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中国画独特的线条造型艺术
范文

    摘 要:中国画的线条艺术是一种独特的造型手段,具有其特有的艺术特点和艺术魅力,线条的虚实、疏密、枯湿、浓淡、疾缓等变化万千,与书法线条同宗同源,异曲同工。中国画线条作为中国绘画艺术的媒介手段和艺术形式,对中国画的审美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画;线条;造型艺术;书法;艺术形式

    谈到中国画独特的造型艺术手法,首屈一指的就是“线条”。两千多年来,中国画以线条为主的造型形式赋予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思维,取得了令人惊叹的艺术成就,在世界艺术史上独树一帜,成为世界艺术中东方绘画的代表。

    在中国艺术史上,说起线条,还有一个不得不提,那就是书法艺术。中国画线条的虚实、疏密、枯湿、浓淡、疾缓等变化万千,与书法线条同宗同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中国书法艺术中的线条在运笔的过程中,起、承、合、转变化多端,把线条的抑扬顿挫之节奏运用到极致,传达出来的已经远远不止文字本身的意义,而是一种多样而统一的形式美。中国画的线条艺术正是从书法艺术中汲取了线条的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成了中国画技法上的一大特点,其得到了中国画家的重视并经过一代又一代画家的努力,在中国画艺术创作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表现力达到巅峰。

    一、中国画线条独特的艺术特点

    南齐谢赫将中国画的绘画理论进行总结概括之后提出“六法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1] 其中“骨法用笔”排在第二重要的位置。唐代张彦远也在画论中提出:“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2] 其中“形似须全其骨气”就是强调了线条在中国画造型上的重要作用。要将线条达到变化丰富的“骨法骨气”的效果,主要在于用笔,也就是中国画的笔法。笔法就是线条的表现力,即对所绘对象的外形美和本质美的表达。

    自从南齐谢赫提出“六法论”之后,历代的中国画家都遵循这个艺术要求展开中国画的绘画创作,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发挥、发展和提高。在绘画创作中既尊重客观事物外在的真实性,又通过对事物本质的深入分析,结合画家自己的主观意图的想象来加以表现。“骨法用笔”在此不仅是一种表现形式,还是主观和客观有机结合统一之后在画面上产生的艺术效果。如果只强调客观事物的真实感而忽略了其内在本质和画家自己的主观意识,其结果必然会脱离中国画强调内在表现的宗旨。宋朝苏东坡也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3] 意思是中国画创作追求画得与对象相像则基本与儿童的水平相似,表现出在绘画创作过程中轻形而重情的要求,表达了中国画艺术对精神层面的更高追求。然而,如果只强调画家个人的主观意识,也会失掉艺术的真实性,从而成为单纯玩弄笔墨的形式主义。所以,中国画线条在造型手法的运用上追求形神兼备的要求,也就是一种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中国画家在创作之时,常常神游象外,进入一种极其复杂的精神世界,从绘画对象的外形到内在本质进行概括提练,构思成熟,形成高度凝练的表现线条,泼墨挥毫,信手落笔,诗情画意和生动气韵从笔下奔涌而出。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的最大差别就在于造型以线条塑造,而不是西方油画水彩画等绘画艺术以面的明暗来塑造,因而中国画的造型要在面的基础上归纳为线,这对造型的要求极高。中国画线条在对绘画对象的表现过程中,有一个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也就是说中国画家的创作过程,是对于客观事物有一个深入了解透彻后的再创造的过程。西方的绘画体系追求体、面、光、色的变化,而中国画则追求点、线、面的组合所形成的韵味。中国画的运笔讲究笔力苍劲,要求力透纸背,其线条的运行以节奏产生艺术魅力。中国画线条在对象形体的塑造上具有高度的简练性和概括性,从而形成了中国绘画的民族风格。

    中国画线条还不仅仅是造型用的线条,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在中国画线条的运用上还加进了思想色彩和感情色彩,是画家绘画手段绘画技术和画家感情的结合体,是一门综合的艺术。从具体的笔墨技法和绘画技巧来看,中国画创作时所运用的物质条件,也即笔、墨、纸、砚、色、水等,要在绘画中发挥综合的作用,都离不开毛笔的不同运用而产生的千变万化的效果,从而构成丰富多彩的绘画语言,达到完美的绘画效果,其中的精髓在于用毛笔画出的令人眼花缭乱的线条效果。绘画语言的形成和变化在于此,绘画语言修养的高低也在于此。所以,中国画千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画线条的独特艺术魅力,它是中国画作品艺术性的高低和成败的关键。

