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关联顺应理论指导下的《圣经》现代中译本汉译问题研究 |
范文 | 庞玉双 倪锦诚 【摘 要】关联顺应理论倡导翻译应在源语基础上最大限度关联原文,认为译者需要根据原文的文本、文体以及功能特点推断原文的交际意图和动机,并在译文中尽可能加以再现,以便读者在自身认知范围内获得与原文最大限度的关联。本文以关联顺应理论为指导,探讨《圣经》现代中译本的汉译问题。研究发现,关联顺应理论对《圣经》汉譯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一方面,译者需正确处理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并在原文语境中寻找最佳关联;另一方面,译者还应在译文语境中做出动态顺应和语言选择。本研究还发现《圣经》现代中译本过于看重意义表达,而对译文意境及目的语受众的顺应程度重视不够。 【关键词】关联顺应理论;《圣经》;汉译问题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2-0164-02 基督教经典《圣经》自唐朝传入中国,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了,由于历史、政治等多方面的原因,其汉译本版本多样,翻译质量也参差不齐,读者看不懂或者错误理解原文的现象时有发生(井春燕,2008)。[1]本文结合《圣经》现代中译本,从关联顺应理论出发,探讨《圣经》的汉译策略。译者在对源语进行翻译时,关联理论为其提供理论支撑,而译者在与目的语受众进行沟通时,顺应理论则帮助其选择语言技巧。因此,本文以关联顺应理论为指导,选取《圣经》现代中译本部分典型例句进行改译,以求更加贴切表达《圣经》原文的内涵。 一、前人研究 (一)关联顺应理论 Sperber& Wilson(1989)提出了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必须依靠推理思维来进行,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会寻找最佳关联。Verschueren (1987)则提出了顺应理论,认为“语言使用是有意无意、持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2] 语言交际中,人们会不断顺应环境而做出语言选择。 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将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相结合,建构了关联顺应理论,并对其指导翻译实践的过程进行研究。刘建怀(2015)从语用等效理论入手,认为关联顺应理论指导的翻译过程,就是译者最大程度寻找作者认知语境的过程,如果原文语境存在于译者的认知范围中,译者会灵活选择翻译策略,从而在阅读、审美、心理接受度等方面去顺应目的语读者,这样就实现了语用等效。[3]李占喜(2007)运用关联顺应理论阐述翻译过程,认为翻译过程就是译者寻找对原文的最佳关联,通过判断和推理原文的语境去动态选择翻译策略和语言,从而顺应译语读者需要的过程。该理论同样在指导口译方面意义重大。[4]刘馨(2015)认为,关联顺应理论在口译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口译员是发言人和听众之间的桥梁,译员首先要对话语进行推理,寻求信息的最佳关联,然后对现场语境作出动态顺应,对目的语进行选择,向听众清晰传达发言人的意图,以实现最佳交际的效果。[5] (二)《圣经》现代中译本及其存在的问题 Bassnett指出:“《圣经》的翻译史体现了西方文化的发展史。”(任东升,2007:2)[6]《圣经》汉译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公元635年基督教的翻译活动到1992年新汉译本的出版,足足跨越了一千多年,并且其翻译还在继续(邹文超,2015)[7],每个时期因文化背景、翻译目的、译者主体性等差异,而出现不同特点的《圣经》译本。唐朝时,基督教传教士阿罗本曾翻译《旧约》和《新约》共27部(马祖毅,1999)。[8]元朝时,意大利人孟戈维诺曾将《新约圣经》翻译成蒙古语,并将其用于礼仪及宣讲之中。 《圣经》现代中译本于1979年问世,该译本遵循两个原则,即意义呼应和效果对等原则以及忠于原文和忠于读者原则(Strandenase,1987,P139)。不过,当时《圣经》译文都是在现代语言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没有完全译出原文的文化特点。王珊(2011)曾用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为指导,比较了《圣经修订本》《和合本》与《现代英文译本修订版》,就其中的一些词语、句子、习语和隐喻的翻译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动态对等理论在《圣经》翻译实践中存在习语、意象及艺术魅力方面翻译的缺陷。[9] 因此,本文拟采用关联顺应理论研究《圣经》现代中译本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二、研究方法 翻译方法要特别注重综合、比较和描述的结合,译者应该跳出自身视野的局限,而从历史、社会、文化等方面去解读翻译活动(许钧,2002:270)。[10]本文采用定性研究方法,结合理论叙述与实践应用探讨《圣经》现代中译本中的翻译实例,并得出以关联为目的、顺应为方法的翻译策略。 四、《圣经》现代中译本的问题举例和对策 (一)宗教术语 文学作品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叛逆,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即为了达到确定目的而改变源语句义)(谢天振,2016)。[11]社会文化语境(包括源语和译入语的认知环境)影响译者的主体性。社会文化语境反映一定认知环境下社会习俗、历史遗产特征,例如语用约束、历史文化北背景、习俗、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等(李占喜,2007,P112)。