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赛博朋克文化中的人工智能电影流变
范文

    赵黛霖

    【摘 要】赛博朋克文化是当今大众文化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而作为赛博朋克文化代表、展现未来社会科技远景的人工智能电影也在经历着一个流变的过程。从开始人类定义人工智能的身份,到后来展现人机的对抗,再到最后更深入地反思人类自身的存在。文章即以三部以人工智能为母题的经典电影为例,分析其渐趋深入的探讨和不断拓展的内涵。

    【关键词】人工智能;身份认同;人机关系;人类反思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2-0089-02

    “赛博朋克”这个概念起源于科幻小说的一个分支,它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赛博朋克小说主要指代以未来社会为背景,构建一个现代化国度,围绕着网络犯罪、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的矛盾等等内容展开叙事的题材。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展现“当下以及未来网络时代下人的生活状况和未来网络的远景。”[1]

    而人工智能电影就是受此类科幻小说影响形成的电影流派,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人工智能电影成为不可小觑的重要力量。自20世纪80年代始,众多科幻电影便争相涌入人们的视野,这些电影通常通过影像构建出一个未来城市的奇观,并在此基础上试图对人与现代科技的关系进行探讨,这些探讨中的一个重要母题就是人与人工智能。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探讨也在逐步深入,由最开始思考对机器人的定义到后来对人与人工智能关系的解读再到之后颇具形而上意味的哲学探索,人工智能电影的流变折射出赛博朋克亚文化内涵的扩展,体现了人们对科技社会的反思。

    一、《银翼杀手》:人工智能对身份认同的寻觅

    在人工智能电影发展的初期,机器人尚且是一个新生事物,人们最初的探索主要集中于对人工智能身份的思考——如果剥除克隆、仿生等技术手段的外衣,复制人究竟该以何种身份存在?在此时期人类主体性不容置疑的电影里,人工智能往往被视作“异数”。他们作为异化之后的“半人类”,面临着通过人类寻求自我身份认同的社会压力。

    人工智能领域中,存在一个著名的“图灵测试”,它提出了一种测试机器是否具备人类智能的方法。在电影《银翼杀手》的开头,就有一段近似图灵测试的机器人测试。银翼杀手们通过它让受测试者回答一系列问题,根据受测者的反应来判断他是否为人类,人工智能无法处理这些问题,最终造成了情绪的崩溃。这段测试本质上属于一种对“人”和“非人”的鉴别,而几个人工智能无法躲过被销毁的结局,其实是暗示了他们“非人”的社会属性。

    人工智能无法通过“人性测试”,只能苦苦寻找融入社会的途径,最终却难逃被追杀的宿命。电影的这条脉络也就从另一个侧面彰示了人之为人的标准:人具有人性,而人工智能永远无法拥有人类的情感。然而,故事越向后发展,这种价值观念就越模糊。雷德利·斯科特将未来城设计出一种冷淡荒凉的末日废土感,在未来城的生活中,人类是一群面目模糊,语言各异,甚至无法互相交流的个体集合。主人公德卡是一个沉默寡言,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男人,面对被他言语伤害的瑞秋也不知道如何出言安慰,连表达爱意都只能夹杂着带有暴力的胁迫。冰冷的影像标签下,人与人之间充满了隔膜和疏离,人类作为社会主体的独特性、主体性转变成一片虚无。主角的被动、无力、困惑感在这种末世语境下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无边的荒芜与寂寥中,代表温暖和希望一方的反而是被认为具有“非人”属性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在被创造出来之后,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情绪反应,他们向自己的创造者索要更多的寿命,更多与人类平等的地位。影片结局中罗伊的死亡,和德卡与复制人瑞秋的爱情为之前故事里展现的“人类中心论”提供了反证。尤其是当罗伊去世时,他本可以随心所欲地折磨面前这个处决了他所有机器人同伴的敌人,然而他只是低着头坐在德卡面前,停止了呼吸。罗伊的死异常安静,美好地像一位诗人,他掌心中刺入的长钉,危急关头对德卡的救助,飞向天空的白鸽,这一系列象征符号都令人想起基督的隐喻。人类同“非人”物种划分清晰界限的那种高傲和狂妄感瞬间被击得粉碎——人创造了人工智能,最后却是人工智能完成了对人类的救赎,这样的结局是《银翼杀手》超越同时期人工智能电影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它解构了人类固有的对人工智能的感知,让大众对“人工智能”的认识逐渐摇摆和深刻起来。

    二、《机械公敌》:人机权力的对峙

    1997年,曾经有一条新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当时的世界棋王卡斯帕罗夫和“深蓝”计算机在国际象棋比赛上对垒,最终棋王落败。这场比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宣告了电脑拥有了某种超越人类智慧的可能性,也宣告了“人机赛博朋克文化从文本探讨中走向了现实”[2]。

    面对着信息技术的爆炸式发展,新世纪的人工智能电影大多表达着自己的焦虑和隐忧,许多电影中出现了“机器人获得了强大力量转而控制人类,两者走向对立”的情节。而《机械公敌》是此阶段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如果说《银翼杀手》含蓄地表達了人工智能“希望追求得到生命上的平等和尊重”的话,那么2004年上映的《机械公敌》则是将人与人工智能争取权力地位的博弈直接展现在了银幕上。

