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论纪录片真实性、客观性的作用 |
范文 | 凌耀 【摘 要】纪录片是影视创作的主要形式之一,伴随着当下纪录片创作的不断变化,剧情化纪录片创作更能得到观众的情感共鸣,由此剧情化、故事化的纪录片中真实性与客观性在创作以及传播过程中同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纪录片创作偏向剧情化的前提下,探究纪录片的真实性与客观性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纪录片;真实性;客观性;剧情化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3-0098-02 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下,信息的获取与知识的传播俨然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话题。由此在近些年的影视艺术的创作过程中,纪录片的热度也逐渐升高。《舌尖上的中国》等一系列的作品的出现,使得观众对于当下的纪录片产生了不同的观点,除了电影院线、电视媒体的平台之外,网络平台的纪录片传播也是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例如《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一纪录片就是先由网络平台进行传播,取得成功后,再由院线进行上映。这些纪录片无论是记人还是记事,大多使用了较为丰富的故事化、剧情化的叙事手法,这样的手法使得本身缺乏一定趣味性的纪录片变得更加的生动并且更具感染力,在陈述事实或者普及知识的同时,剧情化的纪录片创作手法使得影片中的信息更加容易被观众所接受。而在日常的影视艺术的创作过程中,纪录片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艺术形式,一般是强调于事件本身的真实性与客观性。“真实性作为纪录片的本质特征,失去真实,纪录片也将失去生命。”纪录片的“记录”就表现了它对真实的要求,而纪录片的真实并不仅仅是对拍摄对象的详实记述,纪录片的真实是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定义和论述。格里尔逊在“纪录片”这一概念提出时就指出“纪录片能保存某種生活与事件的真实状况,具有档案、文献资料的价值性,并能用它来进行教育的宣传。” 由于当下互联网+以及融媒体时代的到来,观众对于纪录片的态度从之前的获取知识,了解真相,开阔视野转变成了希望能够从中获得体验感,从而达到感官和精神意识的共鸣。对于观众的这种希望,纪录片往往会以一种剧情化,故事化以至于影视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又或者是历史文献类型的纪录片中的动画、或者再现的形式,以上的这些创作手法在为纪录片真实性客观性提供支持的同时,也让观众对纪录片的真实与客观产生疑问。 一、真实与客观的作用 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真实性与客观性是必然存在的创作要素。在影片中真实性与客观性的展现可以使得纪录片本身获得观众的认可,以及对于被记录的事件的全面客观的认知。除此之外真实性与客观性对于纪录片的叙事以及纪录片所传达出的价值理念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真实性与客观性在纪录片叙事中的作用。纪录片《幼儿园》是一部记录孩子在幼儿园成长故事的纪录片。纪录片在保证真实的前提下,对已经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社会与自然中的人物事件及其思想文化内涵通过影像的方式进行表现,同时借鉴影视剧的叙事表现手法进行逼真地、艺术地再现。在这样的一种纪录片内涵的前提下,这部纪录片中所表现出来的真实性与客观性与在前文中格里尔逊所提出的“真实记录”的概念有所不同。这部纪录片的特殊之处在于,《幼儿园》在影片的一开头就将整部影片需要观众去思考的问题提了出来“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影片在素材的选取以及时间线的架构上都对纪录片需要的真实性与客观性的感受做出了铺垫,影片从孩子入学开始到大班毕业为止,客观真实记录了孩子在幼儿园中的生活与学习。除此之外影片加入了很多的“特殊”的采访,对一些在影片中比较有“个性”的小朋友的采访,从这些采访中,这些年纪小小的孩子们,说着一些与他们年龄不符的话,这些采访乍一看,会让观众认为是提前安排好的答案,但是从另外的角度来看这还可以看做是这些孩子在接受过幼儿园又或者是社会大背景、大环境的“教育”过后得出的“标准答案”。从这一点上来看,《幼儿园》这部纪录片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来凸显出的真实性与客观性,从上幼儿园的孩子身上来映射当下社会的成年人的生活态度,用采访的方式,对孩子问出本应是成年人思考的问题,通过这些孩子的回答,反映出的是学校以及家长的教育。影片没有主动去谈及这些问题,而是不断通过对孩子回答的思考真实的反映问题。 《幼儿园》不仅是揭示了社会的面貌,而且还通过孩子的语言和行为折射出社会人的形象。影片采用真实客观的孩子的视角来展现幼儿园中每天都会发生的事情,这种视角正是体现了纪录片的真实性与客观性的要求,透过这些要求对于纪录片的叙事则是更具推动作用。 (二)真实性与客观性在传达纪录片价值观念中的作用。以央视的“走基层”新闻纪录片为例,走基层蹲点日记是一种全新的新闻纪录片的形式,而当下的传统媒体的新闻纪录片大多浮于表面,没有深度挖掘所报道事件,也没有形成采访人与被采访者的交流与互动,造成了观众对于传统媒体公信力的质疑,以及对新闻事件本身的怀疑。同时,电视新闻纪录片在大多数的时候担负着宣传主流价值观念的任务。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新闻纪录片中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对于还原新闻事件以及宣传主流价值观都有着重要意义。 