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概念整合中的文化适应
范文

    张青

    【摘 要】随着我们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程度日益提高,特别是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提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已经毋庸置疑。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概念整合理论以其强大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可以为跨文化研究增添更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角度。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本研究希望能够通过探讨概念整合过程中的文化适应,从文化差异的表象入手,以期通过还原差异形成的思维过程,探寻概念整合中的文化适应。

    【关键词】概念整合;文化适应;文化差异;文化调整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4-0219-03

    一、引言

    随着我们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程度日益提高,特别是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提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已经毋庸置疑。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认知学科以其强大的解释力和说服力,为跨文化研究增添了更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角度。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本研究希望能够通过探讨概念整合过程中的文化适应,从文化差异的表象入手,以期通过还原差异形成的思维过程,探寻概念整合中的文化适应。

    通过主题检索“概念整合”和“文化差异”, 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搜索到6篇文章。其中,王斌从概念整合理论的本质和动态思维的激活方式,阐明对概念整合理论理解的误区和正确解读,并基于此提出认知语言学对翻译解读是必然的观点。[1]邓宇(2011:4)从隐喻的理解实质和概念整合模式对翻译思维的启发谈起, 从文化与认知的层面对翻译的文化适应性问题提出了三个原则;其中放在首位的就是“传达准确的文化意义”。 [2]马秀兰(2017)则通过剖析“same—sex marriage”的概念整合网络背后的文化及语言发展,为词汇背后的文化解读提供新的视角,为词汇的意义建构提供在线的文化解读。[3]王瑛(2016)、周甜甜(2015)和杨波(2010)分别结合了文学或者电影作品,对其中的价值观的融合提出了新的解读。[4-6]

    二、理论依据

    (一)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也叫做概念融合理论,该理论与心理空间理论紧密相关, 同时也是对心理空间理论的补充与发展。Fauconnier(1985)在Mental Spaces首次提出了心智空间(Mental Space)这一概念,并将其描述成“小概念包”(small conceptual package)。[7]心理空间为研究自然语言意义提供了重要的方法。Lakoff 认为要理解语言的意义,就必须要研究人们长期交谈或是听话时所形成的域(domain)。这些认知域就是心理空间。这既是人类认识和理解世界与自身的一种机制,也是一种认知方式。心理空间理论为概念整合理论提供了框架。

    在心理空间理论的基础上,Fauconnier和Turner于2002年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概念整个至少涉及四个认知域:两个输入空间(input space),一个同类空间(generic space)和一个合成空间(blended space)。其工作原理是:人们在两个输入空间之间有选择地将部分信息和结构投射到同类空间里,同类空间包括两个输入空间共有的结构和信息。在接受来自两个输入空间的映射的同时,同类空间已获得的新的信息和结构也会反射到输入空间,进行有选择地匹配,继而投射到第四个空间——合成空间。合成空间会将两个输入空间的映射,发展成一个复杂的事件。合成空间是“整合平台”,其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新创结构,可以产生新意义,帮助人们获得新知识,这个中间要经历3个过程: 构建过程(composition) ,完成过程(completion) 和阐释过程(elaboration)。概念整合是一个动态的活跃的思想运作过程。[8]在概念整合过程中,不同的心理空间的结构被投射到一个新的整合的心理空间。这四个空间彼此映射链接,形成一个概念整合网络。”[9]概念整合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它解释了创造性思维的产生,也解释了人们如何获得概念和意义。[10]

    (二)文化适应理论与概念整合

    文化适应性属于跨文化交际理论范畴,这一概念最早在1936 年由美国人类学家Robert Redfield 等人提出,“文化适应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或群体(在进入到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后)进行持续的互动过程中,导致两种文化模式发生变化的现象”。后经过发展,Berry在20世纪70年代系统提出了文化适应理论,其中最核心的概念就是文化适应,其重点是少数群体如何在新社会中适应新的文化,处理好本土文化和新文化之间的关系,探讨关注定居他乡的移民,分析移民如何融入地方社会。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适应应该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交际的主体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通常采取的文化适应策略,主要有4种:同化、分离、整合和边缘化。当人们“既想维持原有文化身份,又希望融入主流社会”时,就会选择融合,即“首先对本土文化的适应起步,然后是交际与文化调整,接着再进入跨文化调整与跨文化适应”。[11]

