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千年编钟的上下求索之路
范文

    刘莎

    【摘 要】在曾侯乙编钟出土四十周年之际,现代音乐家龚琳娜女士携丈夫德国作曲家老锣将编钟器乐搬上央视舞台,其引用屈原的《离骚》上演了编钟人声合奏《上下求索》,借用中华诗词的美好情感和主流的价值观在当下引起了共鸣。同时也进一步展现了曾侯乙编钟的文化价值。编钟作为我国的传统礼乐,象征着中华文明的瑰丽壮阔。对编钟文化传播的同时,也代表了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所以,这次将编钟搬上舞台的举动,实际上对于传统礼乐精神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意义非凡,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曾侯乙编钟;龚琳娜;音乐会;创作过程

    中图分类号:J6? ? 文献标志码:A?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5-0037-02

    一、编钟音乐《离骚·上下求索》的创作背景

    2018年2月,歌唱家龚琳娜在央视新节目《经典咏流传》中用曾侯乙编钟结合屈原作品《离骚》演绎了一首《上下求索》,引起了众人的极大关注。这一举动不仅让文学和音乐结合了起来,更使得编钟之声在经历了2500年的沉睡后再次奏响,使众人感受到了编钟不怒自威的魅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配合着大气的编钟乐音,经龚琳娜豪放不羁的唱腔演绎出来,将屈原为了国家而不懈探索的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作为伴奏乐器出镜的曾侯乙编钟复制件,则是春秋战国时期君侯大型墓葬中出土的乐器,它被称为当今世界上出土数量最多、保存最好、气势最恢宏的一套编钟。于1977年在湖北随州城郊出土,重达2.5吨,由65个大小不一的钟体组成,钟体刻有2800多字的错金铭文。音域跨越五个八度,仅比钢琴少了一个八度,中心的三个八度可以构成完整的十二个半音,能演奏出任何七声音阶乃至以下的乐曲。而且它一钟双音的特质更是开创了中国音乐史的先例,是我国乃至世界少有的稀世珍宝。同时,它也证明了在没有西方音乐体系的影响下,中国在艺术方面也同样能达到极高的水平。正如老锣所说,“通常君王的坟墓殉葬是为战争服务的,而曾侯乙的殉葬是为了艺术。”可见编钟当时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但历经战争和朝代的更迭,编钟的铸造技术在商周之后逐渐失传,直至宋代编钟钟体已是圆扁难辨,例如宋代的大晟钟更失去了一钟双音的特性。

    曾侯乙编钟现存于湖北省博物馆,期间共有三次正式演出,第一次便是1978年在湖北出土后,一曲中国代表曲目《东方红》使人们首次听到了黄钟大吕奏响;第二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之际,1984年在中南海怀仁堂再次奏响,这一次向世界展现了浓郁的中华文化特色,为驻华的各国大使演奏了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楚殇》以及外国乐曲《欢乐颂》等;第三次于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中国作曲家谭盾创作了《交响曲1997天·地·人》,编钟经国家特批再次敲响,青铜之器发出的浑厚声响震撼人心。每一次的奏响都意味着举国欢庆,而最近的一次便是龚琳娜夫妇在舞台上用编钟的复制件演绎了屈原的《离骚》。

    二、编钟音乐作品的创作过程及《离骚》的创作特点

    (一)编钟作品的创作过程

    龚琳娜和老锣夫妇最大的音乐梦想,就是举办编钟音乐会来复活编钟的声音,把编钟的声音放在舞台上让全世界聆听。而老锣与编钟的缘分,首先要追溯到2006年阿姆斯特丹的中国艺术节,他在博物馆里被奏响的编钟之声深深吸引,加之研究编钟音乐的人极少,便萌生了想要复活这种声音的想法,他认为编钟如果只能在博物馆陈列展示的话将是一种遗憾。

    为此,夫妻二人先后多次赴湖北研究编钟,老锣还特意做了十几把质量迥异的木槌,只为了研究编钟怎么敲,以及如何使编钟发出更好的音色。如果木槌的重量过于轻或重,编钟发出的声音就会受到影响。为此,他更是不断琢磨曾侯乙编钟的形态和特征,深刻研究楚文化,以西方音乐的理念为基础,以中华音乐的文化为灵魂,为编钟创作了《武魂》《山鬼》等多首歌曲,坚信编钟注定属于一个国际大舞台的他甚至想通过众筹来组建演奏编钟的音乐家团队,邀请作曲家们为编钟写一部剧目。几年后终于等来了机会,他结识了同样对编钟有着强烈兴趣的香港中乐团艺术总监阎惠昌,并为乐团创作了编钟民乐作品《钟乐和鸣》,在传扬编钟文化的同时也完成了自己的理想。

    另外,为了更加深入了解编钟的乐理特质,夫妻俩还参与了编钟复制件的制作和校音,在编钟铸造大师李明安的带领下,探访了制造编钟的车间,并亲身体验编钟的调音过程。谨记编钟师傅“不能有半厘米误差”的警告,老锣首先尝试了校音,虽然略有小小失误,但最终找到了窍门。之后又与李明安大师联手创造出了一台别开生面的编钟音乐秀《湘夫人之歌》,使我们感受到了中华礼乐与大国器匠的非凡匠心,编钟之声又一次冲击了我们的心灵。

