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析瑶族“坐歌堂”历史与现状
范文

    贾恒存

    【摘 要】瑶族人民喜歌善歌,以歌传情,以歌叙事,在历史的长河中,造就了丰富的文化艺术。作为一种音乐文化事象,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称谓,其内容涵盖万千,自古至今,代代相传,在瑶族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史料分析对其历史上的现象进行梳理,进而从性质和规模上进行分属,将坐歌堂的发展作总结与归纳。

    【关键词】坐歌堂;历史;现状

    中图分类号:J641?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7-0049-03

    一、坐歌堂的历史

    坐歌堂的历史由来已久,关于“坐歌堂”的来源,从有关文献的记载和民间传说来看,它源于瑶族祭祀盘王的仪式中,后逐渐融入生活,同节庆、民俗、婚恋相联系,并在历朝各代得以延续。

    (一)“源”说

    “源”说,即与坐歌堂的由来相对应的事件和信息。瑶族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民歌文化,俗话说:“瑶族无时不有歌,无处不唱歌”,在史料里亦有记载。《评皇券牒》载:瑶族始祖盘王死后,王傜子孙就“连霄吹唱,摇天动地,唱歌不绝”,来赞颂盘王功德,缅怀祖先。隋朝的《过山榜》记载:“(盘瓠)入山捕猎被石羊叉死……儿孙连手抱臂,呵呵跳唱,作乐三天三夜,惊天动地。”唐人崔令钦的《教坊记》载:“以其且步且歌,故谓之踏谣”,描绘了瑶族同胞边走边歌的画面。宋人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亦载:“踏摇,猺人每岁十月旦,举峒祭都贝大王。男女各羣,连袂而舞,谓之踏摇。”记述了瑶人于每年的农历十月,都会祭祀都贝大王,在其庙前,男女成群,相互跳舞,称为踏瑶。明代屈大均在《广东新语》载:“傜俗最尚歌,男女踏歌,一唱百和”,记载了瑶人在及节日习俗上最喜欢唱歌,男女相互搭配,一人唱百人应。清代李来章《八排风土记》载:傜人“元霄击锣挝长鼓,跳跃作态,男女相杂,至山岐唱歌”,记载了瑶人于元宵佳节击锣敲鼓,以舞相随(挞鼓舞),男女相伴,到山上进行对歌;又载“主人请亲族聚饮,男女相杂,至山岐唱歌”,傜人记录了主人邀请亲属相聚饮欢,男女一起到山上唱歌,各排寨的瑶族同胞闻歌而来,一起对歌。清代李调元的《南越笔记》:“或者谓徭人以十月祭都贝大王,男女连裾而舞,谓之‘蹋徭。相悦,则男腾跃跳踊,背女而去。此西粤之徭俗也。”同样记述了瑶人在农历十月祭祀仪式跳舞的画面,并补充这是广西以西地区瑶族的风俗。《瓯江杂志》载:傜人“婚姻到赛于祠,踏歌相招,听其自合”,记述了瑶人婚姻之时,在祠堂中相互对歌的场景。《阳山县志》:傜人“祭则作乐歌唱”,记叙了瑶人祭祀时以歌作乐。《德庆州志》:傜人“丧葬则作乐酣歌”,记述了瑶人在丧葬时作乐唱歌。

    这些史料虽然没有直接体现坐歌堂,但种种迹象与坐歌堂的内容相联系,笔者将这部分资料归为坐歌堂的“源”说。

    (二)“史”记

    “史”记,即历史上有关于“歌堂”的记载。在史料中,目前最早出现在宋代。宋代曾慥《类说》云:“南人尚乡歌,每集一处共歌,号‘歌堂”,南人指长江以南的人喜欢唱歌,每次集合到一起对歌,称为歌堂。明代黄佐《泰泉乡礼》载:“凡亲迎,鄙俗先一夕宴,其子必据尊席而坐……其女家先一夕宴,女聚亲戚唱乡歌,谓之歌堂。”记叙了迎亲时,女子一方设宴,瑶众亲唱乡歌,称为歌堂。清代周际唐《味蔗轩随笔·坐堂词》云:“凡男家娶妇先赋之诗,谓之催妆;女家亲串颂女之词,谓之坐堂”,记叙了男家前来接亲时,先吟(唱)诗(歌)来催婚,女家则对颂(唱)诗词(歌),称为歌堂。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载:“先一夕,男女家行醮,亲友与席者或皆唱歌,名曰坐歌堂”,记叙了有一日,男女家进行祭祀,亲友和前来参与的人都唱歌,称为坐歌堂。清代《南越笔记》载:“其娶妇而亲迎者,婿必多求数人与己年貌相若而才思敏给者使为伴郎。女家索拦门诗歌……亲友与席者或皆唱歌,名曰坐歌堂。”这是在史料中第一次出现“坐歌堂”的字眼,记述了唐人在娶妻接親时,新郎要多寻求年龄相近且才思敏捷的人做伴郎,接亲时与女方进行对歌,女方不能应酬时,新娘才会出现,这整个对歌的过程就叫“坐歌堂”。此外,文献中还记载了歌堂歌的特点。“其歌与民歌皆七言而不用韵,或三句,或十余句,专以比兴为重,而布格命意,有迥出于民歌之外者”讲述了歌堂歌是七言体,为三句或十余句构成,无押韵,歌词多采用比兴的手法,其形式及表达的意思,跟其它民歌有所不同。

