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谈山东民歌《包楞调》的传承及发展
范文

    开万贺

    【摘 要】山东成武县的《包楞调》是中国民族音乐中一个代表性的民间歌曲,山东民歌中的精品,也填补了我国声乐史上的民间花腔的空白。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欣赏水平的提高,《包楞调》演唱技巧方面存在的许多弊端显露出来。加强对《包楞调》演唱技巧的研究力度,改善《包楞调》存在的不足,可有效促进民族音乐的发展。

    【关键词】山东成武;包楞调;民间歌曲;演唱技巧

    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9-0070-01

    一、《包楞调》的结构特征

    这首民歌的曲调建立在七声音阶宫调式上,为两段体结构,分节歌形式。A段由四个不规整乐句组成,第一、二乐句采用“合头换尾”的方法构成,第三乐句缩紧为两小节,第四乐句呈弧线形,后落“商”(re)音上,形成半终止。B段在A段的基础上重复变化发展而成,是具有副歌性的乐段。这段里的衬字“楞”字,竟有40多次连续出现,所形成的衬腔不仅扩充了歌曲的结构,而且使情绪非常欢快热烈、活泼轻巧,把歌曲推向高潮。B段落调式主音“宫”(do)上。歌曲的结束句速度放慢,音却停在调式属音“徵”(sol)上,形成一种余音未尽之感。

    《包楞调》的结构严谨,词曲结合紧密。旋律以级进和跳进相间、装饰音等的润腔,使语调字音准确,并有鲜明的地方風味。特别是其中的八九度大跳,以及十六分休止符的连续出现,使乐曲十分跳跃,富有弹性,生机勃勃。

    二、学习《包楞调》的方法及途径

    1.加强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现代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样的教学思想可以将启发法、演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介入课堂,不仅有效弥补讲授法的不足,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包楞调》的课堂教学真正地与生活相结合。

    2.加强多媒体的运用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渐走进了课堂。它集文字、图形、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以材料逼真、信息量大、人机互动、教学立体等优势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它还实现网络异地、同时、互动教学。网络多媒体教学是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总体趋势和目标。也是对《包楞调》民族音乐课堂教学进行了强有力的补充。

    3.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

    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是在注重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建立实践基地是行之有效的办法。这几年,不少高校与地方建立了实践基地,使课堂理论与课外实践相结合。通过聆听民间艺人的演唱,同学们可以对《包楞调》的音乐文化有了进一步了解,充分感受到民间歌曲的艺术魅力。这一过程中,学生调查、采访、搜集整理民间素材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都得到培养。有的学生还对某些演唱方面进行思考,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撰写成论文发表。

    课堂的教学改革,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牢固地掌握了所学知识;课外的教学实践,学生社会工作能力增强。总之,《包楞调》民族民间音乐改革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包楞调》的演唱技巧的传承与发展

    《包楞调》作为一首山东民歌,在中华民族的艺术历史上民族民间音乐占着重要的地位。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演唱技巧以及方式上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在许多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消失灭迹的时候,《包楞调》出现在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伞中,它奠定了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是最典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含着浓郁的民族乡间的气息,在民族音乐继承与发展中放射着灿烂的光芒,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它不仅是一个音乐现象,同时《包楞调》真实反映了当时中国民间生活的一个象征。在今天新世纪的中国,各种音乐艺术形式百花齐放的今天,《包楞调》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找到了自己的一个发展方向,民间原生态的民歌艺术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同时,学校教育作为传播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场所,以及完整的教育系统和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会把这首代表传统民间艺术特色小调作为重要的一部分加入课堂中,让学生懂得怎样来欣赏民间音乐,怎样来学习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从而真正改善学生的客观认识,能让学习者更好演唱,让学生真正学习体会这首山东民间歌曲,让更多民众通过演唱《包楞调》,更好地去了解其内容,更好地去研究演唱技巧。

    四、结语

    《包楞调》是代表菏泽的民歌之一,不论从歌词、曲调各方面分析,它都具有鲜明的鲁西南音乐风格。对于这首歌曲,本文主要从艺术特征和演唱技巧两大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当然,文章还存在很多的不足,还不是很完善,希望专家们能多多批评和指正。对自己家乡的东西进行探索一直是我的愿望,这次能写《包楞调》我尤为自豪,希望能够对喜欢菏泽民歌,想了解菏泽民歌的初学者提供一些经验。

    参考文献:

    [1]冯光钰.中国同宗民歌[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

    [2]江明京.汉族民歌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3]宋大能.民间歌曲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

    [4]何晓兵.音乐作品赏析教程中国民歌[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2008.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7:5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