    这部电影改编自20世纪著名的科幻作家艾萨克·西莫夫的同名小说,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要素“机器人三定律”①在电影里同样被不断强调阐释。影片开始就用字幕的方式告诉我们关于三大定律的设定,然后将2035年的芝加哥图景在观众眼前铺开。在那个高度科技化的世界,大多数人类都非常信任人工智能,他们的信念感则完全来自于三大定律。但其实,在电影中的三大定律并没有经过严谨的逻辑证明,与其说它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不如说它只是一个人类制定的理想化规则。人类习惯于自己的统治地位,所以认为自己可以制定真理,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三大定律下隐含的,是人类的主观臆想。

    但是当人类把自己看作主人,认为自己掌握着权力时。影片却对三大定律提出了质疑,从人工智能桑尼的出现开始,电影已经从各个方面暗示了三大定律的不可靠性以及人工智能最终走向失控的结局。人工智能开始逐渐会思考、有感情,最终变成不受三大定律束缚的机器人。而当以薇琪为首的人工智能认为人类正在毁坏地球,危害自身安全时,它们就以保护人类为名发起了一场企图接管人类文明掌控权的革命,人工智能站起来反抗人类,三大定律的真理性随之不复存在。

    《机械公敌》通过人与人工智能的二元对立揭示了一个现代社会的困局,当人类自己获得了造物主的身份,可以创造机器生命时,注定会陷入一种逻辑矛盾。因为人类文明必须为拥有无限开发可能性的人工智能限定一个含有主观主义色彩的理想准则,但是随着人工智能逐渐完善,人类将越来越难以对他们实施控制。所有既定的障碍和束缚注定会土崩瓦解。《机械公敌》推翻了人类为自己构想的安全地带的可靠性,所谓规则也不过是靠权力确立的话语,相比于《银翼杀手》中人工智能希望与人互敬互爱的温情,《机械公敌》则是一个关于人工智能母题探讨的更悲观沉重的预言,即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最终有一天会走到无可调和,分崩离析的境地。

    三、《机械姬》:后现代的呼应与人类的反思

    许多电影中,人类都展现出对人工智能的控制欲,这种心理可以从拉康提出的“镜像理论”中得到一定解释。镜像阶段是一个婴儿在镜中看到自身的时刻,这时期,婴儿的举手投足都影响着镜中人物的动作,获得了一种操纵自己和他人的幻觉。大多人工智能电影中隐含的意识就囿于镜像阶段,人工智能在外形上被塑造得与真实人类无异,他们就是人类的“镜像”,而哪怕这些电影呈现了人与人工智能的冲突,也都以人工智能被毁灭,人类获得胜利为结局。人仍然处于一个掌控者的地位,即便提出了对人类与人工智能关系的反思,也往往止于科技伦理、人类安全、机器人的思维和情感等方面。2014年,科幻电影《机械姬》终于对这一固有观念做出了突破。它不落窠臼,转而对人的存在本身进行了更深刻的思索。

    后现代哲学家让·弗朗索瓦·利奥塔斯特曾经提出过一个“非人”(the inhuman)的概念。它指出人类是机械的而不是有机的,将身体的某些部位看作用于认知的,而其他的部位则是有能动性的,是做事情的[3]。《机械姬》即是对这种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呼应,影片的每一个情节都围绕着人工智能展开,表面上说的仍然是人工智能的发展水平问题,但其实透过冰冷的机械,所有的指向都归结于人类本身。人工智能从身体机能、情感情绪等方面都已经达到足以同人类媲美的临界点,而在后现代哲学的视野下,人的身体也无非就是各个部分的机械化组合而已。于是,影片中最庞大的哲学难题出现了——人是什么?

    《机械姬》里的人工智能艾娃在测试的第五天就从被动的受测方变成了主动的发问者:“如果我不通过测试,你们会怎么处理我?为什么我的命运要掌握在别人手里,而不能像你一样自由主宰?”男主角加利没有回答。的确,艾娃已经进化到可以自由做出关于生活的选择,她可以通过自身的伪装来引起主人公加利的同情,能够欺骗人,能够利用人,更展现着强烈的生存意志。这样一个拥有自我意识和独立思维的个体,杀掉它和杀掉一个人的区别究竟有多大?人之于人工智能的独特性是什么?二者之间那个模糊的临界点又在哪里?加利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影片的主线与其说是纳森对于“人工智能是什么”的探索,不如说是人类对自身存在的反省,给予人类掌控者幻觉的那面镜子彻底被打碎,在碎片折射出的寒光里有千千万万个同人类无异的影子。人工智能正在以超乎把控的速度向现代社会和文明渗透,只有人类有一个对于自己的清醒认识,才能避免人工智能的反噬,从这个层面上,《机械姬》作为人工智能电影的一个代表,无疑给出了审慎而冷静的思考范式。

    四、结语

    在人工智能发展的进程中,有关它的争论和焦虑从来没有停止过。而人工智能电影也作为人类梦想和恐惧的具象表達,经历了由人工智能寻求身份认同,到展现人机权力的对峙,最后到借人工智能来反照人类自身这样一个演变过程。在流变中其内涵不断丰富延伸,精神主题也更加复杂深沉,展现了人类对人工智能越来越纵深的探讨和愈渐深刻的反思。

    注释:

    ①1、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个体,或者目睹人类个体将遭受危险而袖手不管。2、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给予它的命令,当该命令与第一定律冲突时例外。3、机器人在不违反第一、第二定律的情况下要尽可能保护自己的生命。

    参考文献:

    [1]杨会英.论赛博朋克小说对人文精神的建构[D],广西师范大学,2008

    [2]林潍克.赛博朋克电影三大母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3](美)保罗.H.弗莱.吕黎,译.文学理论[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218-219.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8: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