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少数民族影视的符号传播与发展研究 |
范文 | 肖陪 苏峰 【摘 要】近年来,少数民族影视不断兴起,对于弘扬时代文化主题、反映特定文化生活、服务特定文化领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文章以《花腰新娘》这一影片为案例,着重分析了当前少数民族影视中的物质文化符号传播、精神文化符号传播、文化符号传播载体。并在此基础上,就少数民族影视目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几点发展策略。 【关键词】民族影视;符号传播;花腰新娘;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J05 ? ? 文献标志码:A?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5-0185-03 民族影视,在本文中主要指展现少数民族文化的影视作品。21世纪以来,民族影视逐渐兴起。其兴起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第一,民族文化的深厚积淀。我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早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元民族文化,为民族影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第二,影视摄影摄像技术的发展为民族影视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为其创造了更好的传播条件和传播手段。民族影视通过物质文化符号、精神文化符号等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并以影片的形式面向大众传播。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弘扬发展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在充满机遇的今天,民族影视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新媒体时代如何更好地迎接机遇,且面对时代挑战更好地发挥民族影视的作用,更好地传播弘揚少数民族文化值得我们每个人关注和深思。本文将通过21世纪以来较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影片《花腰新娘》分析其作品中文化符号元素的传播,并根据“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为民族影视提供一些发展策略。 一、少数民族影视中的符号传播 民族影片《花腰新娘》以云南石屏县当地的花腰彝族独特的婚姻习俗为背景,用影视镜头语言把当地民族风俗文化搬上了银幕。以婚俗“归家”的婚姻文化为基调,通过传统服饰文化、传统民居特色、传统的民间艺术文化等符号进行烘托,将影片一步步推向高潮,为观众展现了一部鲜活的花腰彝族别样的习俗文化。 (一)少数民族影视的物质文化符号传播 “物质文化符号”在本文特指《花腰新娘》影片中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物质民俗文化,如服饰文化、民居文化等。服饰上,《花腰新娘》通过剧中人物服装展示花腰彝族的服饰特色。花腰彝的妇女服饰,主要由黑色长裤、肚兜、领褂、花腰带、手巾链、绣花鞋、帽子构成。男士服饰则主要由黑色马褂、黑色长裤、绑腿构成,[1]展现男子的阳刚之气,塑造了男子简单爽朗的形象。由于花腰彝崇尚黑色的缘故,其服饰以黑色为主色调,红蓝绿绣花作为衬托配色。 另外《花腰新娘》中男主角阿龙将花腰带解下来扔给女主凤美的情节中,将“花腰带”由服饰的部分变为独立的个体。花腰带对于花腰彝族男女而言具有重要意义,相当于定情信物。一旦男女双方接受对方“花腰带”,则不可随意退还,否则是男女方对彼此感情的懈怠。花腰带在当地花腰彝人心中是一种纯粹的情感信物,有着神圣的心灵地位。 (二)少数民族影视的精神文化符号传播 影片《花腰新娘》通过花腰彝婚俗中的“归家”作为故事的起承转合,并充分利用花腰彝的“菜腔”“烟盒舞”等民间艺术为“归家”过程中的故事冲突做铺垫。无论婚俗也好,民间音乐舞蹈也好,作为花腰彝当地的精神文化符号,在影视镜头语言下被展示得淋漓尽致。“归家”指花腰彝男女结婚后三年内女子不能与男子同居住甚至不能参与男子家庭的活动。作为人生礼仪,婚俗文化可谓有着不一样的意义,正是这种世世代代传承的精神文化习俗,在故事情节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效果,也侧面展现了花腰彝族人们对民俗文化的信仰和追求。 除此之外,山歌是花腰彝人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有别于都市言情爱意的表达。通过歌唱山歌表达对对方的羡慕、爱意以及愤怒,加之形象的烟盒舞作陪衬,个人情感展现得酣畅淋漓。这些精神文化在镜头语言下如此单纯地呈现出来,与现代都市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如此快节奏的现代化生活环境下,少数民族影视为观众提供了一方心灵慰藉之所。 (三)少数民族影视的文化符号传播载体 民族影视作为一种新颖的文化传播载体,相较于传统的报纸文字图片,更有利于将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传统礼仪、民风民俗、饮食习惯等文化面向大众传播,对少数民族文化起到了保护与传承的作用。另外,民族影视通过动态的视听语言符号可以更充分地展现少数民族文化优美的民族风情、语言服饰,使得少数民族文化能以一种更直观、更多元的方式,突破空间、地域的局限走向世界。民族影片《花腰新娘》正是通过这样一种新颖的视听语言符号让更多人了解到花腰彝族的民族文化、风土人情。 二、新媒体时代民族影视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在传统文化传播中,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处于弱势地位。由于影视媒介的介入,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生态环境得以极大改善。