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温情的凸显与弥漫
范文

    易晓莉

    【摘 要】人际关系,是21世纪台湾电影观照的一个重点。这些电影中的人际关系,虽说也存在各种矛盾和冲突,但在共同情感的支撑下,都无一例外地走向和谐。强调“和”的可贵、凸显“和”的过程,是21世纪台湾电影中人際关系的表达重心,表现出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力,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21世纪台湾电影;温情品质;人际关系;和谐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4-0097-02

    人际关系,是21世纪台湾电影观照的一个重点。这些电影中的人际关系,虽说也存在各种矛盾和冲突,但在共同情感的支撑下,都无一例外地走向和谐,表现出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力。以此延伸开来,21世纪台湾电影“‘从悲情到温情的过渡……甚至可能调和或淡化社会文化冲突”[1],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

    “和谐”一直是儒家文化追求的人生理想。“中国哲学家的心目中,人与宇宙处处融通一致,形成一个广大和谐的系统,这个和谐关系正是传统中所说的‘天人合一”[2]。天人合一是自然、人、社会和谐的整体表现和最高境界。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层面。

    21世纪台湾电影的温情品质跟它的儒家文化内涵有很大的关系。其中很多电影都在强调“和”的可贵。“‘和作为一种伦理原则,以肯定差别为前提。”针对这些差别,“和”强调“通过相互间的理解、沟通、尊重,一方面避免差别向冲突、对抗发展,另一方面则使不同力量彼此互动,成为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力量。”[3]强调“和”的可贵、凸显“和”的过程,是21世纪台湾电影中人际关系的表达重心。

    一、“礼”与“和”

    《恋恋木瓜香》讲的是越南媳妇与台湾婆婆之间相互沟通认同的故事。离婚单身的文正在越南的时候很喜欢吃一家店里做的凉拌木瓜丝,所以他就想学一学这道菜的做法。他在和做菜的越南姑娘莲香交流的时候,两人感觉很奇妙。文正后来娶了莲香,把她带回台湾。

    文正的离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正的老婆得不到文正妈妈的认可。文正家是开餐厅的,专做客家菜,做得特别地道。而文正的老婆不会做客家菜,导致婆媳关系很紧张,这严重地影响了家庭关系和夫妻和谐,文正夫妇最后终于走到离婚这一步。

    莲香不仅不会做客家菜,而且还是一个越南姑娘。所以,文正的妈妈不仅不喜欢她,还把她当作一个佣人。莲香向朋友请教怎样才能讨老人家喜欢,也和文正讨论自己应该怎么做。莲香是一个很用心的人,她看到自己做的越南小吃让婆婆很生气,于是就好好地研究怎么做婆婆喜欢的腌木瓜。在婆婆生气的时候,她都做好早饭端给婆婆,甚至还喂粥给婆婆吃。虽然遭到婆婆的拒绝和冷言冷语,她还是不气馁,每天依旧笑容满面非常亲热地叫着“妈,早安”,然后把早饭放在婆婆房间外面。

    莲香开始认真地学做菜,而且她从不认为婆婆把自己当作佣人。慢慢地,文正的妈妈不再那样排斥莲香。后来,莲香说服婆婆两人联手去参加厨艺大赛,文正的妈妈不但为莲香准备了洋溢着喜气的比赛服装,还给莲香讲了很多需要注意的问题。文正妈妈参赛要制作的正是越南的凉拌木瓜丝与客家酱汁的一种融合和创新,这让莲香特别感动。婆婆终于承认和接纳她了,她也真正融入了文正他们的大家庭。莲香对老一辈的孝顺以及尽全力和长辈沟通的主动积极心态是这部影片表现的重点,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婆媳之间的互动交往中,《恋恋木瓜香》特别突出了“礼”的作用。尤其是莲香,如果没有对礼的遵循,她的努力也不会得到婆婆的回应。“礼是成熟地完成了社会化过程的人的活动本质,它使人从自然人过渡到社会人、‘成人。”[4]“在礼的社会化过程中,通过对每一个人在交往关系中的定位,并获得完善的交往能力,从而达到对自己在社会中地位的确认和认同,是相当重要的。”[5]莲香对婆婆的尊重以及对婆婆一系列要求的顺从,即是具体的礼的实践。在这个过程,莲香有效地消除了婆婆对她的偏见,缓解了婆媳之间的冲突,在平衡人际关系方面,她日趋成熟,更重要的是,莲香最后终于获得了婆婆的尊重和认可,获得了家庭身份和一定的家庭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自己角色的社会定位。

    二、“敬”与“和”

    《恋恋木瓜香》主要表现了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沟通最终达至和谐,与之相似的电影还有《温暖的忧伤》、《2分20秒》,讲述的都是父子之间的冲突和和解。而另外一些电影,则把表现的空间扩大到一个相对宏观的环境,如《练·恋·舞》。它通过对一个养老院老人们生活状态的表现,来肯定人际沟通的重要性。

    养老院里的每个老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怪癖,为了一点小事情,他们都会生气、争吵,扰乱养老院的安宁。于是,护工小刘想到了一个办法,让这些老人家一起来练习舞蹈。为了参加比赛获奖,他们同心协力、好好练习。通过跳舞,他们更加热爱生活,生活也更有生机和活力。更关键的是,他们之间有了很好的沟通和了解。