[7]因此,《圣经》汉译中,不可避免会出现文化碰撞,给译者的语言选择带来挑战。 《圣经》是西方文化发展的缩影,对其翻译时,要根据目的语受众群体的差异性而对词语选择进行考量。 例1:And he sent young men of the children of Israel, which offered burnt offerings, and sacrificed peace offerings of oxen unto the LORD. (Exodus 24:5) 原译:然后他差派一些年轻人向主上献牲畜,作为烧化祭和平安祭。 改译:又打发以色列少年去献燔祭,向耶和华献牛是为平安祭。 其中,“燔祭”是中华文化中的词语,在中国的《佛经》中就曾出现过,所以这样更为顺应中国人的认知。另外,根据关联顺应理论,Meal Offerings、Ark、Sabbath day和Passover可分别翻译为“素祭”“约柜”“安息日”和“逾越节”,从而顺应中国受众的认知习惯。 (二)称呼语 在称呼语处理上,建议译者依照顺应理论,使译文更贴近受众的生活环境,便于读者理解。例如,在翻译人称、计量单位时应顺应社会文化背景而进行适当的词语选择。 例2:So she gave him her servant Bilhah as a wife, and Jacob went in to her.(Genesis 30:4) 原译:于是她(蕾洁)把女奴辟拉给了丈夫,雅各就跟辟拉睡觉。 改译:于是她(蕾洁)就把侍女辟拉赏给丈夫作小,雅各便同辟拉圆房。 根据《圣经》中《创世纪30:4》中的内容,蕾洁把侍女嫁给自己的丈夫,“小”是中国古代对“小老婆”“小妾”的称呼,“圆房”指中国古代新人成婚的仪式,这样修改的句子更加容易理解,顺应译入语语境。 (三)计量单位 例3:Then the man that lay with her shall give unto the damsels father fifty shekels of silver, and she shall be his wife; because he hath humbled her, he may not put her away all his days.(Deuteronomy 22:29) 原译:他必须付给女子的父亲五十个银圆作聘金,娶她作妻子,终生不能离弃她,因为他强奸了她。 改译:他必须付给女子的父亲十一两白银作为聘礼,娶她作妻,终生不离,因为他玷污了她。 在wikipedia中输入“shekel”进行搜索,发现该词在《圣经》中作为一种计重单位,换算成现代的单位约为11克,而一两等于50克,为了最大程度关联原文语境,同时也顺应读者的认知水平,所以改译为“十一两”更为贴切。 例4:Then took Mary a pound of ointment of spikenard, very costly, and anointed the feet of Jesus, and wiped his feet with her hair: and the house was filled with the odour of the ointment.(John 12:3) 原譯:这时候,马利亚拿来一瓶极珍贵的纯哪哒香油膏,倒在耶稣脚上,然后用自己的头发去擦;屋子里充满了香气。 改译:这时,玛利亚呈上九两珍贵无比的纯哪哒香油膏,倒在耶稣脚上,然后用自己的头发去擦;屋子顿时香气弥漫。 “一磅”约为0.45公斤,合9两,现代中文译本1979年出版,根据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把“一磅”修改为“九两”更为合适。 (四)其他情况 除了上述特殊领域的词语外,《圣经》汉译时,句子的顺序调整也很有必要。为了达到保留关联和动态顺应的目的,翻译时译文还应该表达流畅自然。 例5:Do you have eyes, and fail to see? Do you have ears? And do you not remember? (Mark 8:18) 原译:你们有眼睛却看不见吗?有耳朵却听不到吗?你们不记得? 改译:你们有眼睛,看不见吗?有耳朵,听不见吗?有脑子,记不住吗? 相比之下,改译后的译文句子更加连贯流畅,从关联顺应理论的角度来看,也更加能顺应目的语受众的理解水平。 三、结语 翻译时,译者同时面对源语作者和目标受众,因此需要最大化发挥主体性,探索源语认知环境下的关联,捕捉作者的交流意图,并在译入语认知环境下根据不同的受众做出调节和决策。本文从关联顺应理论出发,分析《圣经》现代中译本中的实例,以探寻更为合适的译文。《圣经》的汉译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译者以关联理论为标准,以顺应为指导,用最趋向原文的方法传达源语意图,从而使译文最大限度符合受众的认知环境。 参考文献: [1]井春燕.关联与顺应-圣经-汉译研究与翻译策略[D].西北大学,2008. [2]Verschueren.Understanding Pragmatics[J].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3]刘建怀.基于关联顺应理论的城市公示语的语用等效翻译[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6). [4]李占喜.关联与顺应:翻译过程研究[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7. [5]刘馨.关联顺应理论指导下记者招待会口译过程的研究[D].外交学院,2015. [6]任东升.圣经中文文译者对翻译理论的探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 [7]邹文超.浅谈西方圣经翻译史[J].中华少年,2015(23). [8]马祖毅.中国翻译史(上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9]王珊.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与圣经汉译[J].哲学与人文科学,2011(S1). [10]许钧.译事探索与译学思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11]谢天振.译者的权利与翻译的使命[N].文艺报. 201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