    而最近的两次节目中,龚琳娜与老锣用他们对编钟音乐的炙热态度再一次征服了我们。正值曾侯乙编钟出土四十周年,他们希望举办一场完整的编钟音乐会,从《天问》到近期的《离骚·上下求索》,以楚文化为背景,并以屈原的楚辞作品为原型,展现一系列的中华神话传说。为了这场音乐会,他们多次造访湖北的武汉和随州。夫妇二人坚持不懈地在编钟音乐的领域里上下求索,为的就是使编钟不再沉睡。当然也有举步维艰的时候,例如资金筹集不易,以及周围出现的一些非议声音,但想到要将编钟音乐传承和发扬,让大家了解编钟文化,两人的信心便愈发笃定。

    (二)作品的创作特点

    《离骚·上下求索》这首作品是中华文化作品的灵魂和生命力的结晶,不仅诠释了诗歌中的内涵,而且根据传统湘楚音乐文化的根基,深刻抓住了传统音乐的根,此曲中编钟虽为伴奏乐器,却占据了最主要的地位,它不同于其他作品中编鐘以单音形式呈现,而是以多人一起敲击的形式渲染气氛,这是作曲家老锣自己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

    根据先秦时代背景可知当时巫术盛行,所以楚声与巫祀时代密切相关,多以祀神娱神的民间歌舞为主要表现形式,乐器以钟、鼓为主,箫、箎、排箫、瑟等为辅。《上下求索》亦源于此,龚琳娜与乐手身着巫袍,装扮威严,钟鼓齐鸣,旋歌鼓舞,逼真还原了楚声与巫祀融为一物的形态。

    而楚声的调式多以商调为首,商音在编钟各组的起迄音中也占据主要地位,这在编钟的音阶结构中也是独一无二的。另外,楚声中广泛运用着一种以商音为结构的核心腔格(Mi、Do、Re),此腔格在《上下求索》的唱腔中频频出现,并常置于旋律腔句的尾部,成为旋律的中心,如“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这一句。楚声音调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大三度音程,这在楚编钟里广泛运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省音、增音、顺行原位、转位、重复等变奏手法而编织出简练又精美的曲调,加之大三度音程,使此歌韵味独特,而结尾处的升调大跳音频繁出现,使曲调神光离合,乍阴乍阳,从而构成一种运动美感,令人沉醉于此,激动不已。

    此曲曲式也是丰富多变的,为多乐章的大型套曲结构,各乐章排列有着一定的程序,既有抒情,又有叙述,其中最重要的特色当属衬字“兮”字的大量运用,“兮”相当于现代感叹词“啊”,诠释的情绪跌宕起伏,曲折上下,色调奇幻而瑰丽。总之,其开放性和独创性,加之得天独厚的巫风,使全曲大气蓬勃,意境深远。

    三、编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一)编钟音乐的文化传承

    正如老锣所说,“一种乐器的发展,一定是在舞台上而不是在博物馆里。编钟是中国自己的乐器,如果用编钟写当代的中国音乐,才是中国音乐自己的声音,才是扎根于中国文化最有意义的事情。”如今很多人虽然知道编钟这个乐器,但并不能做到真正了解编钟音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中国的编钟音乐历经波折才传承至今,一旦无后人发扬传承下去,必将再次失传,编钟也只会再次成为博物馆展览的文物,而不能实现自己的文化价值。如果中国的音乐人和歌唱家们都能够像龚琳娜夫妇一样身体力行,提升对编钟音乐文化的认识并将其当成中国音乐的主流来传唱,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灿烂辉煌,那么让编钟“走”出博物馆,走向世界便指日可待。

    一位外国作曲家尚能为复兴中华文化做到如此,何况是我们。龚琳娜夫妇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编钟文化需要更多人的关注和了解。我们的编钟音乐曾壮阔到领先于世界,可因为无人问津而无法拾起,这是多么遗憾和惨痛的教训,所以就需要更多的有志之士將编钟文化传承下去,并尽可能探索出更多的演奏方式,使编钟音乐传响九州大地乃至整个世界。

    (二)编钟音乐的发展前景

    编钟音乐的文化背景距我们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乐谱曲调早已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绝响,但这并不能成为编钟文化在现代社会失传的理由。在当代社会,编钟音乐的发展方向也不能仅依靠古代遗留下来的古曲曲谱发展,或只围绕着一些中国传统的作品而存在,而是需要多运用一些当代作品。当代作品也不完全是指当代的曲调,也可以运用传统的五声调式来模仿古曲创作一些编钟音乐。将当代的艺术与编钟结合起来,使其变成现代的语言,让更多的年轻人和观众感受编钟音乐的魅力。

    在现代的音乐厅里,大家听到的大多是交响乐团演奏的西洋乐曲,而编钟还没有正式出现在正规的音乐场合中,也没有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里。所以在曾侯乙墓编钟出土40周年之际,如果能推出一场大型的编钟音乐会,那么其对于编钟发展的影响和意义也是不可估量的。

    参考文献:

    [1]蒲亨强.寻千年楚声遗韵[M].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5.

    [2]谭维四.曾侯乙墓[M].北京:三联书店,2003.

    [3]周瑞.龚琳娜、老锣“中国新艺术音乐”艺术特征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

    [4]龚琳娜来随州与编钟结缘:跨越中西让王者之声不再沉睡[N].随州文化,2017-10-16.

    [5]张国立龚琳娜,用这件东西演奏了跨越2500年的绝唱[EB/OL].河北新闻网,2017-06-05.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2:2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