最深刻的环节和部分。为了重点凸显视觉焦点,并且运用最快捷、最简洁的手段呈现,就要利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在舞蹈呈现的第一时间就紧紧抓住观众的视线,突出舞蹈作品的主题。在如今很多的舞蹈作品中,都有“夸张”这种艺术手法的体现。例如在舞蹈《万泉河水》中,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斗笠,舞蹈作品中的斗笠被极致放大,成为整个舞蹈作品中“夸张”的元素,同时又是整个舞蹈作品的精髓和亮点。在视觉呈现的效果上来说,这一突出的亮点因其“夸张”的表现,从一出场就成功抓住了观众的视觉焦点,成为本身就具有的优势。重视舞蹈作品中的视觉重点,就会增加舞蹈作品的新奇和独特,紧紧抓住观众的审美重点,从而更容易引起观众共鸣,从而打动观众。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些出现问题的艺术作品。例如舞蹈作品《心鼓》,由于编舞人员没有抓住视觉的焦点并对其进行极致性的夸张,导致视觉焦点没有得到应有的强化,因此并没有很好地展现作品的主题,直接导致的就是就是舞蹈动作没有清晰的主次关系,有些动作只是简单堆积,甚至在舞台上的整体效果是混乱无章的,使观众也抓不住舞蹈作品中的重点和主旨,混淆了观众的审美焦点,成为一个较为失败的舞蹈案例。 (二)衡量审美的距离,把握夸张的程度 在“夸张”这一手法的表现上,还应该特别注意的是把握这个“夸张”的度。具体来说就是有重点的适当把握视觉的审美距离。所谓审美距离,即是观众的欣赏水平和作品所要传达的艺术感觉之间的距离。不能为了彰显独特的体验而设置过为“夸张”的舞台效果,而导致观众在欣赏舞蹈作品时不能准确把握作品所要传达的内涵,而仅仅专注于舞台上夸张的表演形式。虽然说距离产生美,但是当距离成为观众领悟舞蹈内涵和主旨的隔阂时,距离产生的就不是美,而是遗憾和失败了。 所以,编者在实际编排舞蹈动作、体现舞台效果的时候,要学会把握“夸张”的尺度,利用这种极为有效的艺术手段,缩短舞蹈和观众之间的审美距离。编者需要了解的是什么程度的夸张既能保留其艺术效果,又能使观众在适当的审美距离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是编者编排舞蹈时应首先考虑的问题。很多优秀的舞蹈作品都很好地把握了这个“夸张”的程度,既使观众领会了舞蹈所要传达的意义,又强化了观众的视觉感受。例如在舞蹈《中国妈妈》中,通过放大舞蹈演员的动作表现,比如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东北地区农民劳作的生活因素,从而设计了一系列由上至下连续重复的拔玉米动作。这里利用重复的劳动动作,再现了东北地区农民的生活日常,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拉近了观众和抽象的舞蹈之间的距离。舞蹈的编者以观众的视角为出发点,利用夸张的动作幅度,带领观众走进中国东北地区农民耕作的日常画面,这个舞动编排洋溢着中国东北地区农民的朴实和纯真,获得了观众的共鸣,同时也强化了观众的审美需求。如此简单的日常劳作动作,通过夸张的艺术手法,展现出蓬勃的艺术创造力和舞台的视觉冲击力。 这里还需要提出一些较为失败的案例,来提醒舞蹈编者们注意。例如舞蹈作品《心鼓》,编者没有很好把握观众审美水平和作品深度之间的距离,从而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比如在这个作品中设计了大段头发击鼓的动作,但是由于忽视了审美距离的问题,从而使观众无法领悟这部舞蹈作品中所要传达给观众的“打起来”的含义,因而这个舞蹈作品的呈现是需要编者反思的。从中可以认识到,如果不能客观地站在观众的角度去分析舞蹈动作,以观众的视角去审视夸张的程度,就不能准确把握夸张所带来的审美距离,从而最终导致观众在领悟和理解舞蹈作品的含义时出现困难,这是舞蹈编者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二、“夸张”赋予舞蹈作品内在的力量 编者在编排舞蹈动作的时候,不仅要考虑舞蹈作品外在所要表达的含义和所要传达给观众的直观视觉体验,而且还要重点关注舞蹈作品利用“夸张”手法所具有的内在力量,这种内在力量是作品更为震撼力的部分。