    人们在文化适应中所采用的整合策略,与概念整合的过程不谋而合。人们的原有文化与新社会文化就是两个输入空间,能否建立映射,并在逐渐走向趋同还是产生新的事件或者结构,进而作用于人们的认知?在概念整合的过程中,文化適应如何参与,又是如何适应不同的文化?因此,寻找上述问题的理论依据变得十分必要。

    在笔者看来,概念整合中的文化适应的理论依据有三点:第一,Lakoff和Johnson在《体验哲学》(1990)中提出“体验哲学”的三条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心智的体验性,为认知语言学找到了哲学基础。[12]其次,Gibbs 进一步指出,人类概念体系的理论天生带有文化性, 因为身体与世界之间的认知活动正是以文化为基础的。[13]第三,其他学者也从文化与认知的关系角度, 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为概念整合的文化适应性找到了依据。杨波在《阿凡达之身心谁做主?——身份构建的文化和认知视角》一文中,提到了Berry等研究者的观点(2002,转引自Stevenson 2010:127),“不同的文化和生态要求产生不同类型的认知行为(cognitive performance)。由此可见, 心智依赖于物质/文化中的身体经历, 身体经历和文化模式是我们的认知风格、心理范畴、概念体系、理性思维等形成的基础,影响和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6]

    三、概念整合中的文化适应之我见

    在概念整合的动态过程中,无论是在四个心理空间在要素与结构的选择上,还是在概念整合的过程中,都有文化适应和文化调整的参与。

    (一)输入空间选择要素或事件中的文化适应

    两个输入空间在向同类空间进行投射时, 首先要选择信息和结构。最先选择的一定是在该心理空间最具有代表性、人们最熟悉的本土文化信息或事件。比如英国国徽中间的盾牌上,左上角和右下角分别有三狮的图案代表英格兰;盾牌右上角半站立的狮子代表苏格兰;而在盾牌的左边和盾牌上方的王冠上又出现了狮子的图案。历史上狮子曾在欧洲有过广泛的分布,后一度灭绝,其百兽之王的形象影响深远,因此狮子在英语中,历来被统治阶级视作勇气和权力的象征,并经常在贵族和皇室的徽章中出现。英国国徽也不例外,狮子除了以写实的形象“三狮”出现以外,更有写意的王者形象——盾牌左侧的狮子头顶王冠,拥盾牌而立。既象征王者,又象征英格兰对王权的拥护和捍卫,领土与王权集于一身。而在中国的文化中,封建王朝历代皇室和权力的象征是龙。这不仅仅是原型的差异,更是概念整合中不同的本土文化适应的体现。人们受到两种文化的影响,在概念整合的过程中,输入空间在要素选择时适应了不同的文化的体现。究其根本,仍是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人们对世界的体认差异的结果。

    输入空间对事件选择中的文化适应,仍以英国国徽为例。英国国徽的盾牌周围用法文写着一句格言“Honi soit qui mal y pense”,意为“心怀邪念者可恥”;国徽上的法语是诺曼征服的产物,诺曼征服将法语带入了英国的上流社会,并在其后几百年中与英语互相融合,至今仍在上流社会中广泛使用。英国国徽底部的绿地中有玫瑰代表英格兰,也源自著名的历史事件。1485年,兰开斯特家族与约克家族为争夺英格兰王位爆发战争,因两个家族的徽章分别是红玫瑰与白玫瑰,故名为“玫瑰战争”。战争最终以兰开斯特家族的亨利七世与约克的伊丽莎白联姻为结束,也标志着都铎王朝的开始。自此,英格兰视玫瑰为国花,皇室徽章也开始出现红白玫瑰作为象征。

    (二)同类空间中的文化适应

    概念整合的过程除了输入空间之外,还必须有同类空间的参与。两个输入空间是始源域和目标域,同类空间具有两个域具有共性的意象图式,同类空间是两个域建立映射的前提。“由于人们的认知角度不同, 始源域与目标域的相似性(点)不是唯一的。当多个相似点分别固定在不同的语言上时, 就出现了不同语言间同类空间的差异。”[14]比如,在谈到狮子时,英语文化看到的是勇气和权力,所以英国国徽中狮子出现的频率很高;而汉语文化中,狮子更多是以使者、护法者的形象出现。狮子原产西域,历史上几乎与佛教同时进入中国,与中国历史上的使者的一些特点相吻合,因此经常作为佛教使者、护法出现在佛教故事中,如文殊菩萨的坐骑。后随着佛教世俗化的发展,演变成送祥瑞、辟邪、镇守四方保平安的灵兽,逐渐广泛融入民间生活。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狮子在汉语和英语同类空间的文化差异,是不断融合、调整适应不同文化的体现,是不同地区的人们在长期与世界的互动中体认差异的体现。

