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古琴音乐本体特征研究综述 |
范文 | 韩延昭 【摘 要】古琴艺术的相关内容一直以来都是众多琴家和学者的研究焦点。本文主要对研究近当代古琴音乐本体特征的相关文章进行综述,对其中涉及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汇总,以便于更好地了解古琴音乐本体特征研究的发展趋势,结合已有文献对古琴音乐本体特征在近当代的变与不变进行再思考。 【关键词】古琴;音乐本体特征 中图分类号:J61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0-0044-02 古琴艺术音乐本体特征研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律、调、谱、器、曲。 一、关于琴律、琴调方面的研究 琴律及琴调的相关内容一直是琴界研究热点,多年来,音乐家对古琴律制的研究硕果累累。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综述,希望能对古琴律调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 (一)“纯律”说及“三分损益律”说 丁承运的《朱载堉琴律研究——兼辨古琴律制的变迁》一文也认为琴徽發明之初,多纯律的使用。还有多篇文章及历史文献中,提及七弦琴纯律调弦法。由此可见,对于七弦琴上很早就运用纯律音程,业界是没有怀疑的。 同时叶明媚在《“古琴”音律简介》中说:“古琴音乐所用律制有二,一为纯律,二为简律,或称三分损益律,而二者均为不平均律。”证明了三分损益律在古琴中应用。 除此之外,还有陈应时、王迪、成公亮等撰写的多篇文章,对古琴中纯律和三分损益律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研究。 (二)“复合律制”说 关于古琴上除了纯律或三分损益律外,还应用着何种律制,亦有不同的说法。陈应时在《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中的“律学”》中提出:中国的琴律,实际上包含了纯律和“三分损益律”两种律制。王迪《有关古琴律制的断代问题》一文中说道:“古琴琴律,既不是单纯的纯律,也不是单纯的三分损益律,而是既包括有三分损益律,又包括有纯律的复合律制。丁承运先生在《朱载堉琴律之研究——兼辨古琴律制的变迁》中,认为琴律到元代已经完成从以纯律为主的复合律制发展到以三分损益律为主的复合律制的历史变革了。 对于复合律制的观点,崔宪的《钟律与琴律》以及李成渝的《钟律与琴律》皆对此表示赞同。但同时也有学者对这一复合律制的观点表示质疑。王安潮《古琴律制的历史分期评述》一文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评述,断然否定了“复合律制”的存在,认为古琴五度相生律和纯律并用只是一种律学的应用现象而已。 (三)琴律多元化 关于琴律的研究一直存在争议,2008年李玫发表于中国音乐的《古琴减字谱中的隐藏智慧——古琴谱中独有的律学资料展现出琴律发展历程》一文中从乐器结构与谱面、琴谱琴论、定弦方法等三大方面进行论述,例证了琴律具有的多元化特征。琴律多元化这一观点的提出,为我们开拓了研究思路,但文章也提出了对于琴律系统的理论梳理还有待于综合的推导。 以上关于律制的综述,只是古琴律制音乐理论研究中的一小部分。可以看到对于琴律的研究是充满争议的,同时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大多着眼于其历史划分及发展问题,但是甚少提及当下的教育及表述问题。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我国的琴律是在不断的传承的,但为何在当下,我们甚少提及琴律问题,或在提及琴调问题时,大多采用西方音乐体系的表述方法,不禁引发我们的深入思考。 二、关于琴谱的研究 古琴谱的研究不同于充满争议的琴律、琴调,虽然存在研究内容和视角的差异,但研究结论大致相同。关于古琴谱的研究我们大致从琴谱发展沿革、与古琴艺术的传承方式研究、单个记谱方式分析等三方面进行论述。 (一)琴谱历史发展沿革 有许多文章对琴谱历史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但其内容大多大同小异,因而在此选取三篇表述完善的文章加以综述。 第一篇为龚一先生的《古琴记谱法的发展趋向浅议》,文中以时间为序,梳理了从《碣石调·幽兰》到建国后的古琴记谱法变化,并指出了琴谱从“方位概念”到“音高概念”的转变趋势。 第二篇为杨春薇所写的《从近代琴谱演变论琴乐发展》一文。文章将近代琴谱的多种尝试进行细致划分,梳理琴谱从“手位谱”到“手位—音声”对照谱,再到“音声谱”的发展趋势,并提出:“如何改良用西方谱式来记录琴曲,以便保留本民族自己的音乐文化特质,使之更适应今天琴乐的发展与传播,这仍是一个时代的命题。” 第三篇为朱博的《浅谈二十世纪传统古琴谱记法的沿革》,这篇文章不同于之前的划分方式,采用不同视角看待琴谱沿革,从西洋音乐文化来看传统古琴谱可能存在的问题、解决传统问题的近现代创新两方面入手,着重阐释晚清以来其内在变化的进程。 (二)与古琴艺术传承方式研究 魏圩的《琴谱演变与古琴艺术传承方式研究》,考察了琴谱在古代、近代、当代三个时期内的演变,探析琴谱的标示方法与古琴艺术的传承发展方式之间的直接联系。从古至今,传承方式跟随琴谱由“口传心授”为主,逐渐向音响资料为主、“两行谱”为辅的传承方式,更有助于古琴艺术逐渐向大众化方向发展。