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洪洞县广胜寺历史考 |
范文 | 吴舒静 【摘 要】广胜寺坐落于洪洞县,其名由唐代宗皇帝御赐。广胜寺肇始甚久,是佛教传入中国初期创建的佛寺之一。寺内的木结构建筑、飞虹琉璃塔和稀世珍品《赵城金藏》、塑像与壁画,都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物瑰宝。广胜寺因何而来、如何繁盛、缘何遭到破坏,前辈们已经做过详细的论述,笔者在此文中意图通过碑刻,梳理广胜寺的前世今生。 【关键词】洪洞;广胜寺;历史考 中图分类号:K928.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237-02 一、广胜寺的创建 关于广胜寺的创建年代,根据地方志和寺内碑碣的记载,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说法: (一)桓帝建和元年创建说。“广胜寺,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建。柏万株,枝尽南向,所谓广胜奇柏也。下有霍泉,旁有有本、观澜二亭,山上有飞虹塔,为阿育王舍利处,明永乐十四年修,正德间僧达连重修,高三百六十尺。”[1]这段记载明确说明了广胜寺的创建时间。 “自古名区必多胜景,吾邑广胜上寺,庙宇巍峨,塔势峻峭,真一方之巨观也……但创建则始于东汉建和元年,敕名则起于唐代大历四年,公元(769年),历汉唐以及本朝,年深日久,虽其间经修补者,不知凡几。”[2]这段碑记弥补了文字史料的不足,是证明广胜寺创建的第一手资料。 (二)大唐创建说。《重修敕建广胜下寺碑记》云:“赵邑东南距城三四十里,古有广胜寺,创建于盛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越廿余年,可汾阳王之请而赐额焉。上有阿育宝塔,下有霍泉胜水,南北奇柏数里,枝皆向南,益地广而景胜也。广衍胜因寓其中矣。本一寺而分为两,有上寺下寺之名。”[3] (三)北周保定二年创建说。《募化重修广胜上寺钟楼塔房禅堂等处序》碑上记载:“邑之震方,有名山海水,飞虹宝塔盖千古之佳境也。北汉(当是北周之误)保定二年(公元562年),创建舍利古寺,以有上下之分。后寺改名广胜,唐亦以此为名。[4] (四)北汉创建说。《恢复广胜寺田产碑记》载:“广胜上寺,为赵城名胜古迹,相传自北汉建寺,历唐、宋、元、明,历代修葺,至清而规模益广。”[5] 二、东汉至南北朝的俱卢舍寺 (一)初创时的俱卢舍寺。根据《广胜志》记载:顺治十六年的《缘起碑》中转引的明永乐年间《重修缘疏》一文内有如下的记载:南北朝时期,即北周武帝保定三年(563),游僧正觉在该寺兴建佛塔时,掘出的断碑载:“东汉桓帝建和元年敕建俱卢舍寺。”[6]这直接表明了该寺的创建年代。 (二)北魏太武帝灭佛对广胜寺的破坏。魏太武帝致力于武功建设,但是道士寇谦之宣扬天师道,排斥佛法,太武帝此时又听信了宰相崔浩的谗言,开始灭佛。广胜寺未能逃脱被灭的宿命,开始没落。 据《广胜志》记载:“北周保定三年(公元563年),僧人正觉偶见佛光,遂驻赐旧塔址旁,有重修浮图之举,工半,遭“建德”“灭法”厄运,建塔未就而中止。”[7]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李光瓒牒文奏请重建时,虽然寺塔基址尚清晰可辨,但已成为古迹了。 三、隋、唐、五代时广胜寺的变迁 (一)隋唐时广胜寺的再次繁荣。在广胜寺上寺的后大殿前檐墙上,有一方大历四年(公元769年)中书令郭子仪上奏碟文的碑石,唐碑因年久风化毁坏。 (二)广胜寺水神庙的创建。关于水神庙的始建年代,《平阳府志》载:“唐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开导两渠,一名北霍(渠),一名南霍(渠)。”这段记载表明,从唐贞元年间,唐德宗敕封洪洞霍泉水神为明应王时起,就建起了水神庙。 (三)广胜寺下寺的创建。广胜寺下寺的建造,据《广胜志》云:无诤法师圆寂第一年开始兴建下寺,由灵隐寺高僧法师督工。根据《广胜志》所述,唐时佛教鼎盛,僧侣信徒甚众,上寺不及所需,遂于山脚兴工,另见一区,史称下寺。 四、宋元时代佛寺沧桑变迁 (一)宋代广胜寺胜景。到了宋代,广胜寺继续得到扩充和发展,仍处于兴盛阶段。宋人遗留下来的诸多诗词碑文,描述了寺宇环境、规模和建筑形制。 (二)金末元初广胜寺的衰兴。金代时,广胜寺上下两寺于金宣宗完颜珣贞祐年间(1213—1217)全部毁于兵火。“金贞祐之乱,河东、河朔名山大川神祠,无不灰烬,瓦砾一空。” 