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论马勒《旅人之歌》钢琴伴奏的特点 |
范文 | 唐文 【摘 要】古斯塔夫·马勒(GustavMahler,1860-1911),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的作曲家和指挥家。《旅人之歌》是马勒的第一部声乐套曲,创作于1884-1885年,由四首歌曲组成。马勒对钢琴伴奏中织体的变奏手法、强烈的力度对比、深刻的象征性以及丰富的伴奏音型等方面,与浪漫主义早期作曲家有着极大的不同,具有非常明显的晚期浪漫主义风格。 【关键词】马勒;钢琴伴奏;浪漫主义晚期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7-0067-01 一、钢琴伴奏交响化 马勒的艺术创作中,有一个非常典型的特征,即伴奏交响化。浪漫主义作曲家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在艺术歌曲的创作中,伴奏的织体会更加丰富。而到了浪漫主义晚期,作曲家们为了达到更恢宏的效果,会为声乐作品配置管弦乐队的伴奏,《旅人之歌》也不例外。《新格鲁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中写道:“马勒创作的这部声乐套曲虽然最初同样完成于钢琴谱,但从一开始在他思想中就非常清楚地是为管弦乐队而构思的。”①由此可以看出,虽然马勒最先谱写的是钢琴伴奏谱,但创作时大脑中总会出现交响化的音响,所以马勒会在钢琴伴奏中使用多声部旋律来模仿管弦乐队中的各种乐器,以达到心中所要求的音响效果。 在第一首的B段中,基本上都采用了这种多声部旋律的伴奏织体。这一段中的钢琴多是四个声部,每个声部又形成独立的旋律线条。高声部如同长笛的声音,中间两个声部就像小提琴和中提琴的合奏,而低声部就像定音鼓的声音,四个声部加起来就像是一个小型交响乐团,很好地烘托出这一段欢快,愉悦的气氛。 第二首33小节处,左右两只手的旋律交替奏出主旋律,使旋律变得非常悠扬。而在第二行中,左手带有颤音的音程,就像低音提琴低沉的声音,为高声部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第三首中,马勒为了能够烘托出这首歌曲激动的情绪,在声乐旋律进来时,钢琴伴奏的右手连续使用了音程重复,就像小提琴与中提琴的合唱,左手则采用了八度级进向上的音调,模仿了低音提琴的的声音。营造出一种紧张激动的情绪,扣人心弦。 《旅人之歌》最后一首的情绪最安静、最舒缓。伴奏织体主要采用了柱式和弦,第一段和第二段,左手都采用了八度低音,就像低音提琴的声音,使乐曲非常富有律动感。 四首歌曲中复杂的伴奏织体,使钢琴伴奏就像一个小型乐队,强有力地烘托了声乐旋律,极大地丰富了歌曲的音响效果。 二、伴奏织体的变奏手法 钢琴伴奏的变奏手法是马勒音乐中一个具有特征的创作手法,《今晨我走向原野》是以变化分节歌的形式所写的,四段的声乐旋律基本相同,但是马勒设计了四段不同的钢琴伴奏织体,随着歌词和音乐发展的变化而变化。A段第一句的右手声部以八度跳音的同音反复进入,表现差处流浪者愉悦的心情。左手则与声乐部分旋律相同;第二句右手以高八度与声乐部分形成一个二重唱,而第一句右手的同音反复则出现在左手的内声部。 A1段的伴奏織体与A段基本相同,但是这一段的结尾处加入了一个声部,丰富的音响使欢快的情绪更加激动。A2段的左手采用了B大调主和弦的分解和弦,此处声乐的旋律出现了长达10拍的长音,为了不使声乐部分显得单调,钢琴在长音处,对声乐前一句的旋律进行发展,并使用了一连串由八分音符组成的锯齿形音型来填充,使这一段更具抒情性。 A3段左手低八度跟随声乐旋律,而右手变为带有声乐旋律的柱式和弦,使音响更加厚重,配合了这一段缓慢的速度,和歌词中“流浪者从欢快的心情回到对现实的否定”的情绪相一致,具有强烈的对比性和戏剧性。 《蔚蓝的双眼》是以通体歌的形式所写的,钢琴伴奏也是随着段落的发展、旋律及歌词的不同而变化的。A段使用了带有声乐旋律的柱式和弦,左手则是八度低音与和弦的交替。A1段的右手虽与A段相同,但是左手使用了C大调上主属交替的八度低音。A2段也是对左手声部进行了改变,采用了分解和弦的伴奏音型。 三、伴奏音型中的象征性和形象性 马勒非常热爱大自然,每到夏季休假的时候,就会去寻找一个安静的自然环境漫步其中,森林中流淌的小溪、每一只小动物都是马勒创作的源泉。正因为如此,马勒在《旅人之歌》的歌词中,加入了很多自然元素,如小鸟、花朵等,并用钢琴来对这些元素进行形象生动的描绘。 在《心上人婚嫁去》的B段中,歌词出现了铃兰花、小云雀及翠鸟,配合明朗、欢快的旋律与流动的节奏,展现出一幅美丽的大自然风光,反映出流浪者对美好生活和甜蜜爱情的渴望与期许。这里的钢琴伴奏采用了颤音和一连串的跳音来模仿小云雀欢快的叫声,用左右手的和弦琶音奏法来表现原野的广阔。 四、带有声乐旋律的柱式和弦织体 柱式和弦在钢琴伴奏写作中是比较常见的,但马勒在柱式和弦的运用上进行了创新。在《旅人之歌》中,运用了带有声乐旋律的和弦进行,使钢琴与声乐高度融合,音响效果变得非常饱满。 综上所述,马勒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是非常具有特点的,对演奏者的要求也非常高,在弹奏其作品时,需要充分理解作曲家的特点和歌曲的风格,把握其伴奏特点,以便更好地烘托音乐作品。 注释: ①见《新格鲁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2002年版。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