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合理利用史料 渲染历史课堂 |
范文 | 夏金凤 【摘 要】本篇文章围绕着七年级上册《铁犁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一课的课堂实施情况,对新课标下初中历史课堂历史史料的选择及应用做了一个反思性的总结。力求通过这样的课堂反思实现课堂史料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认识习惯和思维方式。 【关键词】历史核心素养;史料史证;史料的真实;史料的难度和量;史料的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4-0171-02 新课程理念下,历史核心素养为时空观念、史料史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现就《铁犁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一课,谈一谈初中历史课堂史料实证中史料选择的几点感悟。 “史料实证”主要指在拥有史料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论证、严谨的思辨、合理的推理来还原历史真相的过程。“史证教育”是指围绕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从而提高历史分析能力,形成严谨的思辨意识和思维品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教育过程。 英国历史教学法专家汤普森在《理解历史》中指出:“学校的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发生了什么上,而是要集中在我们如何具有对历史的认识,最重要的是接触和探究的过程,获得知识的方法。”①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尤其是在新课中运用,教师所选史料何时展现,最能发挥史料的价值,这取决于教师使用史料的目的以及学生的求知探索欲望。而在教学时,依托史料所要达到的目的,“一是使学生对给定的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场景有更加鲜活和更加丰富的认识;二是使学生对于给定的历史现象或历史事实的原因及背景有更加广泛和深入的认识。”② 一、史料必须是真实的 在帮助学生理解商鞅变法的影响的时候,笔者借助以下几个简短的史料,力求真实并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帮助学生理解史实,培养其分析史实、论从史出、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通典·食货》 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仟佰,东雄诸侯。——《汉书·地理志》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王充《论衡》 但是在课堂上,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直观理解,在学习商鞅变法的内容时笔者使用了下面一段材料。 战国时期有这样一户人家,老大是个布商,由于秦国各地长度单位不统一,所以有外地客人来买布的时候经常会发生误会。商鞅法令颁布后,这种误会就没有了。但是不久,老大弃商从农,并且租用了地主的土地,努力耕作,成为产粮大户,并免除徭役。老二是个军人,之前在军队中就是一名步兵,法令颁布后,他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凭借赫赫战功获得了爵位。老三由于才能出众,担任了新上任县令的差役。据说这位县令是秦孝公派来的,直接执行中央下达的命令,地方民情也要及时上达中央,如不称职,论罪处罚。 这样的史料看似很有趣便于了解,其实违背了历史核心素养史料史证还原历史真相的基本要求。博导谢光云教授一再强调,教师要多看书、多看经典原始的史书,在课堂史料运用方面要尽量应用原始材料,保证史料的相对真实性。历史资料是重构历史的重要基础,但它并不等于历史实际本身,它只是历史记载者对真实历史的一种主观反映。由于其中融入了编写者的主观想法,导致史料会出现真伪,以偏概全等。因此,我们在选择史料时,不能把一些文学作品、奇闻逸事、野史笔记当作史料,而要对搜集来的材料进行比较、分析、鉴别,在史料的真实性得到充分肯定后,才能利用它们对史实进行分析。 二、材料的引用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注意度和量 本课商鞅变法的重点是为了提升學生解读史料的能力和表达能力,笔者出示了以下几段材料。 材料一:公元前356年的一天,在秦国咸阳城内,一名官员正在向围观的人群大声宣读变法法令:“一、承认土地私有,保护土地私有制;二、按照在前线杀敌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应的耕地、住宅和官职,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贵族特权;三、凡从事农业生产多交租税者,免其劳役;四、建立县制,把乡、邑、聚合并成县。……”听了这些法令,人群中议论纷纷。 材料二: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郡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史记·秦本纪》 材料三:秦孝公去世后,旧贵族挑拨秦惠王以谋反罪逮捕商鞅……商鞅被捕,惨遭车裂而死。 ——北师大版《历史》 材料四: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 设置问题如下: 第一,上述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哪一场重大改革? 第二,根据材料一说出这场改革的主要内容。你认为上述措施中哪项对后世影响最大? 第三,根据材料二结合书本说说改革的背景? 第四,可知这场改革触犯了谁的利益? 第五,根据材料二、材料三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场改革的目的达到没有?请说明理由。 这些材料学生能够理解,但是材料和问题设置太多,使得课堂时间太紧,处理得比较仓促。不仅使课堂留有遗憾,原本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没有落实好。历史上的史料很多,选取史料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选取的材料最好是能集中说明要论述的观点。限于课堂时间的限制,面对大量的史料,我们应该合理取舍,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课程标准的要求,选用最具典型性和启发性的史料作为素材。 三、史料的选择要多样化 多种多样的史料,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知识的入门。”③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就会入迷追求、探索。学生一旦对历史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儿童的思维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④史料的主要形式有文献、地图、统计资料、历史图片、漫画插图、名言警句等。如在讲解商鞅变法带来的影响时,笔者除了引用上述材料外,还出示了柏杨的一段话“秦国商鞅的变法,是一场最为惊心动魄的魔术。”并通过柱状图,让学生直观看出变法前后秦国实力的变化。 四、注重历史教科书上提供的史料 教材作为最主要的教学资料,它所引用的史料一般是为了说明课本所阐述的某些论点,而且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所以一般是比较贴切的。尤其是新教材中增加的名家史论、知识链接,对于说明教材重难点以及史学方法的培养,都是非常重要贴切的。如果忽视了教材史料的运用,势必会导致学生对教材观点理解的困难,而且舍弃教材中的史料而去找其他资料,那便是舍近求远了。 因此,在教学中,应及时恰当地指导学生依据教学目的和课标要求,解读书本教材。而在本课教学结束后,笔者也进行了反思。在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的今天,我们展示各种史料越来越便捷,有时甚至认为只有出示一些新的知识,不用书本上已有的材料,才显得我们的课更用心、更有新意和水准。殊不知,这让学生抬头享受各种图片滑过的新鲜感的同时,忽视了需要低下头来认真思考、认真解读课本。如在商鞅变法影响后笔者设置了一个畅所欲言的环节,《史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死。同学们持两种观点,一是商鞅变法是成功的。二是商鞅都被车裂了,所以变法失败了。课后笔者发现,其实书本上很清楚地记载了这一过程,如果再结合书本提供的材料阅读贾谊的《过秦论》节选,学生的思考就更全面了。 历史学有其本身的特点,历史具有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史料是我们了解史实的唯一根据,离开了对史料的阅读、搜集、理解、分析、对比和综合运用,也就违背了历史教学“史由证来、证史一致”的基本思想。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用心甄选史料,让历史课堂异彩纷呈。 注释: ①英国历史教学法专家汤普森《理解历史》 ②赵亚夫.历史学习方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6. ③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 ④闵卫国,傅淳.教育心理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