[2]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我们已身处新媒体时代的洪流之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民族影视既获得了发展机遇,同时也迎来挑战。就机遇而言,民族影视无论是在传播渠道、传播载体,还是影视媒介技术方面都具备良好的硬件条件。另外,“一带一路”环境也为少数民族影视文化的传播提供着政策、地域环境的机遇。 作为一种更直观、更便携的影视媒介,民族影视打破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时空限制,达到传播力度强,辐射范围广的传播效果。在文化的沟通方面,使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打破了族群文化的内部局限,通过影视语言翻译等渠道走向跨文化传播。同时,民族影视的视听语言增强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话语权,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还能促进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将文化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带动地区旅游、餐饮、工艺品等产业的发展,从而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3]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少数民族影视文化传播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使得少数民族影视创作、传播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但就少数民族影视文化的创作发展来说,仍然面临一些挑战,主要如下: 首先,国家针对少数民族影视发展的政策支持仍然比较薄弱,特别是针对少数民族影视的政策因素。少数民族影视虽然涉及民族地区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及民族政策,但总体而言数量较少、题材单一、内容不够丰富。面对市场化环境的冲击,民族文化传播在市场经济功利主义的浸染下,有意无意地丧失了民族文化的家底。 [4] 其次,由于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主要生活在大山深处,工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在少数民族影视的开发上资金较为短缺,无法制作精品优良的少数民族电影。同时,少数民族影视创作上没有更多的基金扶持,资金渠道单一,主要依靠政府单位发展文化产业提供的资金,如红河三部曲中的《诺玛的十七岁》《花腰新娘》《红河》都是云南省政府为发展云南文化产业而提供的资金支持。目前来看仅是政府的基金扶持,对于创作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精品电影还远远不够。 缺乏从事少数民族影视创作的人才、硬件设备。大部分少数民族生活在僻远地区,经济文化水平较为落后,当地人仍以务农为生,这就导致他们缺乏开发本土文化进行影视作品创作的意识。另外,少数民族地区缺乏创作少数民族影视的相关硬件设备以及影视制作技术,技术跟不上,导致民族影视创作难以实施。除此之外,在非少数民族的影视创作人才之中仅有少部分人关注到了民族影视,人数少,导致民族影视发展缓慢,民族影视中的精品不可避免地少之又少。解决人才及设备短缺问题对少数民族地区创作发展民族文化的影视精品十分迫切。 第四,文化隔阂使得少数民族影视的传播受阻。少数民族影视作为大众影视文化的一部分,受到民族背景差异和族群观念差异的影响。特别对汉族来说,少数民族文化的生活习俗、民族文化传统是陌生的,对于大多数汉族而言其难以理解影片中所传达的价值观,不易引起共鸣,导致少数民族影视在传播过程中受众较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少数民族影视中的文化传播。 最后,随之新媒体、新技术的到来,影视蒙太奇技术越发前沿,针对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文化而言,在表现手法上也遇到些许难题。比如在某一少数民族文化的影视作品情节,影视作品出品方急于求成或为吸引更多受众的眼球,使用浮夸的镜头语言,大肆消耗少数民族独特的地域文化。这种影视的表现手法以及出品方功利化的商业操作,使得少数民族影视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文化有失偏颇,与事实不符。大量使用民族地方风景、服饰、建筑等镜头,商业化色彩的加重,使得作品在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上愈发同质化,其文化内涵降低。 如何解决以上几大问题,是少数民族影视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针对发展现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对于少数民族影视创作而言十分迫切。 三、新时期少数民族影视发展策略探析 当今社会,少数民族影视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兼顾新媒体快速兴起的大环境及新政策提供的机遇。事实上,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少数民族影视作品中的民族文化传播提供了多种渠道。因此要加强民族影视作品多平台、多渠道传播且培养教育更多的人才融入民族影视的创作中来。影视艺术者应该充分把握机会,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服务于全世界的观众,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以影视为媒,关注多元民族文化的交汇与融合、民族影视贸易的往来与传播,为中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架起桥梁。[5]少数民族影视作品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民族电影院线、新闻播音以及优酷、爱奇艺、腾讯等多元媒介平台进行广泛传播。 