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国电视剧之知青剧 |
范文 | 张雯 【摘 要】在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每个时期的电视剧都具有不同特点。回顾历史,“知青自愿下乡——大批组织下乡——开始大返城,大批人请愿回城”的过程蕴含了多少故事。文革后,电视剧进入发展阶段,电视剧制作开始恢复,八十年代的短剧通过伤痕题材的电视剧展示社会和历史的伤痕,反思过去,其中包括了文革剧和知青剧。知青题材是不被忘记的题材,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出现了大量优秀的电视剧作品。本文通过研究知青剧的概念界定、题材类型、叙事特点、发展趋势,结合优秀作品案例,对知青剧的整体脉络进行梳理。 【关键词】知青剧;概念界定;题材类型;叙事特点;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J959 ? ? 文献标志码:A?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7-0108-02 一、知青剧的概念界定 郭小东在《中国知青文学史稿》中将“知青文学”定义为:以上山下乡为题材,展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生产生活、思想感情与精神风貌的一种文学样式。①同时,郭小东将知青影视定义为:以知识青年群体或个人为叙事主体、讲述知识青年上山下山的人生历程及其“文革”后的生活际遇和命运变化的影视作品。② 二、知青剧的题材类型 在知青剧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历史演变过程,大事件的背景对人物的命运具有极大影响。而按照知青剧的背景和人物经历的演变过程不同,可以将知青剧分为以下阶段: (一)知青在乡下的生活描述,例如《蹉跎岁月》《今夜有暴风雪》等。 在1980年代初,知青文学再现了知青饱受磨难的过程,展现了知青们在下乡期间的生产生活状况,表现了知青的思想感情与精神风貌。这既是对当时背景的展现,也是对伤痛的回顾与反思,并对大环境进行“批判”。 (二)知青返城后艰难的生活,例如《雪城》《人生》等。 九十年代的知青剧,不仅表现知青们真实的下乡生活,而且扩大了时空范围,扩充了表现内涵,反映了知青们回城后在城里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知青们经历了“为理想而奋斗”的失败,回城后又由于下乡的经历而面对各种各样的人生问题。在面对残酷现实的同时,知青们又身处社会大背景观念發生转变的时期,自身的价值观念也受到冲击,精神上产生失落和迷茫之感。 在这一部分,还有重点表现知青的遗留子女与回城知青及家庭之间的情感纠葛的类型,例如根据叶辛长篇小说《孽债》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以小见大,将遗留子女作为时代悲剧的缩影,表现时代灾难给小家造成的不可计量的损伤。小说以五个孩子到上海寻找亲生父母为叙事主线,既表现了知青们在城市中的生活状态、精神面貌和思想感情,也表现了他们当年岁月的经历,展现了历史遗留问题对新一代人的伤害。 在这一阶段,知青剧从宏大的叙事主题开始逐渐转向对小群体生活状态的描述,突出表现其苦难、精神及生活状态、思想感情,逐渐从历史、社会的大角度,向小家庭、个体的小角度转变,在叙事和艺术表现上吸引受众,引起受众共鸣。 (三)将历史与时代特征结合,例如《孽债2》《返城年代》《我的父亲母亲》等。 新世纪以来的知青剧,在情节设置及叙事方式上为了迎合时代特点,同时也为了唤醒时代记忆,探索了新的表现形式,将沉重的历史与鲜活的时代特色结合,丰富而多层次地表现时代特征,多方面地表现人物性格,丰富多彩的人物情感、剧情及人物设置不再单调、死板,转而将人物设定成圆形人物,喜怒哀乐更加真实,行为举止也更加符合人物设定、情节设定,剧情更加多样化。而为了迎合现代年轻人的审美习惯,知青剧大多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不再以宏观背景为叙事主题,转而表现小家庭、个体的爱恨情仇、感情起伏,以更加前卫的方式再现了知青记忆。 三、知青剧的叙事特点 (一)叙事角度多样化 1.知青与旁观角度。在讲述知青故事的电视剧中,其导演编剧大多是从知青的角度展开故事情节描述,以知青们的视角传递他们的喜怒哀乐、恩怨情仇。而第一视角的优势更加直接明了地向观众展示了知青们的生活状态、精神面貌和思想感情,用视听语言向观众传递着作品的中心思想,向观众展示了时代的特点。 而选择非知青角度进行叙事是一个少有的角度,例如《孽债》,站在另一个角度去讲述知青的生活,从侧面描述了知青的下乡生活、回城生活及其遗留子女的生活状态,以五条线索来表现知青们及其当前家庭和遗留子女之间的情感纠葛,反映知青们遇到的共性问题及具有独特性的问题,表现普遍性、一般性和特殊性,这意味着知青不仅是时代的受害者,而且与其相关的人物关系也受到了牵连,而这些受到牵连的人也应受到关注。 2.个体与时代角度。知青上山下乡既是个人发展的过程,也是时代发展的过程;既是一个人的经历故事,也是整个时代发展的经历故事。在知青文学叙事的过程中,导演及编剧可以选择以时代的宏大背景为叙事主体,也可以选择以个体的小角度为叙事主体。 在知青剧的创作中,大多习惯选择以时代的宏大背景为叙事主体,以多个人物的共同发展作为叙事主线,将其看作整体,表现时代共性,展示时代的特点。几个不同性格、不同背景的知青共同存在,共同推进叙事,既丰富了内容含量,又全面地展示了时代特点。然而此类表现方式在人物塑造上稍显仓促,人物形象不够圆满充实,人物很难立为圆形人物,人物的内涵深度挖掘得也十分有限。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在反思伤痛、反思时代灾难的同时,对审美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人们的窥探欲也使得以个体为叙事主体、挖掘人物深度内涵的电视剧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宏大背景的电视剧稍显老套,而从个体角度进行叙事的电视剧则更迎合新时代观众的审美特点,挖掘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塑造立体人物形象,塑造圆形人物形象,例如《红颜的故事》讲述的就是知青的情感经历与生活起伏,展现出经历了上山下乡的知青带有时代特点的人物性格和生活经历,更加细腻地表现了知青的人物形象、生活状态、思想情感和精神面貌。 (二)叙事结构多样化 在知青电视剧流行之前,知青文学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类别广受喜爱,而不少知青电视剧则根据小说改编而来,知青文学对于知青电视剧的创作有着巨大的影响,包括其叙事方式、叙事内容、叙事结构等,在知青电视剧中,运用了很多文学手法的变形或改进,丰富了知青电视剧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增强了知青电视剧的表现力。 1.时空的变换。在知青文学中,小说的顺序、插叙、倒叙等时空交错的手法得到了充分运用,而知青电视剧为了更加全面地展示时代特点、人物形象,则需要用更多的方法对此进行表现,而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时间跨度很大,想要更加全面地表现这个过程,就要更擅于运用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手法。 2.线索的构建。早期作品由于创作经验有限、创作篇幅有限,作品的叙事结构紧凑,叙事线索清晰。这是由短篇电视剧的叙事容量决定的,这些电视剧人物设置较少,故事情节也不丰富,中心叙事事件比较集中,一般采用单线叙事,从开头贯穿到结局。事件的戏剧性特征比较突出,开篇的叙事铺垫较少,很快即达到戏剧冲突高潮,冲突高潮结束,整个叙事也趋近尾声。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們对电视剧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也促使电视剧的人物设置及情节设置更加丰富多样,设置多条线索的同时叙事,每条线索相互独立却又互相联系、互相影响。随着剧情发展,人物关系更加复杂,人物性格更加立体,故事情节更加多面,丰富了故事情节,也将人物塑造成为圆形人物,既充实了作品的内涵,又满足了观众对于个体、小人物角色的窥探欲。 四、知青剧的发展趋势 电视剧创作的类型受限于观众的审美要求和广电总局的审批要求,目前,家庭伦理剧占据播出数量的较大比例,知青剧的比例则愈来愈小,这段历史也日渐被遗忘,当经过了伤痛的反思、伤痛的再反思,这段历史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逐渐减小,但它仍是不可遗忘的时代伤痛,如何唤起人们的记忆,如何阻止知青题材电视剧的消亡,将知青题材电视剧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新创作,是电视剧创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多元化创作 知青电视剧已经愈发边缘化,那么如何挽留观众,引起观众的注意与兴趣,需要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既然单一的知青题材不足以吸引现在的观众群体,那么将知青题材电视剧与当下流行的电视剧题材进行结合,借鉴经典、成功类型电视剧的创作经验,丰富其内涵,增加其表现方式,进行多元化创作。而较普遍的是将知青题材电视剧与家庭伦理题材电视剧相结合,既表现知青们的生活状态、精神面貌和思想感情,同时又将家庭伦理剧的母体元素加入创作之中,但要注意人物性格的设定与情节的设定,要适当融合、和谐发展。 (二)以知青为辅 在多元化创作的过程中,融合多种类型电视剧的创作经验,借其他类型电视剧的创作热度进行提升知青电视剧的生存力,这个过程需要适当融合、和谐发展,而当这个力度把握在一个较大程度上时,就会用力过猛地将知青题材作为融合电视剧的辅助表现元素,以知青为辅,不再作为叙事的主体地位,而是将其作为辅助元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将知青题材融入其他类型电视剧的创作中,从而唤起大众对知青的回忆。 从叙事角度而言,从另一个角度表现知青生活,从另一个方面展现知青生活,知青不作为表现主体,但是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占有很大作用,推动了主体人物的抉择,衬托了主体人物的性格,与主体人物不可割舍,同生共进,这是一种保存知青形象的方式,也是一种发展趋势。 五、知青剧的纵览结语 回顾历史,文革后电视剧进入发展阶段,电视剧制作开始恢复,从第一部知青剧《蹉跎岁月》诞生至今,知青剧经历了渐渐兴起、广受喜爱、逐渐消沉的过程,而今仍有电视剧创作者在知青题材上努力进行创作。知青们代表着时代的特点,这段伤痛的历史不应被忘却,愿电视剧创作者结合时代的发展,研究传播的特点,分析受众的接受力,融合经典、热度高的类型电视剧的创作经验,将知青剧从边缘拉回大众的视线,使得知青剧在类型电视剧中占有一席之地。 注释: ①②郭小东.中国知青文学史稿[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4+22. 参考文献: [1]张冬.砥砺前行的峥嵘岁月——探析知青题材电视剧的艺术特色[J].当代电视,2018(11):23-24. [2]张扬.知青题材电视剧作品中的爱情模式探寻[J].当代电视,2017(11):24-25. [3]郭宝玉.知青题材电视剧的艺术流变[D].南京师范大学,2017. [4]王怡.知青题材电视剧的接受需求[J].电影评介,2017(08):4-6. [5]房存.知青命运与女性之路——以三部知青电影为例[J].安康学院学报,2016,28(04):43-47. [6]王希彤.我对中国电视剧的思考——以知青题材电视剧为例[J].戏剧之家,2016(02):116. [7]方婕.知青题材电视剧的空间叙事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 [8]王晗.知青题材电视剧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 [9]张立婷.被重塑与消费的记忆[D].南京师范大学,2013. [10]突破改革题材的陈旧模式[J].文艺理论研究,1988(01):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