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走进银杏林,探究美术活动中教师的支持策略
范文

    王敏

    一次经过美术坊,我发现作品展示区新增了一组“银杏树”绘画作品,构图规整、用色统一、风格相似。通过与Z班老师交流我了解到:晨谈时几个孩子说路边的银杏树叶黄了,想要画银杏树。美术坊有丰富的绘画工具和材料,老师就引导孩子们在美术坊自由表现。本以为画出来的作品会各具特色,结果色彩搭配和构图都不尽如人意。Z班老师很焦急,觉得孩子们的表现能力不强。于是指导孩子们按着自己的思路一步一步去画,作品“银杏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显而易见,幼儿因缺乏对银杏树的直接感知和亲身体验而导致绘画经验不足,教师因追求作品“完美”而指导过度,扼杀了幼儿的想象与创造。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笔者认为,在美术活动中,获得真实的感受和体验是想象和创造的前提,教师的支持只有基于幼儿需要,才能够助推幼儿自由、自主、愉悦地表现和创造。为了帮助教师充分理解《指南》精神,掌握美术活动组织的支持性策略,我和Z班师幼一起开展了“银杏林”探究活动,从中总结出了一些经验。

    一、提供自然场景,获得真实的感受和体验

    大自然、大社会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上述案例中,幼儿发现了秋天银杏树之美并产生绘画愿望,我们应及时追随幼儿兴趣,带领他们走进园外的银杏林,引导幼儿有意识地运用多感官发现银杏之美,丰富其审美经验。

    1. 共融自然之美,释放情感。只要走进大自然,孩子们总会显得特别兴奋,甚至会出现各种“忘乎所以”的行为。我们要理解、接纳这些行为,因为这正是孩子对大自然最本真、最自然的情感流露,是对审美对象最初的真实感受。银杏林离幼儿园相距不到500米,当孩子们进入银杏林后就开始兴奋地奔跑,跳跃,从地上抓起银杏叶四处抛撒,惊喜地交流新的发现。他们近距离感受着秋天银杏树林与众不同的美,视觉上的冲击激荡着他们的情感,所以他们表达着、分享着。教师同样也融入其中,和幼儿一起感受、发现和欣赏银杏的色彩与形状,师幼获得情感共鸣,为进一步观察和欣赏银杏之美做了铺垫。

    2. 趣说独特之美,扩展想象。在幼儿的情感得以充分释放后,情绪会缓缓平静下来。教师要及时把握教育时机,在幼儿兴趣还未消退时,自然过渡到谈话活动中,一起“发现”和“寻找”事物美的特征。教师可引导幼儿细致地观察银杏叶的颜色、形状,并鼓励幼儿用语言或动作进行描述,以拓展幼儿的想象思维。如在银杏林自由活动后,师幼坐下来进行交流,当说到银杏叶的外形特征时,有的幼儿说像胡子。教师问:“像谁的胡子?”幼儿说:“姥爷的胡子。”教师继续追问:“能表现一下吗?”幼儿弯腰把叶子往下巴上一貼,惟妙惟肖。还有幼儿说像裙子、尾巴、扇子、鸭蹼……幼儿在观察后的发现和表达是直观的,教师需要进行有意识的引导,使幼儿在观察、讲述、想象、探索的过程中,在师幼、幼幼分享讨论中,扩展想象力,为之后的表现和创造美打下基础。

    二、支持个性记录,积累感兴趣的绘画素材

    每个幼儿在面对同一事物时的关注点是不一样的,故我们支持幼儿按自己的方式将感兴趣的内容及时记录下来,便于他们在需要的时候进行回看和交流。在银杏林活动中,孩子们记录的方式主要有三种。首先是拍照和录像。活动中,我们邀请一部分家长参与同行,在到达目的地后,有些孩子就自发用家长的手机给银杏树拍照或录像,照片和视频作为后期的绘画素材,既可以进行深度观察和学习,又可纳入银杏林主题资源库,进行资源共享。其次,绘画“我的游戏故事”也是直观便捷的记录方式之一。孩子们在自然场景中,真切感知写生对象的外形轮廓和突出特征,用自己独特的笔触记录下来,积累写生经验。在银杏林之旅中,有的孩子出发前就自备好游戏故事本和画笔等工具。在银杏林玩耍和观察后,他们便开始记录:有的画下一大片银杏树林,有的画下自己和小伙伴一起奔跑的场景,有的画自己和妈妈手拉手的温馨画面。画面虽然稚嫩,但都有可能成为幼儿创意绘画的蓝本,成为想象和创造的源泉。

