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莎菲女士的日记》与《倾城之恋》爱情之比较 |
范文 | 郭凤娇 【摘 要】丁玲是跨越两个时期的著名小说家,她前期的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展现了五四女性在五四落潮后身心煎熬、无路可寻的独特生活,描写了五四时代背景下的病态爱情。张爱玲是一位与丁玲具有同样女性意识的传奇作家,对于爱情的描写也是独树一帜的。本文以这两位作家的个人生活历程为出发点,具体探讨了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与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爱情的异同。 【关键词】莎菲女士的日记 倾城之恋 成长历程 独特爱情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2-0092-02 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写于1927年,这时正值五四落潮期,丁玲借莎菲之口倾诉了自己对灵与肉统一的爱情的追求以及五四落潮后无路可寻的失落感。压抑的爱情与时代的苦闷的糅合使得莎菲笔下的爱情具有病态特征。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写日本攻占香港之前以及之后的爱情故事,情场高手之间的角逐增添了作品中爱情的锐利与庸俗。这两位作家的成长经历有很多相似之处,因而他们对爱情的想象多少有点相似的意味,但两位作家不同的人生的轨迹与生活的时代背景又造成她们作品中的迥异之处。 一、苦闷的成长经历 丁玲幼年丧父,寄住在舅舅家,受过世态炎凉,也从小深受母亲主张妇女独立自强思想的熏陶。1924年丁玲来到北平,开始了与胡也频、冯雪峰三人之间的恋爱纠葛,这段恋情在丁玲的生命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寄人篱下的苦闷身世和曲折的恋爱经历养成了丁玲独特的个性特征,她的靈魂中常有情与理的恶斗,同时痛苦的成长经历使得丁玲的性格中夹杂着孤独忧郁的因素,但也正是因为生活的磨砺,丁玲也具备一般封建女性没有的坚毅与反抗。《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写莎菲、苇弟以及凌吉士之间的三角恋爱便有现实爱情的影子,而莎菲正是五四时代反抗压迫与沉沦的典型女性形象。 再看张爱玲的成长经历。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是清末重要朝臣,祖母李菊耦是李鸿章之女。然而她的童年并不幸福,父母离异,生母漂泊在欧洲,她与弟弟只能和严苛的父亲、后母一起生活。早年的生活经历对张爱玲的性格心理有着很大影响,她对人世的思考也因此受到影响。张爱玲从小就失去了友爱的家庭,又目睹了封建家族内部的互相倾轧,这不仅形成了她孤独敏感的性格特征,还让她自幼便习惯于对人和事物持否定的态度,总是以谨慎疑虑的眼光看待这个社会。她对爱情的看法融合了她孤独身世的幻灭感和消极体验,这种孤独、冷艳几乎贯穿了张爱玲的所有作品。在《倾城之恋》中,讲述了饱受世态炎凉的白流苏和年轻多金的范柳原之间的纠葛,虽然他们的爱情故事最终是以团圆结束,但是爱恋的过程却充满狡诈与猜疑,甚至两人的结合也并不是因为相爱,而是战争成全了他们。 苦痛的成长经历都让她们对世界的看法打上变异的色彩,她们笔下的爱情都有不同于平常温情脉脉的爱情的地方,充满了变形与扭曲的特色。丁玲和张爱玲都是经受新式教育洗礼的女性,大胆地和封建制度、男权文化做斗争,这是她们传奇式人生道路的开始,反叛的性格也成全了她们作品当中超于一般作家的源源不断的才气。 二、精明人的爱情 丁玲与张爱玲的独特身世让她们笔下的爱情有了独特的色彩。她们描写的爱情都是聪明人的爱情,是情场高手的角逐,而不是普通恋人间的单纯爱恋。丁玲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讲述了莎菲、苇弟和凌吉士的三角恋爱。苇弟和凌吉士在小说中是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物,怯懦的苇弟全心爱着莎菲,但莎菲却觉得他不够了解自己。凌吉士则是莎菲理想中的爱情骑士,他的风仪让莎菲倾倒,最重要的是凌吉士有聪明的手段让莎菲神魂颠倒。莎菲在日记中写过,“假使苇弟能够再聪明一点,我是可以比较喜欢他些,但他却只能如此忠实地去表现他的真挚!”①而对凌吉士的感情则是,“我要着那样东西,我还不愿去取得,我务必想方设法地让他们自己送来。是的,我了解我自己,不过是一个女性十足的女人,女人只是把心思放到她要征服的男人们身上。”②丁玲笔下的莎菲,渴求一种聪明人之间的爱情游戏,她需要情人的理解,但情人于她也像是爱情的猎物。然而凌吉士英俊的外表下却有着卑劣的灵魂,他对莎菲的感情处于一种情欲的需求,不是想追求现实的爱情。可见,莎菲与凌吉士之间的爱情充满着做作的掩饰、虚假的猜忌,并不是真挚的爱情。 同样,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中对男女爱情的描写也有类似的特点。白流苏在范柳原的设计下来到香港,两个人在香港的相处完全是一种庸俗的调情,白流苏为了名分与金钱想方设法勾引范柳原,而范柳原为了让白流苏一步步走进自己设的圈套想尽明目。两个人挑逗的话语确实存在一定的现实意义,在不经意间映射出他们对婚恋的看法以及要求。他们为了各自的目的引诱对方,企图实现自己对对方的预设。尽管从最后的结局处仿佛可以看到两人之间的一点真心,但是这真心的存在是因为战争的成全,两人共同经历了生死的考验,从而有了依依相惜的真情。两人间的感情不再是真挚热烈的爱,而是打上了利益的烙印。 在这一点上,丁玲对爱情的见解与张爱玲非常相似。他们为了爱的获取,想尽法子让对方跳进自己设的圈套中。莎菲为了填补感情空缺而恋着凌吉士,凌吉士为了满足情欲而纠缠莎菲。