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从主体间性理论分析舞蹈教育模式 |
范文 | 陈乐 【摘 要】本文主要从主体间性理论,对舞蹈教学模式的专业实际以及心理实际出发,提出相应的舞蹈教育模式,以能够在主体间性理论基础上显著提高舞蹈教育有效性。 【关键词】主体间性理论;舞蹈教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0-0196-02 17世纪30年代,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阐述了班级授课制,此后教师中心论及其教学模式成为数百年中教育领域主流;进入20世纪后,杜威提出儿童中心论,对传统教师中心教学模式进行了批判和思考,学生中心教学模式开始成为现代教育主流。但随着现代教育的深入发展,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教学模式均暴露出了一些弊端,主体间性教学模式逐渐得到青睐。在中职舞蹈教学中,长期以来“手把手教”的教师中心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教师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在教学中缺乏创新精神与互动氛围。新的《艺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艺术教学应对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给予更多关注,使学生进入艺术体验性、探究性和反思性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于中职舞蹈教学来说,教师与学生是舞蹈课堂中共同重要的主体,在舞蹈教学中践行主体间性教学模式,有利于舞蹈教育返璞归真,充分发挥舞蹈教学在学生人格成长、情感陶冶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一、主体间性理论的基本认识 “主体间性”这一概念,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提出,最早见于其后期“交互主体现象学”应用中,又被称为交互主体观性、主体际性等,通常被解释为是一种表证自我与他我关系现象的概念,指主体之间所呈现出的共识活动以及共存、互识和交往状态。在胡塞尔看来,主体性代表着自我,正是在这一理念下他提出了将个人主体性替换为主体间性。 根据主体间性理念,可以看出“主体—主体”关系与“主体—客体”关系之间存在差异性。在“主体—主体”关系中,主体之间对作用和影响可以相互施加,主体之间不仅存在着理解和沟通,同时隐含着矛盾和冲突。在对主体性加以保持的基础上,对关系双方之间所应具备的平等性、交互性和互动性加以强调,是主体间性最大的特点。主体间性所体现的是主体间关系的规定性,具体来说就是主体间具有的相关性、统一性及协调性。主体间性强调的是主体之间的通融性,从实质上来看为主体性在主体间的延伸。在主体间性教育理论中,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中互为主体,通过语言、方法等手段,在教学中相互沟通、理解和对话,教师对学生的主体潜力进行挖掘,对学生的主体能力进行培养,对学生的主体人格进行塑造,以实现教育目的。 二、从主体间性理论分析舞蹈教学模式改善方向 职业舞蹈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专业舞蹈训练的重要途径之一。中职舞蹈教学的有效性高低,关键取决于教师与学生双主体互动作用在舞蹈教学中能否充分发挥,以及能否采取适当的舞蹈教育方法。相对传统主体性舞蹈教育,主体间性舞蹈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对象对单一性思维与科学理性思维极端化所带来的弊端的消解,是舞蹈教学在交互关系思维下的一种交互共生,着重舞蹈教育活动中多元主体的合作。概括来说,主体间性理论下的舞蹈教学模式,是“主体—主体”互动舞蹈教学模式或者“主体—中介—主体”的教学模式,而非传统舞蹈教学中的“主体—客体”二元的对立模式。 (一)优化舞蹈内容 以往中职舞蹈教学所采取的教学模式多为“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舞蹈课内容往往比较单一,无法有效地提升学生舞蹈综合素质与舞蹈创新能力。学生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存在着或大或小的个性差异,对舞蹈的接受能力和喜好也会有所不同。为了提升学生在舞蹈教学中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教师可在对经典舞蹈进行传授的同时,鼓励学生自己成为舞蹈教学中的主角,自主编排舞蹈等,从而促进学生提升自身舞蹈表现能力,培养学生在舞蹈方面的自主探索精神。为了使学生舞蹈审美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中职舞蹈教学内容应更加多元化,在舞蹈课堂中纳入各种民族舞、现代舞和中外舞蹈等,引导学生自主发掘各种舞蹈的异同,提高学生对舞蹈基础知识的学习兴趣与认知感。 (二)优化舞蹈教学方法 第一,在教师主导下实施多交互主体协同参与教学。在中职舞蹈教学中,一直以来课堂教学活动均由教师设计构思,教师在“教”的过程中确实处于主体地位,而在“教学”过程中则并不完全主导。根据主体间性理论,教师在舞蹈教学中,应认识到自身特殊主体性质,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知识、经验、能力均领先于学生的主导地位,针对学生的舞蹈学习情况给予指导性评价,提供指导和帮助。舞蹈教学还应充分调动舞蹈课程、多媒体手段、舞蹈测试制度等多种“客观主体”的作用,通过多交互主体的协同参与,共同完成课堂上的舞蹈教学活动。如在学习藏族舞蹈《走进西藏》的过程中,教师应全面地考虑到学生对西藏地理环境、风土人情了解不多的问题,在教学中让学生对《走进西藏》舞蹈录像进行欣赏的同时,向学生讲述舞蹈主题。在丰富而直观的资料中,学生欣赏到藏族舞蹈的同时,对藏族的历史文化也更加了解,参与舞蹈课堂的积极性也更高。 第二,在舞蹈教学中坚持平等对话与多元融合。在舞蹈教学中,要实现多交互主体协同参与,需要坚持教学中的平等对话。对于主体间性下的舞蹈教学师生对话来说,平等是其前提。