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潘金莲之前世今生》中的现代性 |
范文 | 高璐 【摘 要】李碧华小说《潘金莲之前世今生》是对传统的民间故事《金瓶梅》的改编。李碧华将中国古典文学的元素融入到当代世俗社会中,描绘出一幅不同时空下的世情画。小说推翻了传统的叙事模式,于轮回中细审现代性视野中的潘金莲。在爱情这一元素的牵引下,同样也牵引出了现代性的几副面孔。 【关键词】潘金莲之前世今生;潘金莲;现代性;媚俗性;后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I206 ? ? 文献标志码:A?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5-0236-01 《金瓶梅》第一回便写道“武大之继妻潘金莲本乃贫家出身,九岁即被卖王招宣府,十五岁被张大户收用,后倒赔房奁给了武大。潘金莲少年风流,不满于武大人物猥琐,欲百般勾搭武松,反遭武松所讥。”[1]《潘金莲之前世今生》中,李碧华延用《金瓶梅》的故事脉络,用当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潘金莲,以一个女性的视角将其置于历史的转折中,演绎出一曲时代悲歌。 一、人物的现代性 “‘现代性不是一种要艺术家去复制的‘现实,而是他想象的一件作品,经由想象他穿透可观察到的庸俗外表而进入一个‘交感的世界,在那里短暂与不朽是一回事。”[1]潘金莲正是李碧华想象的结晶。她用细腻的笔触摸到潘金莲的前世今生,让其穿越古今,只为“痴情”二字。纵观古今,潘金莲的结局都隐含着悲剧色彩。造成潘金莲悲剧本身的并不惟其个人,环境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封建时期,统治集团的成员们过着无节制的滥淫生活,而广大群众(尤其是妇女)却世世代代地在性压抑的心理状态中生活着。”[2]前世潘金莲的叛逆早已露出端倪,封建社会的压迫将一位妙龄女性一步步逼上绝路。今生的潘金莲敢于同社会抗争,不屈服于命运的轮盘,昭示出当代女性的反叛精神。环境的打压并没有丧失她追求的心性,反而赋予了潘金莲这一人物角色的现代性。作者同样注重“通过爱情、婚姻观念的变化來考察严肃的社会问题,长于从女性形象的情感历程来表现女性的命运,并由此折射历史的演进。”[3]我们惊喜地看到潘金莲这样一位“淫妇”角色被重新定位,在文学的包容性下异彩纷呈,这也是现代性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元素。 二、情节的媚俗性 “人们需要找乐子。对于那些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压力,从而在空余时间既要摆脱无聊又不想劳作的人,全神贯注而自觉的艺术经验是不可能的。廉价商业娱乐的整个领域都反映着这种双重欲望。它导致放松,因为它是有套路的,被预先消化过的。”[4]之所以会产生媚俗艺术,很大的原因跟作者、作品、读者、世界有关。闲暇的时光需要被消磨,过重的压力需要被消解,而审美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专业的学识素养来解读。因此,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便被提上日程。作为小说常被提及的爱情元素,往往更被关注。如果单纯写潘金莲遭遇“文革”、被强暴、被批斗,最后新时期到来遇到一个男子,因欲求不满而出轨可能并不能吸引读者的阅读欲望。对从古代转世于当代的潘金莲来说,其身上反传统的特质颇多,也有益于理解作家本人的文化观念。“如潘金莲,她一生有被迫的抗争,有合理的追求,可统统被冠以色情、淫荡的帽子,被描绘成肉欲的典型——历史和文学也不是公正的法官。”[5]李碧华也在为这个有着正常渴求的女性讨一个说法。但不能否认地是,李碧华的作品本身就具有媚俗特质。 三、主题隐喻的后现代性 “后现代主义不是用来意指一种新的‘现实或‘心智结构或‘世界观的一个新名称,而是一个视角,借助这个视角,人们可以就存在于多重化身中的现代性提出某些问题。”[6]“在现代性的语汇中,后现代主义在我看来较其他术语有着更鲜明的质疑本性。或者换一种说法,在现代性的诸副面孔中,后现代主义也许是最好探询的:自我怀疑却好奇,不相信却求索,友善却冷嘲。”[7]从而在《潘金莲之前世今生中》让我们重新审视这部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潘金莲,需要考虑更多的环境因素对人性的压抑,社会对女性解放给予的关注度,甚至应该给一开始便打上标签的女主人公潘金莲一个开口说话的机会。我们在判定一个人物的真假是非时,要考虑的因素是多样的。从古代潘金莲被压抑的欲望难以释放,偷情西门庆,最后被武松残忍杀害。我们可以说这是武松的“义”,杀人偿命理所应当,武松无可非议。但是,作为一个时代压抑的牺牲品,是否应该有话语权。李碧华让潘金莲重生,在当代社会走了一遭,遇到了同样的人,产生了不同的结局,却具有后现代性的反思意义。 《潘金莲之前世今生》不仅仅是故事新编,也不惟是潘金莲的情怨纠葛。它用现代性的意识演绎出一个女子在新旧社会的挣扎史,用爱情作引,为自身的解放逐渐演进。在李碧华想象的艺术空间内,潘金莲被赋予了新的女性色彩。与此同时,现代性所衍生的后现代性的思考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以往的重审与反思。《潘金莲之前世今生》通过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形象,加之中国不得已的历史转折,在历史沉浮中揭示出了现代性的几副面孔。 参考文献: [1][4][6][7]马泰·卡琳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M].顾爱彬,李瑞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5,56+265+308+309. [2][5]余岢,解庆兰.金瓶梅与佛道[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198+45. [3]谢玉娥.女性文学研究教学参考资料[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9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