蹲点日记的新闻记录形式可以简单的分为“蹲点”和“日记”两个部分。“蹲点”是指在新闻专题报道的过程中,在社会基层的长期观察,以求在新闻采访报道的过程中可以融入事件本身,以跟踪拍摄的形式进记录事件发生的全过程,力求真实客观的还原新闻事件本体。而“日记”则是指新闻事件在报道的过程中以日记体的模式呈现出来,形成连续性的报道板块从而统合成一个完整的新闻纪录片。蹲点日记这一新闻纪录片形式以采访者亲身经历的时间为基础来进行新闻报道,使得新闻报道更接地气也更加的亲民,同时也让观众从观看者逐步变化为参与者,给观众带来浸入式的体验效果,使得观众随着事件的变化而揪心或者感动。 例如《北京儿童医院蹲点日记——马子硕的求医路》,这部新闻纪录片讲述了从河北连夜赶来北京求医的身患白血病的3岁男孩马子硕在求医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记录拍摄的过程中,记者向观众展现了北京儿童医院深夜“特殊”的一面,前来北京儿童医院求医的家庭往往都是四、五个家长围着一个孩子,到了晚上一家人睡在医院门诊大厅门口的比比皆是。央视记者一直都陪伴在马子硕一家的身边,以一种独特的个人日记的视角展现了求医过程的艰难。这样的记录拍摄使得新闻报道更加具有人情味,更接近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同时也使影像更加真实客观。 二、记录的“绝对真实” 从某种层面上来说,纪录片的剧情化,影视化叙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纪录片的传播效果得以扩大。从观众的角度来看,大部分的观众在进行“观看”这个行为时,很大程度上是处于一种“漫无目的”的状态,而纪录片也不像电影、电视剧那般具有曲折的故事线,所以通常来讲,纪录片的传播很难形成一种“病毒式”的传播效果。而纪录片剧情化影视化能够增加纪录片本身的情节冲突,从而达到容易吸引到观众的兴趣效果。而在完成这一效果的同时,纪录片还不能放弃对真实客观的追求。纪录片的一个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非虚构性。但在一定拍摄条件的限制下,还原再现,摆拍搬演成了纪录片必须要面对的问题。纪录片不能捏造事实,但是在一定的前提下根据实际过程进行“真实、客观”的再现是记录片创作的主要办法之一。对于纪录片的剧情化来说叙事情节的丰富是提高作品吸引了的关键。《舌尖上的中国》通过对美食制作的讲述,向观众展现出的是这份美食所在的地域的风土人情,将“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人”的文化理念以及祖国广阔民族融合发展的概念赋予其中。在第一季的《舌尖上的中國》中,导演通过跟拍、再现以及摆拍等方式,还原了美食从食材的获取的完整过程,这些场景的拍摄在追求画面优美的同时,更是想向观众展现出一个真实的自然环境。 三、纪录片的剧情化与真实客观 纪录片具有一定的戏剧性的元素,经过导演的二次艺术加工,以剧情片的叙事手段来向观众传达出纪录片的主体内涵。纪录片的剧情化表现形式赋予了纪录片感染力和吸引力,正因如此,纪录片能够在一些层面上与观众形成精神上的共鸣。纪录片的剧情化在笔者看来就是纪录片赋予其在叙事过程中具有情节的起伏,完整且充满情感的表述记录的经过。对于纪录片来说做到讲好故事的前提就是客观真实地记录。例如近年来关注度较高的医疗类的纪录片,这些医疗类的纪录片真实的记录了每一次医疗事件的经过,展现出普通百姓在面对重大危急的病痛时的反应与医护人员的及时应对。《急诊室故事》《北京儿童医院蹲点日记》等同一类型的影片,这一类的纪录片在叙事的过程中,先天性的具有悬念的设置,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每每最为关心的就是“这个病能不能治好?”这些影片通过客观的观察,真实的记录以及二次创作,在贴合观众视角的同时,也展示出了医患之间的社会问题。 四、结语 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是要做到“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纪录片的选题,有价值,有事可讲,有兴趣点,有突出的或者典型的人物。纪录片的选题往往来自于生活,在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中,加入影视的剧情化方法,对生活中的事件进行戏剧化处理。纪录片在不断的向剧情化发展的过程中,创作者还是要兼顾纪录片创作的根本,即真实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在纪录片创作中平衡真实性、客观性与纪录片剧情化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纪录片在创作之初需要不断研究的一个问题,在纪录片中纯粹纪录的部分过多会使观众感到叙事情节的冗杂,而过分纪录片的剧情化,又会使得纪录片丧失了其在诞生之初所具有的的特性,平衡好二者关系,是纪录片创作团队需要解决的纪录片创作的关键。总之,无论于纪录片如何发展演变,“真实性与客观性”是纪录片唯一不变的核心,也只有以真实客观为基础,才能创作出获得观众共鸣的纪录片。 参考文献: [1]邓若蕾.电视纪录片叙事艺术的“故事化”理念探讨[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01):131. [2]常霞.关于纪录片的故事化影视化叙事手法解读[J].传播力研究,2018,2(23):58+60. [3]鲍雁琳.纪录片的真实性与故事性[J].传播力研究,2018,2(18):53. [4]张馨予.纪录片的真实性与艺术性探讨[J].传播力研究,2018,2(20):51. [5]孙振虎,强夏甜.浅析电视主题报道的创新和发展——以《走基层·蹲点日记》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34(06):131-13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