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声乐课堂中“教”与“学”的角色调控 |
范文 | 刘一尘 【摘 要】本文意在通过心理引导探讨师生在课堂上角色调控的可行性:一方面,教师作为“教”的主导角色,应在相互平等的基础上,积极与学生建立真实情感,同时以鼓励的方式引导学生培养音乐情感;另一方面,学生作为“学”的主体角色,亦能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对自身声乐技能产生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以此提升歌唱技巧和自信心。 【关键词】声乐;教学;心理 中图分类号:G441 ? ?文献标志码:A?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2-0168-02 众所周知,声乐的“教”与“学”都是一个非常“魔力”抽象的过程。在“口传心授”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怎样在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學习声乐技术;最大限度地接受声乐发声技能;最大限度地完成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接受、理解并运用声乐技巧完成作品是每位声乐老师的最大期望。这个过程中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角色是敏感的,交流是细腻的。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渴望自己的学习反映状态能被教师敏锐感知,如此教师才能采取最有效率的教学手段。只有在师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非常顺畅愉快的情况下,教学活动才能有效率地展开。 一、“教”既是主导也是主体 演唱本身就是一个抒发情感的高度复杂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客体双方的情感交流是技术交流的前提条件。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主导角色的教师要在课堂上与学生的演唱融为一体,在演唱技能学习的过程中与学生的演唱过程融为一体。在这个过程中,情感的交流是复杂的、微妙的,这种潜移默化的情感交流始终贯穿在声乐教学的整个过程始终。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将这一过程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教师与学生互为课堂交流的对象,其间老师的角色是主导,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真实情感;二是教师帮助学生获得与音乐作品相关的音乐情感,这是一种虚拟情感,但它以生活中的真实情感为依托,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其实都在其中扮演了主体角色。 首先,我们先来谈第一个层面的教师与学生真实情感的培养。教师与学生应该在平等的前提下完成每次声乐课的教学。教师应真诚地欣赏学生的优点,及时赞美学生的良好表现,让好的声音印象在学生的思想里占据主导地位。相反,教师不能当监工,为了加强自己在课堂中的地位,一味地打击学生的缺点来凸显自己所具备的演唱和教学能力,让不美妙的声音印象在学生的思想里占据主导地位,起到反作用。我们在课堂上都有这样的经历,学生越紧张越达不到老师的期望。每节课,老师和学生都要精心准备,配合默契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而这种默契更多是一种精神上的默契,学生能在老师的每一个呼吸,每一个眼神,每一次示范中了解自身的学习状态,而这个过程就是主导的最大功能。 其次,教师应对学生充满爱心,积极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对作品的见解。这些见解也许十分稚嫩,也许欠缺很多技巧,甚至对某些技术的应用都有问题,但是我们必须牢记,教师是学生的第一位忠实听众,应带着欣赏的态度来与学生共同分享声乐的美好感受,而不是做一个苛刻的评判者,时刻准备与学生的缺点斗争,那无疑会导致学生处于时刻防备的紧张状态而无法真正投入歌唱。久而久之,会令学生无法愉悦歌唱而产生相应的心理问题,也会对老师产生逆反情绪,走入学习的死胡同。而这种状态的延续,对于学习怎样唱的学生主体和学习怎样教的教师主体毫无疑问是有害的。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会学生如何把不会的学会才是老师的“真功夫”。 二、“学”既是激发也是培养 在声乐教学中,我们经常徘徊在掌握声乐技能的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之间。声乐发声的器官是真实的,我们对喉头、声带、共鸣的运用过程是理性的,但在学习过程中怎样运用我们的各个器官和肌肉协调运作,从头到尾都离不开想象和联想。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是学生想象力的能量来源。它启发学生去理解抽象的发声技巧,把自己熟知的感性形象带入其中,帮助自己在感性前提下,整体协调地去地完成教师要求的每个动作要点,而不是将其割裂开来。 例如,老师常用“半打呵欠”的方式去体会和想象喉咙松而不撑的状态,而这一点对自身气息状态不太了解的学生而言是个大问题。学生在声乐学习的初级阶段最容易气息僵硬,而这时老师如果一味强调放松,学生将使声乐的演唱状态松懈下来。但这一点恰恰是声乐演唱的大忌,明显不符合气息支持的发声状态,没有状态就没法唱歌。在声乐课堂中,一味地理性教导是不合适的,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非常形象地启发学生:你感觉自己就像一只小鸟,闭上眼睛,慢慢地开始展翅飞翔……这个时候学生会很快运用他自己的想象,在老师的引导下身体的演唱机做到了积极而放松的气息支持状态,摆脱由于过度关注某一方面而导致的气息僵硬。再如,将好的声音形象比喻成天鹅绒,柔软、细腻、光滑,连贯,亮而不炸;歌唱就像说话一样,在音乐的衬托下,坚实地把每个字咬出来,声音就像一串美丽的珍珠项链均匀流畅;呼吸就像闻花香一样深沉、轻松。这些形象的比喻都是教师用来启发学生想象力以达到正确歌唱的良方。 除了配合老师的语言去做,教师还需要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这也是想象力培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一旦学生演唱出正确的声音,教师要立刻启发学生自己去想象:自己的歌唱肌体是怎样各个配合协调实现正确演唱的,要把这种内在的工作流程用想象力描述出来,使之成为仿佛能用眼睛去看到的场景一样,然后把场景画面留在记忆思维中,只有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声音记忆能力。另外,在学生有了这种正确的声音记忆感受和内心听觉之后,又要启发学生学会运用内心听觉,在发出每一个声音之前先在脑子中把要发出的声音形象联想到位,让即将演唱的作品在大脑中预先形成一定的音响图像,然后再用全身的协调感觉去描绘这幅图像,从而可以在歌唱实践中力图实现想象的效果。而这个过程就是不断在理性与感性的角色互换中达到共同进步。日久天长,在演唱肌能和演唱技能的不断提高中,逐步做到用内心歌唱来指挥声乐学习的方法,声乐的学习就成为了一种乐趣。 想象力是一条缩短教师和学生对声音理解差距的高速公路。一个将理性与感性运用得得心应手的教师既可以用理性的角色通俗地向学生解释一系列难以理解的声乐概念,也可以用感性的角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想象准确地体会老师的教学意图,最大限度地将复杂的抽象化声乐概念转化为简单化、形象化的声乐想象,最终达到声乐技能的提升。 三、结语 声乐课堂是特殊的,一对一的教学过程让每一位教师都感到责任重大;声乐教学的课堂是有魔力的,学生们在日复一日的枯燥练习中让自身成为了最美的乐器。声乐的学习让学生从老师那里学会怎样拥有健康、真挚、细腻的声乐技巧,怎样将自身的真实情感注入到作品对虚拟情感的理解之中,怎样真正地唱出扣人心弦的歌声。而老师则是在日复一日不断变换的教学课堂中,将自己和学生融为一体,并在把学生培养成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的、艰辛的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在“教”与“学”角色不断更替的过程中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参考文献: [1]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2]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3]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4]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5]吴天球.让你的歌声更美妙[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6]赖志奎.现代教学论[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 [7]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林立.人际交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