此外还有章华英的《古琴记谱法:文化构造的反映》从记谱、打谱与传承,节奏旋律与韵味等方面,阐述古琴记谱法基于中国古代文化背景的产生变化与传承,是体现人类音乐的动态构成的一种传承方式和综合反映。 (三)单个记谱方式分析 古琴记谱法随着时代发展,产生诸多变化,但仍并非完美,任何记谱法均会显现出某一方面的局促与无可奈何。 对于我们传统的记谱方法,荣鸿曾先生在《打谱—七弦琴音乐再创作的过程》一文中认为,琴谱缺节奏标记是一种“活法”,减字借缺少精密的节奏或其他标记,其实是一种优点而非弱点。洛秦先生也在《谱式:一种文化的象征》一文中进一步从“艺术思维方式、文化构成的模式”的高度肯定古琴谱式的“活法”。但是秦序的《琴乐“活法”及谱式优劣之我见》提到:如何正确看待古琴谱式优劣及琴乐“活法”,取决于东西方文化大交流条件下,如何科学地客观地分析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及优劣。 而针对近代出现的新的记谱方式,李德敬的《古琴记谱法的重大改革——评古琴五线记谱法》一文论证了其出现的必然性,并分析该记谱法的优势和不足,并进行价值上的初步评议 三、有关琴器、琴曲的研究 (一)琴器 有关于琴器方面的研究,我们在此不做详细描述,仅选取几篇具有代表意义的文章,从制作工艺和改良两方面进行简单列举: 1.古琴制作方面:查阜西《传统的造琴法》,章华英《传世古琴的制造工艺》,杨雯《民间作坊与斫琴工艺》等文章皆为研究古琴制作方面的学术著作。 2.古琴改良方面:周金国《改良古琴设計》从形制与结构方面入手,提出改良构思。刘小萌的《古琴传统造弦法及丝弦的离弃与回归》则从“弦”入手,通过历史文献的梳理,建立完整的丝线制作工艺体系,从而认识到“丝弦回归”的价值与意义。吴跃华《古琴琴轸的改良》则从“琴轸”入手,提出机械“璇玑琴轸”改良建议。 通过上述琴器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在琴器形改良和工艺方面我们一直处于探索和进步的阶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何在谨慎对待传统的基础上,适应时代对古琴艺术提出的要求,并且不断地对其进行有益的改革和创新是我们未来应当予以重视的问题。 (二)琴曲 古琴曲在当代的创作,严格来讲可分为创作与移植两种类别,自20世纪以来,琴家们在梳理传统琴曲的同时,也开始了在古琴音乐创作方面的尝试。 1.表演形式的多元化发展。施咏《古音亦作时代曲——谈古琴音乐的当代创作》提到“上世纪80年代以来,涌现了一批专业作曲家参与古琴创作,使得古琴音乐在题材呈现了新意;同时也创作了用古琴参与演奏的各类形式的作品,使得古琴音乐的创作在表现题材与作品体裁方面都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态势。”谭清宇的《从<古琴重奏曲集>看古琴演奏在室内乐作品中的应用》也从多角度阐述了古琴在当下是融入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 2.作曲家创作研究。喻文燕、朱铮的《古琴新曲创作的有益尝试——蜀派琴家喻绍泽先生建国后琴曲创作浅探》,文章从多方面评述了喻绍泽先生建国后创作的古琴新曲,指出这种实践是从古今乐艺结合之中走出来的一条新路,同时也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有益尝试。 3.不同作品的具体分析。关于新创编乐曲的研究,近年来随着古琴热潮涌现,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由于曲目众多,现例举三种不同类型的作品的研究加以综述。 A.琴曲类。张卓《琴曲<三峡船歌>研究》文章从主题构思、曲体、演奏技法等方面,研究了李祥霆先生创作的琴曲,阐明该曲具有的特别意义——证明了古琴音乐可以与时代发展同步的可能性。 B.重奏类作品。杜思睿《古琴新作品演奏的二度创作在指法排定上的体现——以<暮·曦>为例》文章通过以《暮·曦》的古琴指法排定为研究对象,尝试整理出,当古琴新作品排定指法时遇到的普遍问题与常用解决方法,为今后的古琴重奏作品创作提供帮助。 C.乐队合奏类作品。沈云芳《山水的境界——听叶国辉的古琴与管弦乐队<山水>》论述了古琴与乐队之间的音色及音响效果的碰撞,提出这一演奏方式在现代备受人们的争议,仍处于探索阶段,今后的发展还需要经受住时代的考验。 通过对于上述乐曲的创新,应当明确古琴音乐的当代传承与发展不能只停留在对历史遗产的静态保护层面,还要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让古琴艺术与时代发展同步,与当代人的审美理想产生共鸣。我们仍需要不断地努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作出反映现实生活及现代人文精神的新琴曲。 四、小结 综上所述,关于古琴音乐本体特征的研究,是了解古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梳理我们可以看到,不论从涉及领域的广泛程度还是针对某些问题的探讨深度,都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与此同时,我们在学习前辈成果之时,还应当敏锐地察觉到其中还未被注意到的研究要点,深入思考,望有助于推动古琴艺术在当下的繁荣发展。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