    二、中国画线条与书法艺术的关系

    中国画的形式,无论是工笔、写意还是兼工带写,都离不开线条的运用,因此千变万化的中国画线条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形式美。这种形式美,通常被美术理论评论家称作“书气”,这里的“书气”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即书卷气和书法气。“书卷氣”是指中国画家的艺术修养以及生活阅历等方面,“书法气”指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对线条的运用中有效地汲取了书法艺术的涵养。所谓“书画同源”,书法和中国画都起源于原始涂鸦到象形文字的阶段,而两者也都是以线条为基础的艺术。不论是中国画还是书法,从一笔一划的行笔法则,到“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疏密的结构布局,以及“锥画沙”“屋漏痕”的用笔艺术,笔法的奥秘和用线的美感对于以线条为造型基础的中国画艺术和书法艺术来说都是可以通用的。从用笔到造型,从严谨规矩到豪放不羁,其用笔逐步趋于老练,逐渐理解和掌握其中的艺术规律,从而获得熟能生巧的意趣。

    宋元二朝以来,在中国画写意花鸟画领域,大都以学习“梅兰竹菊”四君子的画法为入门基础,究其原因,首先是源于中国画家的文人情怀,常常采用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以梅花之傲雪、兰花之幽馨、竹子之劲节、菊花之耐霜来自比。其次是从练习写意画的笔法来看,以书法的用笔中“写”的方式来画这四君子,最为恰当。梅花的枝条、兰花的叶子、竹子的枝杆、菊花的枝叶都是点、线、撇、捺、提、按的组合,加上线条的疏密、虚实、枯湿变化,与书法艺术的行笔基本相同。练好了“梅兰竹菊”四君子的画法,再画其他花卉或其他写意画题材,只需将技法略为变通即可快速入门。

    中国画艺术语言的一切法则,都是为体现艺术规律而存在,并在基本规律的基础之上变化发展。中国画用笔的法则不可能一成不变,从学画初期遵守基本的绘画法则到后期对绘画技法的熟练运用、得心应手,从受绘画法则的制约到冲破法则的束缚,达到运用自如、随心所欲的境界,这是每一个中国画家的艺术水准和艺术修养的提高过程。中国画用笔通过粗细、曲折、枯湿、浓淡、刚柔、轻重、方圆、虚实等形式,组织线条对形态的表现,追求线条疏密变化的韵律美,从而来表现客观事物的复杂内容并达到艺术上的形式美,并借此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情感。“中国画家注重线条的质感,注重线条的力量、内涵、节奏的表现,注重情感表现,强调意境、笔墨、魅力。因此,线在中国画中长期超越了简约的造型功能,它是情感、环境和意图的有机结合。”[4] 有人说书法是线条流动的诗,而中国画更是线条千变万化的乐章。中国画家要能用线条写意出作品的意象,首先要求用笔能准确而熟练,达到意到笔随,使绘画线条的变化丰富多样而统一,进而形成独特的节奏感和形式美,與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思想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国画家。所以,中国画家首先必须扎扎实实地掌握用笔用线的基本法则,这只是掌握中国画表现力的第一步,然后逐步提高艺术认知力和表现力,慢慢摆脱绘画法则的制约,从而能够任意发挥、自由变化,充分发掘艺术的表现力。“中国画以线造型,以书入画,书写之法度完全渗透于绘画线条的用笔中,可以说书法的融入,是中国线条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和丰富的表现形式的重要原因。书写性的特征成为中国绘画线条意象性表现的重要审美品格。”[5]中国画线条所独特的力度美、节奏美、装饰美等特质,使中国画线条包含了艺术的本质与精华,表现出中国画家尚意的艺术精神。

    中国画的线条艺术是一种独特的造型手段,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线条作为中国绘画艺术的媒介手段和艺术形式,对中国画的审美艺术具有重要意义。线条在毛笔、宣纸、墨汁和水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丰富的变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并汲取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精华。中国画充满形式感的线条也包含了画家的思想感情,使其提升到精神层面的意象性,描绘客观对象的线条最终成为描绘中国画家内心情感、理念以及精神的载体。可以说,线条是中国画的灵魂。

    参考文献:

    [1]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817.

    [2]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158.

    [3]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163.

    [4]徐欢,王蔚然.论中国画线条的独特魅力[J].美与时代,2018,(10):32.

    [5]李果,傅晓辉.中国画线条意象性的表现特征[J].国画家,2018,(7):59.

    作者简介:

    张晓春,苏州市职业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高级工艺美术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0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