    (三)合成空间中的文化适应

    合成空间除了从两个输入空间承接部分结构外,还开发自身的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 并将其发展成一个新的复杂的事件。首先构建过程中,两个输入空间把部分结构投射到合成空间中,再将其融合;接着在完成过程中,又将汉语文化中的对灵兽的喜爱和敬畏也投入到合成空间中,使之更加圆满。在这一过程中,狮子由最初的异域珍禽,进一步与汉语本土文化相融合,其文化内涵和情感也得到了提升,也为阐释过程做了铺垫;最后,在阐释过程中,狮子在汉语中的联想获得更加丰富的内涵,最终获得了新的意义:即成为祥瑞、辟邪、镇守四方、保平安的象征。

    英国国徽同样也是很好的例子。在英国国徽中,既有来自本土的文化要素,比如狮子和玫瑰,也有外来文化要素,比如诺曼征服。这两类要素构成了两个输入空间,看似毫无关联。但在同类空间中找到了共同点,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类要素都成为英国历史中的一部分。合成空间在接受了来自两个输入空间投射的部分结构之后,将其进行了融合,同时也接受了认知主体投射的情感,如忠诚爱国、自豪感等,而这些情感都是与英国人们长期的固定的文化认知结构有关。比如,英国人对诺曼征服中的法国人和百年战争后半段中的法国人,情感与认知是完全不同的。最终外来要素通过阐释,与英国本土文化的融合与调整中,获得了新的意义,成为具有国家意义的英国文化符号,通过英国国徽得以体现。

    四、本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作为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概念整合理论揭示了人类动态思维产生的过程,其中既有人们约定俗成的事件与结构,也有动态即时生成的新事件、新意义,该理论系统解释了人们如何获得概念和意义,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产生。跨文化理论对文化现象也有分析,但对于约定俗成的事件与结构是如何参与、影响人们的认知过程和思维模式上,在解释上显得有一定的局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概念整合理论是建立在体验哲学的基础上,而跨文化研究中恰恰也关注对文化主体的体验,因此该理论与跨文化研究有着“天然”的缘分,能够为跨文化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角度。该视角可以为衡量跨文化的文本翻译是否“忠实”,提供直观的标准。同一文本的翻译差异是隐藏在语言外壳下,思维差异的体现。翻译本身就是两种语言的概念整合。译者一味从源语或目的语文化去处理原文,都不合适;有效的办法是对文化现象的差异,通过概念整合进行“推演”,尽可能找到贴切的处理方式。本研究正是基于此出发点,希望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为跨文化研究做一点有意义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斌.整合翻译再论[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1):1-5.

    [2]邓宇.概念隐喻翻译的文化适应性探要[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4):76-80.

    [3]马秀兰.概念整合视野下的文化意义解读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学报,2017,33(7):71-74.

    [4]王瑛.概念合成视域下《白鹿原》民族秘史的认知结构[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16,36(3):244-251.

    [5]周甜甜.从概念整合理论角度探讨电影《刮痧》中的文化冲突[J].安徽文学,2015,383:85-86.

    [6]杨波.阿凡达之身心谁做主?—身份构建的文化和认知视角[J].当代外语研究,2010,11:42-46.

    [7] Fauconnier, Gile. Mental Spaces[M].Cambridge:MIT Pres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1994.

    [8] Fauconnier, Gile & Mark Turner. 2002. 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 New York: Basic Books.

    [9]李良彦.概念整合理论关照下的诗性隐喻认知研究[J].外语学刊,2012(5):98-101.

    [10]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213-217.

    [11]戴晓东.跨文化交际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168-199.

    [12]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38-39.

    [13]Gibbs,R.W.Embodiment and Cognitive Science[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12-13.

    [14]苏立昌,李建波.从概念合成理论看隐喻翻译[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16)3:31.

    [15]王斌.交织与隐喻的比较研究[J].外语学刊,2001(1):48-53.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1: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