    二、坐歌堂的现状

    当下,坐歌堂已经成为瑶族标志性的音乐文化事象,无论在性质上还是规模上,都呈现多元的发展态势。关于坐歌堂现状的考察,已有不少的成果,拜读只后发现,有学习之处,也有再作思考的地方。笔者通过实地田野调查,结合采风实况及个人思考,将坐歌堂按性质和规模进行分属,进而对其现状进行阐述。

    (一)祭祀歌堂和世俗歌堂

    将坐歌堂按照性质进行划分,不少学者划分为传统歌堂和世俗歌堂,在笔者看来,传统歌堂的定义有失偏颇,何为传统?作为一个相对性的词汇,难以界定,如果按照常规,传统常以民国时期为分界点,那么清代《南越笔记》记载歌坐歌堂(婚俗歌堂)也应为传统歌堂,同世俗歌堂(包括婚俗歌堂)存在混淆之处。至此,笔者在性质上采用祭祀歌堂和世俗歌堂。

    1.祭祀歌堂

    祭祀歌堂即祭祀中的歌堂,在广西、湖南地区主要出现在祭祀盘王上,称为“还愿歌堂”,在广东地区则以“耍歌堂”为代表。祭祀歌堂的内容以颂神、娱神为主,其开展的时间具有特定性,程序具有规范化。

    (1)还愿歌堂

    还愿歌堂是广西、湖南地区信奉盘王瑶族支系的祭祀歌堂,作为祭祀盘王仪式中的一部分,通常在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举办的盘王节中,先进行请神挂像、上光开坛等祭祀仪式,再开展颂神、娱神及祈福的还愿歌堂。还愿歌堂演唱的歌以盘王大歌为主,常有十二段、十八段、二十四段、三十二段和三十六段之分,根据规模用以不同的曲调来演唱,十二段、十八段用三任曲,二十四段及以上用七任曲①。在内容包罗万象,涉及瑶族的起源传说、历史文化、信仰仪礼及生活爱情等,是瑶族社会发展、生产生活及精神追求的集中反映。如,起源传说的《造天地》《雷落地》《禾王送禾到人间》、劳动生产的《四季鲜花歌》《歌茶》《歌酒》、信仰礼仪的《拜圣歌》《游愿歌》《盘王出游歌》等。

    (2)耍歌堂

    耍歌堂是流行于广东连南地区,是八排瑶的祭祀歌堂。其举办的时间由先生公在六月初六(盘古王母祭祀之日)时决定,通常选择农历十月十六日或之后的某一天,举办时以姓氏为单位,按照参与人数规模,举办的时间三天至九天不等(单数)。其包括祭祖、游神、过九州和对歌弹跳四个程序。祭祖环节主要为请神、跳神,由先生公绕神台跳神,代表耍歌堂的开始;游神环节是在先生公的带领下,将盘古及重要祖公的神像从庙中请出在街巷和田峒中巡游。过九州环节在歌堂坪上进行,九州即瑶族先人的故乡(豫州、雍州、青州、宜州、寅州、梁州、润州、徐州和扬州),在歌堂坪上用九面旗子代之,对旗子进行巡游,以缅怀先祖的迁徙历史和寻求庇护。对歌弹跳环节是耍歌堂的主要程序,开始现由先生公颂唱《盘古歌》作引,众人齐唱“优嗨歌”应和,随后先生公唱“讲古”歌,相人民叙说先人的历史、来源等,之后开始对歌跳舞。最后将众神像抬回庙内,标志着耍歌堂结束。

    2.世俗歌堂

    世俗歌堂是指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来举办的非宗教性的歌堂,广泛流传于瑶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在节日、祝寿、满月、贺房、婚礼、做客及交流上都有呈现。任涛在其《浅谈瑶族“坐歌堂”》一文中,按其形式和用途可分为“节庆歌堂”“婚嫁歌堂”“客来歌堂”“路遇歌堂”四种类型。基本囊括了世俗歌堂的类型,笔者认为,前三种是有计划性组织的歌堂,有一定的程序和对应的内容,而路遇歌堂多为自发形成的歌堂,较为灵活,没有固定的程序和内容。具体如下:

    (1)节庆歌堂

    节庆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指非宗教性的节日,如中秋节、春节及元宵节等,其二,指在庆祝性的活动,如生日祝寿、房屋入住和小孩满月等。节庆歌堂包含主(主人或主人邀来的人)、客(前来祝寿的客人)双方,本着性别相异、年龄相仿、人数相近的原则,各队由两人及以上的人组成(一般三至五人),每队含一名主唱,其余为陪唱。节庆歌堂的开展均按一定的程序,如恭城的坐歌堂,包含起歌、邀歌(包含邀歌、请歌、劝歌、求歌)接歌、闲歌、讲古人、宵夜歌、喝茶歌收歌(包含贺主歌、贺贵歌、辞别歌、留贵歌、收歌)等程序。在不同的背景下,其呈显的内容不一。