“夸张”的艺术手法可以激发编者的创造灵感,这是对于编者而言的,而对于观众而言,“夸张”的艺术手法可以给与观众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更多让思想自由翱翔的画面,这是夸张艺术手段的独特艺术魅力,而“夸张”手法所带来的内在力量就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 (一)“夸张”手法带来舞蹈的想象空间 “夸张”的艺术手法可以带来“夸张”的延续性。所谓“夸张的延续性”是指通过夸张手段创作出来的动作或者舞蹈道具,在表演形式结束之后,还可以产生后续的想象和联想,就像我们常说的“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短暂的舞台表演之后,可以给予观众或者编导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有时候可以通过某个舞蹈动作或者道具的夸张表现而成为整个舞蹈作品的精髓所在,穿针引线,串联起整部舞蹈作品的整体脉络。比如前文所提到的经典舞蹈作品《万泉河水》中,上下拍动斗笠的这个舞蹈动作就是编者受到夸张的斗笠的启发,所构想出来的一个全新的符合整个舞蹈宗旨的动作。这种后续性的创作,既与整个舞蹈作品的精神相吻合,又刷新了整个舞蹈的界面,可谓巧之又巧。 “夸张”的艺术手法还可以带来夸张的“连结性”。所谓“夸张的连结性”指的是编者将舞蹈之间的夸张手法进行合理的联结,这样可以形成整个舞蹈首尾相连、前后呼应的效果,从而顺理成章地完成整个舞蹈作品含义的传达。例如在经典的舞蹈作品《翻身农奴把歌唱》中,编者将那些被压迫的农奴们的形象定义为伛偻着身形、手置于脑后、五指弯曲的受虐状态,表现出农奴们的被压迫和苦苦煎熬。将动作的夸张表现与历史上农奴们内心的呐喊和痛苦的挣扎联系起来,通过这种夸张的画面呈现给观众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并且在画面的感悟下,进行精神层面的提炼,将农奴们受压迫的困境进行升华性、创造性的放大。可见,夸张的表现形式不仅可以激发编导的创造性想象力,还可以为观众创设一种让想象任意驰骋的空间。但是如果在舞蹈创作时,仅仅只是为了单纯的具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而片面地将作品中的某个单独的元素进行夸张,忽略了夸张的连结性,肯定无法真正发挥“夸张”手法的优势。能成功引起观众共鸣的优秀艺术作品,不仅因为舞蹈作品本身引发了观众的回应,同时还为观众留下了可以充分想象的空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话不说满,留有三分”。 (二)“夸张”对作品立意的作用和影响 立意是舞蹈作品的精髓所在,是商榷和衡量一部舞蹈作品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好的立意才能激发作品的潜能,引发观众的共鸣,成就一部经久不衰的好作品,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去风华。“夸张”的艺术手法可以增加舞蹈作品的立意,还可以从中解读出作品中的深层蕴意。借助于舞蹈动作或者舞蹈道具的夸张,形成外在视觉效果的冲击力,还会产生内在性功能性的强化,这种利用夸张的动作和道具营造舞蹈作品深刻内涵的效果,在很多成功的舞蹈作品中都有体现,例如大众耳熟能详的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中的某段音乐选段,就是借助乌鸦丑陋漆黑的形象和想要模仿天鹅、梦想成为天鹅的心境来展现其扭曲的情感路线。乌鸦丑陋怪异的动作却配合着唯美、圣洁的《四小天鹅》曲目,这种看似怪异荒诞的组合恰恰更能抒发出乌鸦内心想要成为天鹅的强烈渴望。这种音乐与动作的完美复合,准确地表现出了舞蹈组品的蕴意,令人有种不言而喻的感悟。 三、总结 综上所述,夸张的艺术手法与舞蹈作品的创作有着密切的关系,编者在编排舞蹈动作的时候要通过对夸张手法深刻准确的挖掘和剖析,精确把握观众的视觉焦点和审美距离,更好地展现舞蹈的深层魅力,使舞蹈具有视觉上和内在情感上的双层功能体验。 参考文献: [1]刘倩.舞蹈编导创作出新颖独特舞蹈的对策[J].雪莲,2015,(11):118-118. [2]章春和.关于舞蹈音乐与舞蹈结构[J].北方音乐,2015,(2):95-96. [3]林琳.对舞蹈表演中舞蹈文化的表现形式的研究[J].音乐大观,2014,(23):173-17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