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地方非遗文化与高校美育的有效结合
范文

    胡洋

    【摘 要】本文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化州跳禾楼为例,从化州跳禾楼的本体、地方文化对高校美育的意义,以及化州跳禾楼与高校美育的结合途径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化州跳禾楼;高校美育;非物资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8-0171-02

    地方的非遗文化,是地方文化发展重要部分与重要载体,也是地域性的标志性文化活动与文化精神体现。“深入挖掘、整理民族民间歌舞文化资源,并将其有机地融入到地方高校艺术教育教学之中,是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手段。”[1]同时,高校又怎样从民间艺术文化中吸取养料,深化美育的内容,扩宽思路,将美育与地方非遗文化进行有效结合,这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化州跳禾楼简述

    化州跳禾楼起源于明末清初,流传于化州那务、播扬等地。主要分布在广东粤西化州市那务镇和播扬镇内,中心是那务镇的那务村和高车村,播扬镇的潭灯村和江背村。此舞以祈年为主。每年农历七月十四“禾了节”,一阵酒宴过后,在禾堂可容纳2至4人对歌起舞的小型高脚楼上摆一张八仙桌,楼堂中央挂一张刘三仙(即刘三姐)画像便可进行表演。歌唱的内容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以祈愿为主,描写了农事生产、生活情趣及爱情故事。调式有踏楼歌、跳楼歌、月令歌、猜歌等,表演形式多样、舞蹈动作质朴,具有优美的旋律色彩,是化州历代群众在生产劳动和生活不断创作提炼而沉积下来的精神文化财富。

    此舞世代相传,解放后因各种原因曾中断演出。1981年、1983年、1985年期间,县文化馆曾三次派文艺专业人员到那务、播扬搜集整理该舞资料,1986年5月,化州县文化局组队参加茂名市首届民间民俗文艺汇演,获挖掘整理奖和演出奖。2006年10月重新挖掘整理,编成舞台艺术舞蹈参加茂名市特色文化活动月开幕式演出,同年11月参加广东省国际旅游文化节“岭南民间艺术”汇演荣获优秀演出奖,2008年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化州“跳禾楼”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是该地区百姓农作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当时该地区的社会面貌、农作习惯、价值取向等,此外,该舞蹈以其民间的、口传的、活态的历史文化价值,彌补了官方历史正史典籍的不足,有助于人们更客观、全面了解已逝的历史及文化。并且从该舞蹈形式与内容的历史演变中可以观察出人民群众在不同时期的生活变化和历史印记。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跳禾楼,对社会教育的影响与促进,体现在其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使人们在了解化州跳禾楼的过程中获得真知和美与善的体验,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化于群众。对于跳禾楼自身而言,也通过这种方式,找到了存续和发展动力。

    二、地方“非遗”文化对高校美育的重要意义

    (一)地方“非遗”文化融入高校美育,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继承。高校是地方文化发展与继承的有效途径,与其他传承模式相比,高校校园的传承具有自身的优势与特点,特别能把校园美育的内容与地方“非遗”文化相融合,这既是传统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自身校园美育特色的体现。

    首先,从高校的功能角度出发,高校承担着继承与传播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发展的重任,并且也是地方文化发展的最优平台。其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以及服务地方的实践能力是现在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而通过某些公共艺术课程学习和感受传统艺术,能够培养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保证优秀文化传承的可持续性。

    (二)地方“非遗”文化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将地方“非遗”文化与高校美育建设,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就有重要的意义。将地方文化艺术引入课题,不仅加强了对民族文化的了解,而且在学习“非遗”文化的过程中,增强了民族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三)地方“非遗”文化是高校美育内容的有利补充。现今高校美育主要有公共艺术课程、艺术社团、文化活动等三方面。相对来说,艺术课程与学校社团为学校美育的主要部分。据调查,艺术课程主要是以教师所学专业而开设,社团主要依照学生的兴趣进行组织,课程开设比较随意,也显得较混乱。而以地方“非遗”文化为课程的几乎没有。

    三、化州跳禾楼与高校美育结合的有效途径

    (一)将化州跳禾楼引入高校公共艺术课堂。化州跳禾楼作为歌舞民俗的艺术形式,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具有很强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在公共艺术课程设置上,可采用理论与实践两种形式。如可进行化州跳禾楼的文化讲解与历史分析,从而加强大学生对当地文化的了解。还可以将化州跳禾楼的相关音乐、舞蹈、装饰作为素材引入到艺术课堂当中,与其他艺术门类相结合。

    (二)将化州跳禾楼的继承与高校学生的创新相结合。青少年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未来,是继承与创新的主力军。因此任何艺术形式不仅要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也要与当代青年的审美取向相结合。“更为重要的是,大学生们身上蕴含了巨大且不可估量的创造力,在接受传统文化后他们有可能利用传统文化的因子创造着新的文化。”[2]化州跳禾楼是广东粤西稻作文化的衍生,具有丰富的艺术形式,丰富的内涵内容与悠久的历史演变,因此在内容上,怎样把这种文化利用现代的语汇与视角进行创新研究,是当代大学生文化创新的重要内容。

    (三)扩展平台,结合民间师资,打造专业团队。教师作为民间艺术课程的实施者,对民族文化与高校美育的协同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从意识上,教师本身要重视当代的民俗文化,并进行相关的研究,从而树立起对民族文化的信心。从方法上,要通过依靠现代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媒体,进行科学化与生动化的教学,而不是照本宣科,磨灭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间接打击其对化州跳禾楼学习的积极性。在师资团队的结构上,学校应该重视对民间师资以及传承人的聘请,采用专业全职与民简外聘的多种形式,使学生更为真实了解其艺术特点与本质特征。并可以利用学校文化活动与社团,为“非遗”文化的展示提供更优质的平台。如化州跳禾楼的歌舞音乐、道具展示、服装展示都可以成为学生课后活动的内容,从而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

    四、结语

    将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校园的文化教育当中,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而且对大学生的情感发展与创造能力都有重要启发。在这种融合当中,学生对民间艺术形态的兴趣被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也不断加强。“同时,把民间艺术引入大学课堂,成为大学生艺术教育的必修课程,从根本上可以为民间艺术注入新的生命力,是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能过通过大学生艺术教育得以继承并发扬光大。”[3]

    参考文献:

    [1]胡燕,朱志平.探索基于高校美育的民间艺术校园传承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7,(19):58-60.

    [2]罗之勇,韦海燕.民间歌舞文化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中的运用——以广西罗城仫佬族依饭节为例[J].大舞台,2013,(03):221-222.

    [3]谢丽文.苍南渔鼓乐在大学校园中的研究与推广[J].教育评论,2009,(02):103-106.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2:4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