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范图的呈现与优化 |
范文 | 张玲玲 摘 要:美术教科书中的范图是美术教育的重要表达形式,作为美术课程的重要载体,教材范图在磨砺成长的同时,也呈现出诸多不足之处。如图文格局布设有待优化,呈现方式的逻辑性有待商榷,学生群体对教材所载的范图兴趣趋低,等等。其图像良莠不齐,图像的可接受性与易消化程度波动大,势必会对处于青春危机期的初中生产生重要影响。在此背景下,美术教育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其中就需要通过优化范图资源来应对读图时代学生的需求。本文试图从范图的功能、现状、实施、呈现策略等角度阐释优化范图的必要性和方式。 关键词:范图;美术教科书;初中美术;优化 读图时代,图像作用倍受推崇,甚至危及文字的重要地位。当然,大范围重要概念的交流,文字仍是重要工具,它做到精确和细致的能耐是不可思议的,并且也许是无可匹敌的。不过,图形世界确有许多优势而言。图像跨语言交流的能力提供了一种惯性,这是信息工具很难做到的。[1]对于初中生而言,图像作为一种直观的、感性的、可感知的载体,较之文字自然更易被接受。但在现实初中教育中,范图的呈现与使用也有不尽合理之处,需要进一步优化。 一、范图的功能 所谓范图,指的是一种特殊的图像,是示范性图片或者画面,它属于插图的一种,但主要用于规范和示范作用,题材以中外名作、学生作品、教师作品、步骤图为多,呈现方式较为严谨。有关范图的功能,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界定。美国学者利瓦伊和兰兹认为插图有四大功能,分别是吸引注意力功能、情意功能、认知功能和补充功能。美国教育学者格劳利亚·邓(Gloria M.Tang)将教科书插图的功能归纳为三大类:点缀、装饰功能;强化、概括促进文本理解功能;准确传播知识和提供丰富信息功能。此外,我国学者宋振韶则将教科书插图的功能概括为:装饰功能、解释功能和促进功能。 二、范图的呈现 正因范图具备上述功能,使得现今所有美术教科书中都大量使用范图进行教学。然而,范图要想发挥作用,必须遵循一定的呈现原则和既定的呈现方式。 (一)呈现的原則 1.适合教材内容,促进学生发展 范图的选择不仅要符合课文主题和相应文字脚本,同时也要贴近学生身心发展。此外,印刷品和影像资料丰富易搜集,可大量展示,故是最常用的资料。如果将范图与历史影像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各自长处,就可以有效提高范图的作用。[2]如七年级下册《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之再现历史篇,将范图油画《开国大典》与摄影图片同时呈现,对比出范图与照片的区别,让学生在见证历史的同时,也可以体会油画的性质、表现特点、方法,以及通过作者再创造的主观表达来见证历史宏伟的篇章。 2.突出教学主题,选择典型范图 典型范图并不一定是经典图画,所谓典型,即能够突出美术知识,使学生更易感知、举一反三,而不是一味追求品味和品质。因而选择范图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准所教学的主题,然后选择可以突出该主题的图画。 3.贴近教学对象,灵活编配范图 读图时代海量图像无时无刻不在冲击我们的感官世界,原先恭肃严整的审美观,即上图下文的范图编配形式逐渐不适合新时代年轻群体的审美方式。在此情况下,教科书的设计出现了明显的“视觉化”倾向,知识的呈现方式从文字化为主逐渐发展为图像化,其范图脱离古板,卸下固定的边框,从视觉角度而言,更接近当下初中生的审美需求。 (二)呈现的方式 1.感性与理性的平衡呈现 范图的感性呈现主要表现在图文处理方面,课题、导入、说明提示等文字是美术教科书的语言逻辑线索,情景、作品、过程等图片以及图文混排的版式都是教学内容的整体呈现,具有相当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3]范图的理性呈现主要体现在编写者艺术水准上。以“欣赏·评述领域”第一课《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为例,本课采用的明线是:以形写神-再现场景-表达感受-隐喻现实-见证历史。相应的范图是: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唐代阎立本《历代帝王图》、现代徐悲鸿《九方皋》、现代董希文《开国大典》等。作品以时间为序,从写实、写意等角度予以介绍,引导学生直观而感性地了解古代到现代人物画的表现方法和艺术再创造的精神,同时其文字表述准确、科学,体现了范图呈现的理性。 2.传统与现代的综合呈现 新课标强调教材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理解祖国传统艺术,尊重世界多元文化,其时代感、以学生为本、结构板式的现代意识和设计感使得美术教学与时代接轨。范图传统图文编排所传递的端正、肃穆的氛围,可以使学生在严肃的氛围里习得知识;而丰富多彩的现代图文编排形式,以轻松、愉快、多样化的特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习得知识。 3.色彩与图文版面的多元呈现 现代版面设计在以文和图为基础上,运用美的法则——动与静、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空间与分割等——进行编排,充分引导读者视线。如苏少版七年级下册“综合·探索领域”第五课《侍女·簪花》选取范图为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篇幅占据了近两页,占有很大空间的大幅图片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此范图下方有占据少量版面空间的小幅范图,虽处于陪衬地位,却也给人一种精巧、柔和、灵动感觉。