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在高校古筝教育中渗透审美教育理念的策略探究 |
范文 | 潘瑾 【摘 要】古筝作为我国古代传统乐器,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同时也能够代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古筝演奏符合我国传统审美观念。近些年随着社会发展,民族自信心逐渐回升,对于传统乐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像古筝演奏这种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表演形式受到了本土艺术家们的认可,关于古筝演奏的教学也在高校内开展。在古筝演奏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能够掌握该门乐器的使用方法,还需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体会到古筝独有的韵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其能够体会到该乐器独特的美感。此前我国的教育受应试教育影响,功利性较强,在对古筝演奏教学过程中,只专注于让学生掌握乐器的使用方法,而不注重对学生审美的提升,导致学生在学习该乐器时无法享受到古筝这类乐器独特的美感,不失为教育活动的遗憾。 【关键词】高校;古筝教学;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8-0152-02 作为一类乐器,其使用的本质就是创造出美感,并将这种美感传递给听者,确保演奏者与听者之间能够达成情感上的共鸣,确保演奏效果。古筝作为我国传统乐器,具有浓厚的中华文明特点,演奏过程中婉转绵长的曲律,也符合我国传统审美情趣,具有独特的内涵和音质,能够给人带来独特的审美感受。近些年我国高校对于古筝教学大力推动,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展了该门课程,但是在古筝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实际的教学成果,希望教育工作者们能够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进行反思和纠正[1]。 一、古筝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意义 (一)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美感 所有的艺术形式都能创造出美感,美感能够使该艺术形式为更多的人所接受,使更多人享受美感,达到艺术熏陶的层次,也能够使演奏者在表演过程中感受到其独特的美感推动其创作出更多优质的作品。美感是演奏者与演奏乐器之间的默契和共鸣,而这种对于美感的感受来自于学生审美教育的成果。在进行古筝演奏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能够讓学生更加贴近于古筝演奏的内涵,使其享受古筝演奏的美感,发现其潜在的规律,并通过对于这种规律进行捕捉和创造达成创作目的。想要达到这种层次,学生首先需要对古筝这门乐器独有的美感,具有敏感的把握能力,一般这种能力都是通过不断欣赏古筝乐曲的旋律来逐渐形成的。通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能够使其更加深入了解乐曲创造出的优美意境,提高其与乐器之间的熟悉程度,增强其与乐器演奏之间的情感共鸣。 (二)在古筝教学中穿插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 古筝这门艺术,其审美能力与演奏技艺同等重要,在培养学生时不但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这门乐器的演奏能力,同时需要学生能够在演奏或欣赏同类型乐器演奏乐曲时能够感受到不同的风格特点以及演奏技巧。提高学生对于古筝演奏的认识程度。为了提高古筝教学的教学成果,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提高学生对古筝学习的兴趣[2]。 二、高校古筝教学过程中关于审美教学的具体办法 (一)教师为整个教学前期的主导 在进行古筝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首先要保证教师能够理解在古筝教育中穿插审美教学的目的和意义,并且能够认可这种教学思想,愿意在其之后的教育过程中为审美训练提供相应的环境氛围和教学环节。在进行古筝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演奏示范,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古筝演奏中独特的美感,并且对演奏过程中节奏因素力度的变化进行感受,提高学生对于古筝这个乐器各个方面的认识程度,调动学生对于古筝乐器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进行实践,体会古筝演奏,在实际上手的过程中来具体感受古筝乐器的音色特点。 古筝属于弹拨类民族乐器。它的外形古朴典雅美观大方,用它弹奏出的乐曲优美圆润清晰明亮。它有着极强的表现力和强烈的感染力,能充分表现民族风格浓厚的乐曲内容。为了保证学生在第一次接触古筝这个乐器时不会出现太多的问题,在学生上手之前,教师还应该对古筝进行一个详细的介绍,这个介绍不仅包括对古筝本身,还应该包括在进行古筝演奏过程中,其演奏技巧的介绍。在介绍过程中需要加入实例来讲解,提高学生的认知程度,减少学生第一次上手古筝时的难度系数。