在广胜寺颓败之时,元朝进行了“筑以新基,弃其旧址”,到元中统年间,(公元1260—1264年)在明应王殿后面又修建了寝殿。 元世祖忽必烈中统二年(1261),广胜寺和尚祖美住持、净公长老印造了《金版大藏经》,在佛教徒资助下,前往燕京弘法寺自印《金版大藏经》682帙1379部6943卷,供养在上寺弥陀殿。这是广胜寺金末被毁后又重新兴建起来的盛况,但是,这种盛况犹如昙花一现,没过多久,便被天灾淹没在了历史长河中。 (三)大地震中的广胜寺。元成宗铁木耳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八月初六日戌时,一场特大地震爆发,洪洞、赵城处于地震的中心地带。关于这次大地震的记载,《大德七年十月御祭中镇文》中载:“大德癸卯八月六日,夜漏棲戍,郡国同时地震,河东为甚。” 此后,从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起,广胜寺和水神庙又开始了重建的过程,现在保留下来的建筑、塑像、壁画等多是这一时期的遗物。 五、明清时期的广胜寺再度兴盛 明太祖朱元璋早年做过僧侣,所以即位后大兴佛法,对于佛教有意加以整顿,广胜寺的佛寺活动得以顺利进行,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永乐南藏》大藏经雕刻完毕,共636函、1601部、6331卷,南京报恩寺收藏了经版。 但是,历经过1303年元大德七年大地震的广胜寺,还是难逃天灾的打击,据据《山西通志》第五卷《地震志》记载:“清康熙三十四年四月初六日(1695年5月18日),临汾发生强烈地震。”洪洞、赵城在九度破坏区内遭到严重损毁。 清王朝笃信佛教,雍正皇帝为广胜寺手书了“光辉万吉”的题匾,高悬在上寺大雄宝殿的门额。清代高僧广修大师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来到广胜寺,在寺院启建千日道场,讲经弘法。在将近300年的时间里,广胜寺上下两院寺院的塔殿禅房,进行过多次维修,创建了钟、鼓二楼,金妆了佛像。 六、辛亥革命以后的广胜寺 辛亥革命以后,社会动荡不安,广胜寺上寺僧人有所增加、而下寺的寺僧已不理佛事。该寺因藏有《金藏》而更闻名于世,1934年波罗和尚被推为广胜寺上寺住持。力空法师于1937年2月10日继任广胜寺住持。抗日战争期间,广胜寺处于日军三面包围之中,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力空法师于1942年维修了上寺前、中、后三大殿,并新修了佛塔的回廊,往后力空法师的传教活动从未停止。 解放战争时期,广胜寺在人民解放军前线作战及接管时注意保护,1947年,洪洞、赵城相继解放,党和政府坚决执行宗教信仰自由及保护文物古迹的政策。 七、后记 纵观广胜寺的创建、发展、繁盛、毁灭、重修、再度毁灭、重建再繁盛的过程,可知佛寺的兴衰荣败一方面与佛教教势的发展息息相关,主要来自于统治者对佛教的态度,另一方面也受到战争、天灾等的影响。历经近两千年风雨飘摇的广胜寺,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巍峨雄壮的外观、名扬海外的稀世珍宝,光照后人的佛法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佛法高增、善男信女,出现了虔诚膜拜、香火缭绕的胜景。 参考文献: [1]刘泽民,汪学文主编.三晋石刻大全·临汾市洪洞县卷(上、下)[M].太原:山西出版集团三晋出版社,2013. [2](清)刘梅,温敞篆.中国地方志集成·山西府县志辑[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 [3](明)宋濂.元史·五行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6. [4](清)储大文.山西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8. [5]孔尚任.平阳府志(清康熙版)[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 [6]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山西通志·地震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1. [7]力空法师.广胜志[M].193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