在版面中适当穿插不同大小的图片,不但主次分明,前呼后应,而且使得大面积的灰色文字块生机盎然。 三、优化范图呈现 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建构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现行美术教材中范图的使用仍存在某些问题,对美术教育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范图呈现的优化急需得到各界的关注。 (一)范图呈现的不足 1.某些范图注解不够明晰 作为范例,范图就是给学生以明确的模仿标准,因而不能有任何模糊地带的存在,来源不明、争议纷纭之类的图像不宜作为范图。以苏少版七年级下册(2012审)欣赏·评述领域第一课《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为例,在范图的选取与设计上,笔者认为虽然图具有代表性,但是一些尚未得到考证的作品,如《历代帝王图》的作者教材中标注为:“唐代,阎立本”,但是目前还有另一种说法,认为是初唐画家郎余令所画。[4]而宋代《小亭婴戏图》的作者未知,因此在鉴赏过程中,难免会对历史信息造成偏差。 2.某些范图不符合青春期初中生身心发展 以苏少版七年级下册(2012审)造型·表现领域第三课《在临摹中感受》,选取了大量范图,可以凸显学生个性,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但是在临摹对话环节中,其范图选取了大师毕加索的《午休》《在沙滩上奔跑的女人》,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会不同程度地出现性幻想、易于冲动和对异性的好奇等现象。因此,一些带有裸露的作品,即使是大师作品,笔者认为也不适合用在初中生的美术教科书中。 3.某些范图使用频繁,导致审美疲劳 以苏少版七年级下冊(2012审)、八年级上册(2004审)《在绘画中永生——外国肖像画》一课为例,其中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可谓人人皆知,从小学到中学类似这样的经典时时重现,打破常见而造成的审美疲劳对于教材编写是种挑战。笔者认为 “老调”拿来“重弹”应新意辈出而非再现经典,应当尽可能演绎艺术的多元性,给学生更多思维驰骋的空间。 (二)范图呈现的优化 针对范图呈现的上述三方面不足,笔者认为,对范图呈现的优化应该从以下三方面着眼。 1.范图形象应明确、正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过程 教科书中的范图选择要符合学生发展特点,同时应当注明范图的作者等相关信息,这不仅是对作者的尊重,也是对教材内容真实性的肯定,对于有争议的范图应尽量避免选用。在范图的设计方面要形象、真实、美观,同时又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形象思维,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2.范图要突出主题与主体,正确传递美术教育的目的 范图应紧扣教材内容,与文字作不同形式的搭配,从而寓知识、思想、情感于一体,为学生学习提供直观资源,例如范例步骤图是学生学习、了解美术技法的形象图例,因此对步骤图的设计应该简洁明了,让学生自己就能看懂,并能按照步骤图去学习、领会。艾凡德说过,“教艺术的目的,是在于促成个体了解其所处的社会与文化景象。”因此,对于范图的理解不仅以主题为中心,更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深入了解范图作品的社会文化情境。 3.范图选择要突出重点,同时加强局部特写 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结构决定了其抽象思维能力是有限的, 而形象思维能力则有很大的开发余地。范图的最大优势就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它以形象生动直观的方式表达出美术语言与美术知识。因此,范图呈现要注重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强调个人感受与体验,诠释自我的存在价值,强化创造意识和关注现实,汲取艺术养分,促成观看方式的建立,探索个人的艺术表达方式。 四、结语 范图是抽象文本的形象再现,它的呈现不是奢华的装饰,其自身就具有教育价值、艺术审美价值。范图对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认知水平、审美趣味、创造能力和个性品质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图文并茂的美术教材,文是图的抒发,图是文的点睛,二者只有做到一致,潜移默化地受到文学与艺术的双重熏陶,发挥范图在文字中应有的作用。因此完善范图的呈现,可以提高美术教材质量,引导学生正确的认知发展,力图完美搭建师生沟通的重要桥梁。 参考文献: [1][英]大卫·柯罗.从文字到图像[M].刘秉琨译.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杜,2010:19. [2]陈勇.解读图像视觉特征优化美术教学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2,(09):39. [3]张峰.美术“图像”在知识教育中的运用[J].新课程导学,2011,(08):9. [4]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107. 作者单位: 南京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