    护工小刘曾经在一所公立医院做护工。在他看来,病人的笑容比院里的规定更重要。那时他认识了一位张阿姨,有一次张阿姨请求小刘帮她打开窗户,没想到的是,张阿姨立即把他反锁在门外,自己从十几层楼高的窗户跳下去了。小刘心里一直很后悔,觉得对不起张阿姨,自己也因此遭到了院里的辞退。在现在的养老院,他还是很积极、很周到、很细心地照顾老人们,在他的观念中,还是认为老人们的笑容比刻板的规定重要。很多时候,为了老人们的感受,他敢于和院长理论、争吵。正是他的存在,带给老人们一种温暖。

    其实,影片中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段创伤性经历不愿意让人知道。但有的时候,又很希望有人能够分享他们的秘密和痛苦。人都需要倾诉、需要来自他人的安慰、需要被理解。就连舞姿那么优美的舞蹈老师,也有着一段伤心的往事。在共同练习跳舞的过程中,在与他人互动和交流的过程中,他们说出让自己备感压抑的痛苦,得到了他人的理解和安慰。从此,内心深处的负担放下了,他们开始了新的生活。这就是人际沟通的积极力量。正所谓,“一个人个性的完善、情绪的稳定得益于健康的人际交往,健康的人际交往可以获得一个社会支持系统,当个人遇到一时心理不和谐而自己又无法开解时,可以及时向他人倾诉从而获得心理和谐,心理和谐了,身体才会健康,自我才会和谐。”[6]而且,在养老院这个相对宏观的大环境中,影片还凸显了一种交往伦理。“强调交往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强调了对人际交往的文明化要求,由此注重交往的内在方面的内容,即交往的道德意义和社会道德性质。交往的本质作为道德的本质要贯彻到人的本质活动之中,道德要求‘敬就是交往的社会道德本质。”[7]这里的“敬”,简单地说就是尊重。养老院的老人们,正是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进一步加深了解,形成和睦无间、其乐融融的美好氛围。

    “和谐作为一种核心的、本质的、贯彻始终的文化精神,作为一种崇高的理想与社会模式早已内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8]“在當前工业化社会中如何建立和谐的社会交往关系和交往秩序,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9]上述影片中的人际冲突,无论是经由何种方式,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走向了和谐共处的局面。它们不仅表现出一种深厚的伦理力量,同时也凸显了爱的力量,给予大家一种情感的慰藉。很多时候,积极的沟通是和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爱作为基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完全不具备可能性,更谈不上积极主动的沟通。反过来,通过沟通达成的冲突的消弭以及和谐局面的生成,又会更有利于相互之间爱的滋长。

    “儒家文化的本性不仅仅是透过伦理的努力建立社会秩序,并把血缘亲情和伦理情感作为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人性机制”[10]。21世纪台湾电影中和谐的人际关系,正是体现出了一种深厚的伦理情感,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三、自我内心的和谐

    除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还有一种关系颇为重要,那就是自我与自我的关系。

    《心灵之歌》涉及人心灵的归宿问题。桐哲是台北的一名录音师,在工作中,他老是被安排。这次,他在经理的安排下,停止自己手中的节目,被派到山上去做一个专题。他很无奈地上山了。没想到在山上,他竟然听到了最美的声音,感受到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在和原住民的接触中,他渐渐融入山中的生活状态;在照顾孤儿的过程时,他启发他用歌声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想念,让他勇敢地面对自己的生活;在和国小女教师的交流中,他对他们的心灵世界和精神追求有了更多的了解和共鸣。女教师认为,她的根在这里,文化的根也在这里,她要在这里好好地教书,做好文化传承的工作。在桐哲看来,这的确是一种比较有意义的生活。所以他最终也离开了台北,在山里开始新的生活。他重新上山后栽种的那棵小树,似乎就意味着他从此会扎根这里,他和国小女教师之间的爱情,也从此会稳定下来,开花结果。他在这里听到了最美的心灵之歌,所以,这里成了他心灵的栖息地。总之,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都市人的回归。他们回归山林,回归大自然的怀抱。这样的生活让他们自在,也让他们充满力量,在和大自然的交流中,他们能真切地听到内心的声音,从此不会再迷失自己。

    “现代社会虽然有高度的物质文明,但却不能给人提供真正安身立命的东西——精神的信仰和存在的意义,残酷的生存竞争已将基本的人生价值打得粉碎……现代人陷入了深重的生存危机和精神危机之中,人生对于现代人来说已成了一个进无可取退无出路的‘围城般的绝境。”[11]处于这种境地的桐哲终于在远离尘嚣的原住民山上找到了生命的安宁和生命的意义,实现了自我内心的和谐与圆满。

    参考文献:

    [1]张英进.超越悲情:文化创意产业视野中的台湾电影[J].电影艺术,2012(1).

    [2]蒋国保等编.生命理想与文化类型——方东美新儒学论著辑要[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74.

    [3]朱贻庭主编.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M].学林出版社,2005:84.

    [4][5][7][9]丁大同.儒家道德中的交往理论[J].天津社会科学,1997(1).

    [6]赵玉华,刘韵清.女性自我和谐实现途径探析[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8]刘忠孝.从和谐社会的视域看儒家文化的当代价值[J].学习与探索,2007(4).

    [10]郭卫华.从“秩序情结”到“意义”的追寻——论儒家“情”的文化功能[A].天津学术文库 科学发展·惠及民生(上)[C].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179.

    [11]解志熙.生的执著——存在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J].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205.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9: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