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音乐剧《花木兰》唱段《我希望》演唱分析 |
范文 | 曹旖焕 【摘 要】上世纪80年代,音乐剧开始传入中国,越来越受到中国艺术家们的关注。音乐剧《花木兰》是中国人在音乐剧创作探索中所取到的一个重要成果。本文对音乐剧在国内外的发展动态,音乐剧《花木兰》的创作背景与剧情进行概述,对花木兰主要唱段《我希望》的演唱风格进行探讨。 【关键词】音乐剧;《花木兰》;《我希望》;演唱 中图分类号:J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030-02 歌剧、舞剧、话剧、演唱剧和音乐剧等,是当今受到世界人民关注较多的几大音乐戏剧形式。它们的组成都离不开戏剧与音乐,为世界人民带来美的享受。音乐剧是正歌剧、喜歌剧等发展到一定阶段,经过对音乐、戏剧、舞蹈等多方面的改革和吸收后形成的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是结合了多种音乐戏剧形式的精华发展而来。音乐剧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传入中国。从最初排演国外音乐剧《乐器推销员》至今,中国音乐剧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模仿到创造的阶段。 从80年代以来,中国的音乐剧在吸取了美国百老汇与伦敦西区音乐剧精华的基础上,推出了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剧。中国的音乐剧较多地沿用了外国的题材,其创作风格充满活力。从创作角度来讲,音乐剧《花木兰》的创作充满挑战,它是一部历史性很强的音乐剧,对剧作家来说是一次尝试和探索。音乐剧《花木兰》由中国歌剧舞剧院独立创作并首演,结合了老中青几代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根据乐府诗《木兰辞》改编而成。该剧选择了“花木兰”这个在中国众所周知,在世界也享有盛名的中国历史人物作为音乐剧的主角,使花木兰这个古老的故事更新鲜、更具时代感,该剧的主题是“爱”与“和平”。创作团队结合了老艺术家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丰富的人生阅历和青年创作者与时俱进的创作灵感及现代音乐艺术元素,加上饰演“花木兰”一角的青年女高音歌唱家王燕深情并茂、动人心弦的演唱,使这部音乐剧中更别开生面,颇具魅力。音乐剧《花木兰》的成功,为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音乐剧《花木兰》讲述了战乱不断的国家边关战事告急,全国到处征兵。主人公花木兰的父亲花弧将军也在征兵名册中,眼看父亲年迈且身体多病无法征战,家中弟弟花木棣尚在年幼,懂事的花木兰不忍年迈的父亲继续征战,也不忍年幼的弟弟替父从军,再三思量,唯有自己女扮男装以弟弟“花木棣”的身份替父从军才能解决家中烦忧,从此木兰开始了军旅生活。 从军以后,化身“花木棣”的花木兰英勇作战,其率领的军队征战巴丹国十二年,双方势均力敌,僵持不下,伤亡惨重,两国百姓民不聊生。在双方的一次交战中巴丹国王子战败被“花木棣”的军队擒获,战争也因此开始出现了转折;巴丹国公主为了救兄长(巴丹王子),谋划通过“比武招亲”的方式来联合邻邦,进而与“花木棣”的军队决一死战。花木兰闻讯后,决定将计就计,在剧中她以“游侠”的身份来到比武招亲会场应征,在比武招亲过程中,这位异域的巴丹公主果然没有闯过“花木棣”的“英雄关”,巴丹公主对“游侠”一见钟情,经过一番较量后花木兰在比武中胜出,同时,她也却被认出是敌方先锋“花木棣”,公主想借此机会除去仇敌“花木棣”,但是她又不忍心,这时候,花木兰乘机劝说巴丹公主,告诉她只有双方罢战议和,才能救出巴丹王子,也能够使两国百姓从此摆脱战争的苦难。最终,巴丹公主幡然醒悟,接受了花木兰的建议。本剧中,花木兰运用其智慧采用议和的方式解决了两国的争端,平息了困扰两国多年的战争,使两国人民彻底地摆脱了战争所带来的痛苦,最后全剧在双方罢战议和中圆满结束。 《我希望》是音乐剧《花木兰》第一幕第二场中的经典唱段,该唱段主要体现了花木兰在得知父亲被列入征兵名册中后,心中充满了焦急与悲伤;从音乐中观众也能够感受到花木兰经过内心的煎熬与挣扎后,抛开心中的忧愁和恐惧,不畏惧战争的艰苦,毅然决定替父兄勇赴战场。其音乐核心是一个“孝”字,抒情的诉说式的音乐,表达的是父女之情、亲人之情。这是一首女高音作品,用美声唱法演唱较为合适,总的情绪和意境把握在“憧憬与期盼”的基调上。