白流苏为了逃脱家庭、获取名分而听凭范柳原的摆布,范柳原为了当理想的情妇而引诱白流苏。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去追求对方,没有真挚、纯真的爱情。他们都没有真诚的告白,而是通过各种精明人的对话传达情意。 丁玲和张爱玲在早期的成长经历中都深刻体验过人间冷暖,因而她们对世间感情的想象都带有很大的保留,习惯性的猜疑与虚假成了她们作品中常有的姿态。她们对世间虚情假意的体验甚于真挚浓烈的感情,从小到大的生活使得她们养成了封闭的心态,很难对他人完全放松心态,真心以对,所以她们作品中的男女主在交往的过程中都难以真心交流,习惯了拐弯抹角地诉说感情。 三、同中有异 在写爱情角逐的过程中,两人的写法又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倾城之恋》中的男女主人公比《莎菲女士的日記》中的更加冷傲世俗。虽然莎菲动心思来征服她所想要的男人,但是至少莎菲对凌吉士还是有真情的,她爱这个潇洒的南洋人士,渴望得到爱的垂青,缓解孤独的困苦。但是在《倾城之恋》中,只有最后一部分略显真情,全文的大多数篇章中男女主人公都处在互相引诱的调情中,几乎看不到真情的显露。张爱玲的生活环境是一个封建遗老的冷漠家庭,从小看尽世态炎凉,因而对爱情、人际关系的看法更加消极冷漠。所以在她的小说中爱情的状态更加世俗,更加凄凉。这种情感的不同彰显可能与小说的表现方式也有很大关系。《莎菲女士的日记》采用日记体形式,大胆倾诉自己对爱情的渴求,小说中有大段的心理描写,明显能体会到真情的流露。而《倾城之恋》这篇小说,主要以背景情境的刻画以及两人的对话为主,刻画出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爱情,很少有对心理的描写。正因为如此,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情感被苍凉的情境所遮盖,很难捕捉到真情所在。 其次,从爱情发展的过程以及最终的结果来看,这两篇小说也显示了很大的不同。《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为了接近凌吉士特地搬家,后来发现凌吉士卑琐的灵魂后,企图在西山找房子,最终莎菲南下。《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是被动来到范柳原所在的香港,之后范柳原故意疏远她,白流苏为了达到名分又故意离开香港,后来又因为家庭的压力屈服于范柳原,成了范柳原的情妇。这两篇小说的女主角在追逐爱情中都使用了靠近以及离开男人的方法企图达到自己的目的,白流苏离开后又回到范柳原身边,最终屈服于男性。然而莎菲的离开是不屈从于男性权威的表现,只追求灵与肉统一的爱情。丁玲和张爱玲都是受过新式教育的人,她们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女性意识的苏醒,但是两人描写的方式不同,丁玲笔下的莎菲为了获得女性独立的地位大胆反抗封建家庭和不真的爱情,而张爱玲则是通过写白流苏屈服于男性权威,成为男性的附属品,来反思女性在现实社会的劣势地位。因而莎菲是具有理想色彩的,白流苏则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现实的情形。 另外,《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爱情比《倾城之恋》中的更显病态化。这病态化特征与作家独特的生活体验有关系,也与她们所处的时代有很大关系。青年时期的丁玲同许多五四新青年一样,追求爱情的独立自主和真挚单纯。但同时,她也深知太过投入在另一个人身上,便会失去自我。当热烈的爱情与自我的突显形成冲突时,理想遭遇挫折,心灵的苦痛让人难以接受。莎菲的形象便显示了这一点,五四落潮后,莎菲无法寻找到前进的步伐,无法得到灵与肉统一的爱情,小说中显示了作者心理的扭曲、变态的特征,这与郁达夫笔下的“时代病”有一些相似处,时代的潮起潮落都在主人公的心灵上留下很深的印迹。再看《倾城之恋》中的爱情,写作时正值战争年代,白流苏生活的白公馆是一个破落的封建家庭,她在其中饱尝人情淡薄,于是她便成了战乱背景下又脱离了时代背景的封建家庭走出来的封建女性。作者将这种爱情置于上海封建家庭与摩登香港之间,显示出了爱情独特的风貌,然而这种恋爱的风情中冷漠多于病态,为了名利而引诱感情在当时的社会中还算是常见,是一种社会背景的显现,尽管有病态的特征但是不明显。 注释: ①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第61页. ②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第72-73页. 参考文献: [1]黄修己,刘卫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下册)[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2]胡兰成.中国文学史话[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3]王璐瑶.浅论《倾城之恋》人性异化的悲剧性表现[J].现代交际,2017(3). [4]张红静.谈《莎菲女士的日记》的文体特征[J].语文学刊,2010(5). [5]李钧.“莎菲性格”正解---兼谈传统文学对丁玲早期创作的影响[J].东岳论丛,2013(12). [6]柳亚飞.论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的爱情悲剧[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11). [7] 艾晓明.反传奇——重读张爱玲《倾城之恋》[J].学术研究,1996(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