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以《冈仁波齐》为例分析民族志电影的创作方法 |
范文 | 岳美娟 【摘 要】由于很多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他者化”和文化奇观的存在,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倡导拍摄少数民族“主位”纪录片,真正展现一个民族的文化形象。而《冈仁波齐》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它用“主位”的创作视点,自然平等地展示了藏民的日常生活,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人类学价值。 【关键词】《冈仁波齐》;民族志电影;文化形象表达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4-0114-01 电影《冈仁波齐》一改之前的少数民族电影的创作方法,用一种近乎纯记录的方法,讲述了普拉村村民尼玛扎堆带领着叔叔和邻居等11人,带着虔诚的信仰,历时一年走过长达2000多里的朝圣之路,前往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的故事。 一、当代民族志电影中少数民族文化形象的特点 朱靖江先生在他的一篇名为《当代中国少数民族“主位”电影创作研究》论文中提出,在中国的电影语境中,“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仅仅是“题材”二字的联系。这是因为在创作的时候,导演依然是站在汉文化的视角上去审视少数民文化,影片所折射的思想意识主要是符合主流文化的要求,這种创作思维在实际上剥夺了少数民族自身的话语权。 当前少数民族电影或者记录片的创作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主要是围绕三个方面来表现,首先是记录少数民族生存现状;其次是表现少数民族生活的变迁;最后是单纯记录少数民族独特的风情民俗和一些古老的艺术技巧等,这一类型的纪录片切入点会更显边缘化。有人认为,《冈仁波齐》这部电影只是导演在消费藏族文化,消费信仰。导演张扬也谈到,为了增加影片的戏剧冲突和张力,朝圣路上的婴儿出生、突如其来的车祸等情节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但是导演在表现这些情节的时候,始终是带着一种疏离感冷静客观展示,是克制而不是刻意的,其最终目的是展示以尼玛扎堆等人为代表的藏民虔诚的信仰和精神世界,这与以文化奇观为噱头的民族志电影有所不同。 二、电影《冈仁波齐》的拍摄视点分析 在电影《冈仁波齐》中,导演并不是把西藏作为一种迥异于都市的文化类型来看,而是把它视为一个人必须接受的具体生存条件。在都市文化中,观众对“西藏”“朝圣”“冈仁波齐”是带着猎奇和想象的,但是在影片中,当背负着无数都市文青心向往之的“朝圣”突然被揭开了所谓“神秘”和“神圣”的面纱而落到实处的时候,导演只是一个非常“主位”的视点,展示了藏民沉闷、乏味、艰涩而又乐观、热情的生活,他没有迎合观众的猎奇心理和对另一种文化的浪漫主义想象。但是,当观众开始观看的时候,会为这种真实的生活本身和精神世界所打动。观众是站在一个藏民的视角来看,所以朝圣和信仰不过是最自然的生活,这里的西藏没有任何浪漫主义气息,它是严酷的现实,无可自我怀疑亦无可自我感动的现实。张扬对西藏的关注一方面是由于其在这里生活了很久,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另一方面,是张扬对他所生活的地方、对居住在那里的个人和群体的人文关怀。 三、民族志电影创作的另一种可能 《冈仁波齐》除了在创作维度上的标新立异之外,在拍摄手法上也进行了很多的尝试。这部电影的拍摄很特殊,在开拍之前,导演先是到藏区选择了几个符合设定的人物,跟他们一起生活了大半年,在此之前还进行了长达几年的田野工作,深入了解藏族人民的生活面貌和精神世界。在开拍之后,整个电影是没有剧本的,只是在导演的心中有一个关于朝圣路上生与死的构思,其他的都交给时间。所以导演把整个拍摄团队压缩到30人,然后跟着朝圣的队伍整整拍摄了一年,这种慢下来、用心拍摄的过程,相比现在快餐似的影视制作过程来说何尝不是种修行。这种简单到极致的创作方法具有无比震撼的表达能力和艺术效果。所以张扬导演的这种创作理念无疑给影视创作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思考,原来电影是可以这样拍的。 特别是对于少数民族电影的表达来说,必须要进行大量的田野工作,了解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用他们的思维去展示他们的文化,赋予他们话语权才是这类电影最好的表达。 四、结语 电影《冈仁波齐》以一种新的创作角度和拍摄方式展示了西藏这个民族最真实的生活,这种站在被摄对象的角度,不猎奇不夸大,平等而自然地展示某一民族文化形象的电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人类学价值。《冈仁波齐》在如今的电影市场上能够赢得不错的票房和口碑,说明了中国观众的观影水平正在不断提升,中国电影市场也需要出现更多这样优秀的电影。 参考文献: [1]朱靖江.当代中国少数民族“主位”电影创作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15(28). [2]陶涛,林毓佳.寻找他者活着的文化—浅析民族志影像纪录片的类型与创作[J].艺术教育,2015(1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