    三、创设因需环境,支持自主的表现和创造

    创设一个有准备的、适宜的、幼儿需要的区域环境,能引发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从银杏林回来后,我们将活动地点选在美术坊,理由是区域开放多样,工具材料丰富。活动内容定为银杏绘画、拼贴画、水墨画。随后师幼共同进行环境布置:欣赏区张贴银杏树图片和银杏名画作,视频录入Ipad;绘画区选择了黄、绿、赭石等水粉颜料和规格不一的排笔,以及棉签、牙刷、棉花等辅助材料;水墨画区准备了宣纸和水墨颜料;手工区搜集了一根粗壮的树枝固定在缸中,拾回来的银杏叶按颜色深浅分类放在筐中,还有一些辅助材料如彩泥、毛线、毛根、木夹等。活动中有的幼儿在欣赏区反复回看视频,有的对着银杏树画作仔细研究,比对颜色,多次调和,直到满意才在纸上落笔。有的幼儿用银杏叶进行创意拼贴画,有的幼儿挑战用水墨画法表现银杏叶。有准备的环境为幼儿搭建了自由表达和展示的平台,但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区域环创“1+2”,尊重主体。“1”是指幼儿,“2”是指教师和家长。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所需的环境和材料自然是由幼儿作主并准备的,但有时候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帮助才能完成。即便如此,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仍要学会放手支持和鼓励幼儿,并提出恰当的建议。在幼儿遇到难题时适时领一下,推一把,协助幼儿把区域环境准备好。有时候还可以邀请家长参与进来共同准备,但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不可喧宾夺主。

    2. 欣赏素材多维,有效优先。欣赏区可以提供与银杏有关的实物、图片、音像、名画作等素材,为幼儿多角度、多方面的观察和探究银杏创造条件。在内容选择上既要征求幼儿意见,又要有目的地进行筛选,确保欣赏效果。幼儿通过欣赏名画名作,了解名画名作的构图、用色、表现手法等,能不断提升审美情趣,并将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积累创作经验。

    3. 分区功能明确,按需而设。创设的区域空间要开放和多元,满足幼儿的多种表现需求。提供的工具和材料要与区域相匹配,方便幼儿使用,也可适当投入新工具材料,激发幼儿去尝试和挑战,有目的地促进幼儿“拔节”式成长。此外,教师还要注意每个区域是在大主题环境下的小区域的划分,既要各自独立又能相互贯通,更要便于教师观察指导,利于银杏等材料共享共用,便于幼儿交流互动。

    四、实施梯进指导,促进经验和能力提升

    “梯进指导”即教师针对每个幼儿绘画的表现,判断幼儿的能力水平,并给予技能方法上的小步抬高,让幼儿像爬楼梯一样,获得经验和能力提升。

    1. 用心观察,研判要“专”。通过观察能了解幼儿的兴趣、能力、习惯、情绪、情感等。在观察时,教师要细心耐心,对幼儿活动时的各种行为表现从专业的角度进行分析,生成一一对应的指导策略。如有的幼儿临摹银杏树很形象,但是缺乏自我,这是想象力不足的体现,我们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大胆想象和创造;有的幼儿迟迟不下笔,可能是他在思考,就暂时不去打扰;有的幼儿犹豫不决左顾右盼,我们判断他可能在构图或用色等表现方式上遇到了困难,便主动询问了解原因,给予其技能上的指点等。

    2. 因人而异,指导有“度”。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水平把握好指导的“度”,如有的幼儿自主探索和表现能力强,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表现银杏树,我们稍加关注即可;有的幼儿通过反复尝试,能探索出银杏叶的一到两种表现方法,我们稍加点拨即可,给幼儿的自主探索充分留白;有的幼儿想画出一整片銀杏林,但是对于树的远近、大小和透视关系把握不准,我们就针对画面布局、空间关系等给他们进行具体、细致的指导,帮助他们掌握相应的技法。

    五、解读展示作品,激励后续的创作热情

    在银杏林活动中,我们鼓励幼儿在画完以后说说绘画内容和自己的情感、想法,鼓励幼儿为自己的银杏树作品“写”故事,让更多的小伙伴和家长了解和评价自己的作品,促进交流和沟通。在“写”故事的形式上,孩子们也想出了不同的办法:有的孩子口述,请家长或教师帮忙用文字记录;有的孩子用特殊的图画、符号、表情等混合记录,以表情达意。此外,通过师幼商讨,我们将幼儿的银杏树作品进行了多元展示。一些在美术坊主题栏展出,一些在班级走廊展示,让更多的幼儿进行欣赏、交流和分享。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4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