    (2)婚嫁歌堂

    即结婚时组织的歌堂,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女方做主,在结婚前一天招待前来接亲的男性青年,在富川称为趁歌堂,其有一定的程序和要求,接亲青年自村边开始唱歌,每见标志性建筑(桥、门楼等)都要唱,至女方家门前,开始与主方的歌师进行对歌,对歌达到要求后才被允许进门,进门后又起歌堂,主要唱“嘱新娘”和“劝行娘”的歌,奉劝新娘瑶夫妻和睦,跟随夫家好好生活,之后新娘唱“哭嫁歌”,表达对父母感恩之情,对亲人朋友的谢意,最后收歌。另一种是男方做主,为结婚当日组织的歌堂,主要邀请众多的亲朋好友前来做客,分成主、客双方,进行对歌。在恭城,程序同节庆歌堂相似,内容以祝福的歌为主。

    (3)客来歌堂

    即为接代客人组织的歌堂,就规模来说,相对较小。客来歌堂的由来主要是为解决留宿问题,早前瑶族同胞聚居深山之中,客人长途跋涉来做客,一日之内不能折返,需留宿,因居住条件有限,便起歌堂以陪客。这类歌堂通常主人提前联系好周围会歌的人,在客人到来后,悄悄邀请歌师前来对歌。歌堂有一定程序,在江华大圩乡的客来歌堂,包括起接客歌、送茶歌、送烟歌、敬酒歌、洗脸歌和送客歌等程序,内容丰富,多以情歌为主。

    (4)路遇歌堂

    路遇歌堂是一种自发性的歌堂,通常在人口流动性较强的地方,如赶集的路上、前往集体性活动的路上,随地而起,无实体性的歌堂场所。路遇歌堂无组织方和程序性,主要为男女情歌对唱,注重娱乐性。是瑶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寻结连理的场所,

    (二)大歌堂与小歌堂

    关于大歌堂与小歌堂的划分,存在不同的划分依据。一是根据祭祀歌堂开展的时长来确定,如《岭表纪蛮》载:“盘古为一般瑶族所虔祀……,三年还小愿一次,七年还大愿一次。”三年小愿一次即小歌堂,七年大愿一次即大歌堂;二是根据参与的“量”来划分,如连南的耍歌堂,以“排”为单位举行的为“大歌堂”,以“房”为单位开展的为小歌堂;三是按照时间的先后来确定,如江永的婚嫁歌堂,新娘出嫁前的第二天为小歌堂,第一天为大歌堂。上述三点大歌堂与小歌堂划分,均为局内人的视角,且仅为局部的个案现象。放眼整个瑶族的坐歌堂事象,如何在宏观视角下进行大歌堂与小歌堂的分属,笔者作为局外人,在田野采风中略有所感,提出两点见解。

    其一,按意识形态划分,即歌堂开展所引起的共识性。对整个瑶族支系或整个地区的瑶族同胞而言,一个歌堂的开展无论时间多久、规模多大,都认可它的作用和价值,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和集体性的共识,这类歌堂便是大歌堂,在歌堂的分类中以祭祀歌堂和集体性节日歌堂为代表。反之,具有阶段性或引起局部共识的歌堂为小歌堂,如祝寿歌堂。

    其二,按组织方划分。歌堂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组织方,组织方可以指官方或非官方,也可指集体或个人,组织方决定着歌堂的规模及受众人群的辐射面。例如笔者在湖南新田县门楼下瑶族自治乡参与三市六县八乡的坐歌堂活动,组织方为新田县政府,参与对歌的队伍有24支,分别在12歌堂进行对歌;又如在广西恭城县莲花镇开展的盘王歌会,由恭城县政府倡导,盘王歌会筹备小组组织,周围多个乡、镇的瑶族同胞前来对歌,在各个堂屋内形成多个对歌小队。由此,像官方或集体组织的歌堂称为大歌堂,反之为小歌堂。

    歌堂歌作为瑶族的音乐文化事象,由瑶族同胞所孕育。本文通过对坐歌堂的历史与现状进行概述,从源说和史记两个层面,对坐歌堂在存留进行梳理,再者笔者按性质将歌堂分为世俗性和祭祀性两类,并结合田野采风,对歌堂的现状进行举例概述,进而引发感触,从大歌堂和小歌堂角度提出个人的见解。通过梳理,基本厘清了瑶族及坐歌堂在历史与当下的存现情况。

    注释:

    ①七任曲:梅花曲、南花子、飞江南、相逢贤曲、万段曲、亚六曲、荷叶杯。

    参考文献:

    [1]李本高.瑶族研究文选[M].香港:香港展望出版社,2012:119-126.

    [2]郑长天.湘南“坐歌堂”中的非个人化表述[J].吉林:文艺争鸣,2007.

    [3]任涛.浅谈瑶族“坐歌堂”[J].湖南:民族论坛,1987.

    [4]贺吉军.瑶族歌堂[J].北京:中国音乐教育,2000.

    [5]周玉波.坐歌堂·哭嫁歌[J].河南:尋根,2011.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1: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