此外,政府部门应该从少数民族地区影视教育上提供公益课程普及,让更多少数民族群众了解民族影视的意义,普及影视作品的简单拍摄和制作,通过多平台播放、视频直播等形式,让更多的少数民族人员加入民族影视的文化传播和创作中来,打造优质的“乡村之眼”队伍,让“我者”的视角发掘本土的民族文化内涵,通过“他者”的传播和营销打造属于民族地区的民族影视作品,传承和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 其次,政府应加强扶持力度,建立少数民族影视基金、多渠道、多元化融纳资金。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影视因资金短缺而举步维艰,为此政府应带头扶持优秀的少数民族影视创作人员,对优秀的剧本故事及有潜力的民族影视创作团队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和鼓励,出台与少数民族影视相关的创作规章管理制度,尽量减少少数民族影视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还可成立有关的“少数民族影视创作”基金会,通过每一年或两年举办年会比赛的形式增加少数民族影视文化作品数量,并且筛选出优秀精品的影视作品进行传播、弘扬本土民族文化内涵。还可以通过社会募集资金、多渠道融资等方法为民族影视创作提供多元化的资金扶持,增加少数民族影视创作基地的硬件设备,以培训项目的形式提高相关影视创作人员的影视制作技术。 第三,优化影视语言的表现手法,提高影视作品中的少数民族文化内涵,提升民族文化自觉意识。影视作为一种新奇的蒙太奇组合方式,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少数民族影视作品在剪辑的过程中应注意与文化内涵的主次逻辑关系。创作优秀的少数民族影视作品,应以民族文化内涵为根基,才能真正发挥影视作品中民族文化的“本真性”“民族性”“地域性”。镜头语言应该服务于民族文化内涵的情节发展需要,而不是用怪异、浮夸的表现手法“变异”民族文化的原真风貌。因此,利用镜头语言重塑民族文化的光辉,成了当下少数民族影视作品的重要路径。 第四,不断完善少数民族影视创作硬件设备,加强影视拍摄制作技术水平提升。[6]影视作品最终落实到影视创作设备和拍摄制作技术之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只有逐步提升影视硬件设备,才能创作出优质的民族影视作品。一部民族影视精品,必然要用专业的镜头语言去表达民族文化的深层次内涵,这就要求民族影视的创作者要不断更新拍摄技术,提高影视制作水平。但注重技术并非是炫技,而是用更真实的视听语言符号去展现最本真性的民族文化内涵,让大众更易接受和认同少数民族影视作品中的文化。 最后,通过“影视人类学视角”记录和弘扬少数民族地区亟待保护、濒临消亡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财富,加强生产性保护、文化生态产业链开发。应该加入优秀的影视人类学研究方法和影视拍摄手法,让镜头语言在记录民族文化的同时不仅仅展现少数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风光美景,更应该进一步表达少数民族地区生活的思想变迁、文化变迁、人文与生态等深层次寓意。特别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稀有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发挥最大的力量去完整地记录其生存、发展的轨迹,利用影视镜头语言真实拍摄。让更多人了解这些文化遗产的来之不易,推动更多的企事业单位联合保护发展,通过新兴的文化产业形态进行生产性保护与弘扬发展。针对某些可挖掘、开发的文化资源可以进行产业化开发,最终形成一种文化产业生态链。既保存了丰富稀有的民族文化之源,又能造福当地人的经济文化生活,这也是少数民族影视最终的使命和意义。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民族影视作为一种新的载体,通过少数民族所特有的物质文化符号、精神文化符号等呈现出拥有深厚历史的少数民族本土文化,并以影片的形式向大众传播,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然而其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题材单一、数量较少,资金短缺,缺乏人才,文化隔阂导致的传播受阻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就内部而言,民族影视需积极探索传播渠道,适当利用影视人类学方式方法进行拍摄,提高影视作品的文化内涵;从外界来看,政府应带头扶持民族影视行业,给予资金援助,提高硬件设施的配备,成立相关的民族影视创作协会,甚至是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少数民族影视作为少數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手段,今后如何充分发挥其作用仍然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李娇娇.浅论中国影视与民俗的互动关系—以电影《花腰新娘》为例[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7). [2]王哲,谭竺,孔荣娟.新媒体时代苗族文化传播渠道探索[J].贵州民族研究,2013(4). [3]李达,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困境与策略[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5(2). [4]温和琼.民族地区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历史使命[J].前沿,2011(6). [5]季峰.“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民族影视文化的传播[J].青年记者,2016(9). [6]张婷婷.21世纪我国少数民族影视对民族文化的传播分析[J].学术探索,2014(1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