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析戏剧导演二度创作中的“形象种子”
范文

    杨余

    【摘 要】“形象种子”是导演深入挖掘剧作精髓的结晶,它是导演在剧本立意的基础上所构想的富有诗意和哲理性的总体审美意象。对于剧中思想的表达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导演二度创作的统率,而且还是导演哲学意识的具体表现。本文以“形象种子”为切入点,结合话剧《情人》的创作过程,分析“形象种子”在导演二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象征性;意象化;形象种子

    中图分类号:J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039-01

    一、关于“形象种子”

    目前,世界戏剧界公认的三大表演体系是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梅兰芳为代表的。“形象种子”的概念是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出的“演出的概括形象”发展而来。中央戏剧学院徐晓钟教授说:“所谓演出的‘形象种子,指的是未来演出的形象化的立意,是概括思想立意的象征性形象,它是生发整个舞台演出想象的‘种子。为了使综合艺术各因素、各部门统一于一个总体的立意、总体形象,并且帮助演员获得正确的创作自我感觉,我习惯于在构思中确定一个演出的‘形象种子,它是一个被形象化了的哲理,它能给予创造者形象的暗示,又能用这种形象化了的哲理去激发创作集体的创作热情。”

    二、“形象种子”与导演的二度创作

    (一)“形象种子”与作品的主题思想。《情人》是哈罗德品特的作品,故事围绕着结婚十年的夫妻两人,对于对方有“情人”之事的态度而展开叙述的,在不断地窥探和坦诚之后,两人都筋疲力尽,不知道“情人”是否存在,没有信任的婚姻是否还能够维持表面的“相敬如宾”,看似坦诚的两人背后却各怀心思,到底“情人”是真实还是臆想?所有的艺术创作都是有意识地进行,意识就是一种思想,导演二度创作最先开始的工作就是总结和深化主题思想。如何使主题思想得到深化呢?归纳和提炼出具象的“形象种子”就是方法之一。导演可以利用提炼出的“形象种子”,在创作的过程中去完善构思,完善舞台设计、动作处理、音乐、台词等,达到深化主题思想的目的和作用。

    导演对《情人》二度创作的最初阶段是通过剧本挖掘主人公的思想意识逐渐转变的过程,并通过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再结合时代特征凝练出了《情人》的“形象种子”即“侧倒的非洲鼓”,其暗示了夫妻两人的关系处于一种倾斜的狀态,试图通过某种方式使婚姻生活回到正轨,但是结果却是另一番景象。

    (二)“形象种子”与作品的形象性与象征性。诗人常用“赋比兴”的创作方法来创作诗歌,使诗歌更具形象性和象征性,“形象种子”在导演二度创作中的作用也是如此,通过对具体的形象的凝练,利用具有象征性的形象来充分表现作品。在导演的二度创作中可以借用“形象种子”的某种具体的形象来象征某一种主题或思想。导演把《情人》的“形象种子”提炼为“侧倒的非洲鼓”,是因为非洲鼓在原始时代是用来传播信息的,导演用“侧倒的非洲鼓”来暗示《情人》里夫妻俩已经失去了正常的交流,处于一种不正常的关系。

    (三)“形象种子”与作品的思想导向。“形象种子”是作品的整体思想倾向,剧情的发展和延伸都必须围绕着“思想”而展开,创作者不可偏离作品传递的思想而孤立地进行创作。《情人》中的夫妻两人都是英国的中产阶级,从表面看,他们都符合英国绅士和淑女的形象,夫妻之间相敬如宾,过着让外人看来和谐美满的婚姻生活,通过故事的展开,我们可以逐步看到夫妻间在相敬如宾下的同床异梦,在貌合神离的夫妻关系中,通过“侧倒的非洲鼓”这一“形象种子”,将婚姻观念更加清晰、形象地展现在观众眼前。

    (四)“形象种子”是诗化的意象。“形象种子”是导演形象思维的一种体现,在导演的二度创作过程中,“意”指的是作品所包含的意蕴,“象”是“意”的特质载体,是体现“意”的具体想象。在《情人》的创作过程中,导演将作品中所蕴含的抽象意识,通过意象化的“形象种子”体现出来,作品中的这对“正常”夫妻,其实也代表了很多现实生活中貌合神离的夫妻,这样的夫妻关系表达的其实是现代人对待婚姻的态度,作者对这种社会现况的不满与愤懑,突出了个人主体与社会客体间的冲突。

    “形象种子”是导演创造性形象思维的一种结晶,它是一种诗化的意象,它可以启发和统一其他创作部门的创作工作。“形象种子”始终贯穿在导演的二度创作中,它不仅仅是一种思想性的概括,更是导演个人艺术风格和哲学意识的升华。本文结合《情人》的创作过程,建立在导演二度创作过程中给予我们的启示和引导,导演创造的作品不仅仅是讲好一个深刻的故事,还需要去揭示生活和现实的本质,通过作品去传递一种社会能量,帮助人们去认识生活,宣扬正确的思想和意识,不断提高导演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哲学追求。

    参考文献:

    [1]格·尼·古里叶夫.导演学概论[M].王爱民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

    [2]王晓鹰.从假定性到诗化意象[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杨 余(1992-),男,汉族,云南昆明人,云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导表演理论与实践。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6: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