教师应该处于主导地位来仔细把握古筝教学的节奏,并且为了教学活动能够顺利进行,需要提前设置好教学环节和内容,并且为其准备大量的影像资料,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全面的认识,减少学生对于古筝的陌生感,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推动学生对古筝演奏美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要以“人本”思想为宗旨,抓住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在强调“大集体”的同时,实现“小特别”,保证学生演奏能力的集体提升。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提高对学生审美训练的比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逐渐提高对于古筝演奏的审美水平,使其能够与古筝形成深层次的思想共鸣和认识[3]。 (二)教师讲授与古筝作品相关的文化 在对学生进行有关古筝作品相关文化的介绍时,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了解古筝音乐作品的内涵和其想要表达出的思想感情,要对其创作背景,创作年代和作者的特点进行介绍,使学生对于整个演奏曲目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增加曲目欣赏数量,让学生能够更加熟悉古筝这一乐器以及其曲目的内涵。 每一个古筝流派,都有着区域性、保守性、延续性的共同特点,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顺应潮流而产生,并将跟随着历史的延续而发展的新派古筝,其音乐功能多元化,音乐内容、体裁多样化,音响效果多层次,技术手法不断借鉴、引进、创新,人们的审美观点在不断变化等。比如在弦诗乐中取出一曲《寒鸦戏水》,在江南丝竹中取一曲《四合如意》,豫剧中取一曲《山坡羊》,单人独曲,带着教人、娱人的目的,步入音乐厅,登上舞台。全过程被视谱教学法代替了,把乐谱订死,指法标死,限定表演时间,照本宣科,抛开固定音乐表现形式给予流派传习、感受、丰富、充实的环境。原有玩乐时的那种趣味没有了,民间那一套即兴发挥的手法失却了,生动活泼、绚丽多姿的活的乐音没有了,民间音乐失去了生命力,流派失去了神韵。形式的变化,音乐功能的变化将直接地影响着流派的传承。 (三)对于学生音乐欣赏能力进行培养 针对之前大部分高校,在开设古筝教学后只重视学生的演奏技能培养而缺乏对学生进行音乐欣赏教育的情况,在未来开展古筝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对音乐欣赏问题的重视,让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音乐欣赏能力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音乐欣赏留够时间,给学生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体会古筝作品的精神内涵和演出风格,要求学生能够反复聆听作品,熟悉作品的曲律和演出风格,让学生对于某一风格的古筝演奏特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四)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实践 俗话说熟能生巧,学生在进行乐器学习过程中,只有提高演奏次数增加与乐器的熟练度,才能够真正学好这门乐器。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练习时间,让其能够反复练习,保证其实践演奏次数。如果学生缺乏足够的练习,在实际演奏过程中会出现呆板,缺乏感情等情况,影响到整体的演奏质量,同时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使后续的教学过程难以有效推进。 同时,作为老师一定要明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自己的学生们可以有更多机会在舞台演出,因为这种亲身经历的过程最能考验学生自己基础功底,才能察觉问题解决问题,老师讲再多也是外在因素,不可能提高主动性,失去了实践的最终目的。 三、结语 古筝是一门审美艺术,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审美水平不断提高,古筝以其独特的美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进行学习,专业学生身负着古筝艺术继承与发展的责任,又由于社会文化发展形势有了新的需求,因此古筝的教学也必须增加“学以致用”的内容。通过上文的内容我们已经知道在古筝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强调对演奏技巧的掌握外,还要注重对演出者审美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罗燕.论古筝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北方音乐,2016,36(6):141-141. [2]张磊.古筝课中人文素养渗透教学研究[J].北方音乐,2016,(14):144. [3]史美清.古筝教学辅导中的审美教育[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3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