这首歌曲节奏缓慢、音域宽广、气息悠长,演唱需要具备较深的基本功,既要有强有力的气息支持又要有较强的控制声音的能力,还需要较高的音乐修养来体现作品的内涵。这是花木兰在该剧中第一次登场,歌曲表达了木兰对和平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之情。 花木兰唱段《我希望》这首作品的前半段用半声有控制地演唱,像是自言自语,娓娓道来。此时的木兰还是闺阁中的女子,轻柔且有质感的歌唱音色可以表达女子的矜持与惆怅。演唱旋律一开始在中低音出现,歌唱情绪含蓄沉稳,这两段的旋律相似,演唱旋律音高没有较大的起伏,节奏也较为舒缓,主要在中声区徘徊,演唱时声音不能空虚也不能直白,需要集中在共鸣的高位置,音量要有所控制,中低音的诉说式的演唱声音需要力度,需要气息稳健地支撑。诉说式的演唱犹如花木兰在低声轻吟自己的心声,表达了人物内心的忧愁、恐惧和悲伤。 歌曲中间段落旋律音区由低到高,演唱者情绪也随之起伏,这一段逐渐展现出花木兰个性的坚毅及性格的张力,为人物形象的转变埋下伏笔、作好铺垫。这一段演唱旋律开始走高,节奏渐渐拉宽,演唱音区主要集中在高声区,起音轻盈舒展,音质柔韧饱满,气息均匀流畅,人物情绪随着歌唱旋律的升高而高涨。这一段演唱的难点是“天亮”两个字,“天”字在高音上持续6拍的演唱需要作好充分的气息准备和共鸣调节,在“天”字前面迅速吸气,放松喉咙,打开腔体,在高位置上唱出声音并保持声音的延续性;“亮”字也是在高音上持续的演唱,“天”到“亮”的演唱,“天”字的声音从高位置上过渡到“亮”字有4个8分音符的倚音,需要强有力的气息支撑,要求一气呵成,中间不能换气。作曲家在这里给出了“fff”的演唱标记,声音需要很强的力度,富有激情的演唱可以把整首歌的情绪推向一个小的高潮,木兰把梦想和希望寄托给月光,充分表达了木兰从军的决心和对和平的渴望。花木兰希望自己从悲伤和惆怅中解脱出来,她心中已经暗暗下定决心要替父从军,她要努力抛开忧愁和恐惧,对和平美好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与希望,这与之前的演唱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歌曲最后一段转调升高,演唱情绪更加激情澎湃。这首歌原调是F大调,在上一个情绪高潮的推动下,歌曲转调升至降A大调。这一段的歌词与上一段相同,旋律相似,但音高从F大调上升到降A大调,整段演唱声音都在高音上持续。演唱技巧和情绪不仅是上一段的延续,在此基础上有更进一步的拓展。这一段持续高音上的演唱要求气息更加深厚,声音依然需要强劲、丰满、有力。在高位置上清晰连贯地吐字,咬字,需要咽壁的力量和共鸣腔体充分的打开,音位丝毫不能垮塌,演唱每个乐句要求声音线条明朗,声音富有热情。宽广饱满的音色表达了花木兰的勇敢与坚强,她抛弃了忧愁、恐惧与悲伤,心中更加坚定了和平一定会实现的信念。歌曲尾声的时候,节奏减慢,木兰的情绪趋于平静,声音的力度逐渐减弱,最后一个“亮”字在从中音划到高音上哼唱的方式弱收,声音在憧憬与期盼中结束。 音乐剧《花木兰》充分展示了传统题材与现代表现形式相结合的艺术魅力,使陈旧的题材瞬间与时代贴近。中国原创音乐剧立足于本土文化的创作,不仅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还可以让更多的中国观众认识、了解、喜欢音乐剧这一艺术表演,提高人们的艺术鉴赏修养。通过对音乐剧《花木兰》演唱风格的研究,为演唱者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提供艺术参考、借鉴的依据;便于提高声乐学习者对这部音乐剧的关注;激发声乐学习者对编剧和作曲进行大胆创新的热情。 参考文献: [1]郝维亚,邱玉璞,喻江.音乐剧花木兰唱段精选[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2](意)P.M.马腊费奥迪.卡鲁索的发声方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3]裴诺.国产《花木兰》璞玉可雕[J].音乐周报,2004(02). [4]显舟.重看《花木兰》[J].音乐周报,2004(09). [5]中国歌剧舞剧院.出手不凡《花木兰》[J].中国文化报,2004(02). [6]专家评点《花木兰》[J].中国文化报,2004(02). [7]李保霞.民族音乐剧《花木兰》随想[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2(0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