教师在舞蹈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更多的话语权,通过与学生的平等对话,消除传统舞蹈教学中的二元对立观念,推动舞蹈教学主体的多元融合与共生。在舞蹈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并没有界限,两个主体都需要不断地学习,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学习,学生在学习中也参与了教学,构成了教学相长的现象。除了在场的主体对话外,教师与学生在舞蹈教学中也需要进行很多不在场的主体对话,如与舞蹈教材编者、舞蹈教学大纲制定者之间的对话等。舞蹈教材并非舞蹈教学的唯一学习材料,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对其他舞蹈信息和资源进行收集,实现舞蹈教学的平等与多元融合,丰富舞蹈教学形式。 第三,在舞蹈教学中营造一种开放的、动态的教学生成状态。在主体间性教学中,教学通常一直处于发展与变化中,课堂中的很多情况都处于未完成状态,整个教学过程并不是以教师为主,也不是完全集中在学生那里,而是开放和动态变化的。在舞蹈教学中,主体间性教学模式要求舞蹈教学课堂是一种独白与对话的共生共存模式。教师需要具备对话性思维,走出传统封闭的教师主体教学观念,根据学生对舞蹈教学的反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总结舞蹈教学中的成败,与学生一起探索舞蹈教学世界,建构舞蹈教学意义。以东北秧歌《妞妞扭秧歌》的教学为例,在这一舞蹈教学中,为了使教学氛围更加活跃,可在教学的开始,安排节奏比较欢快活泼、情节性较强的快板部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情绪,然后再安排音乐节奏比较悠长的前奏部分,让学生自己对出场动作与造型进行设计,与教师一起完成整个课堂教学,引发学生对舞蹈学习的期待,激发学生的舞蹈学习兴趣,进一步提升舞蹈教学的有效性。 三、主体间性理论下舞蹈教学模式改善的实际效果 (一)改变了传统单向教学,使舞蹈教学实现了主体间多向互动交往 传统舞蹈教学以单向教学模式为主,否定了教学中的对称交往形式,导致师生在舞蹈教学中形成了对立局面。而主体间性理论下的舞蹈教学模式,使舞蹈教学实现了主体间多向互动交往,促进了师生精神、舞蹈知识等方面的共享,而在共享中又能相互造就师生在舞蹈教学中的共同发展。 (二)改变了舞蹈教学灌输定势,使舞蹈教学走向知、情、意、行综合目标 传统的舞蹈教学是教师灌输式教学。在这种定势教学模式下,整个教学过程所呈现的完全是知者带动无知者过程,毫无舞蹈教学中本应具备的情、意、行等特征。主体间性下的舞蹈教学模式,注重师生间的对话与交流,以探究性思维引导学生学习舞蹈知识,能够使教师与学生在舞蹈教学中达到情感、意识、人格力量的交融,推动舞蹈教学走向知、情、意、行综合目标,不仅能够带动学生对舞蹈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而且对学生良好情感的形成、心态的健全化以及舞蹈学习行为的积极性有重要作用,更有助于显著提升舞蹈教学质量。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着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正规化舞蹈教育孕育而生。传统“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局限性的凸显,增强了主体间性舞蹈教育观研究的必要性。本文主要基于主体间性理论与职业舞蹈教育的实际情况,对中职舞蹈课堂教学中,师生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的舞蹈课堂教学模式及舞蹈教学策略进行探讨,使得舞蹈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序、健康和谐。总之主体间性理论,给舞蹈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视角,能够有效解决传统舞蹈教学弊端,对现代舞蹈教学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地探索,完善舞蹈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志泉,蔡晨云.主体间性视野下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4,(22):7-10. [2]陈章龙,卢彪.主体间性视域中的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江海学刊,2012,(2):223-229. [3]任凤芹.听课中教育理论主体和教育实践主体的主体间性建构[J].教育科学,2013,29(6):26-30. [4]李新民.主体间性:艺术教育达致有效性的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26-28. [5]刘彦灵.舞蹈本科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2012. [6]古兰丹姆.论舞蹈教育在体育院校的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10,(10):98-102,109. [7]李士明.借鉴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建构军旅舞蹈教育模式——浅析军队特色舞蹈教育的人本内涵[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3,(1):66-69. [8]吴明静.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探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5):58-58,139. [9]陈筱筱.佤族舞蹈进入高校专业舞蹈教育的可行性与推进模式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0. 作者简介: 陈 乐(1983-),女,江苏省泰州市人,汉族,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舞蹈创编、舞蹈教育、民族民间舞。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