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西南民族地区旅游工艺品本土化设计研究 |
范文 | 胡澎
[摘要]本文以西南民族地区旅游工艺品本土化设计为例,通过对西南少数民族旅游工艺品本土化设计及应用来凸显其地域特色及民族特色。旅游工艺品本土化设计是结合当地的地域特点、文化环境以及科技水平,强调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倾向。充分认识当地民族文化內涵,寻求“原生”文化根基,结合现代人的情感需求与心理需求,将传统的民族文化及民间手工艺巧妙地融入到旅游纪念品设计中,设计、生产出更能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及生活环境的旅游工艺品,也是旅游市场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西南民族地区;旅游工艺品;本土化设计 随着我国旅游市场快速发展,人们对旅游要求日渐提升,逐渐朝着民族旅游方向发展,尤其是处在“一带一路”上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该地域保持着独特、神秘的民俗文化,且民族特色鲜明的手工艺产品受到游客的喜爱和青睐。然而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景区、景点在民族旅游工艺品开发上出现民族特色被淡化、跟风及质量低劣等不良现象,难以展现民族文化真正的魅力及精髓,且影。向当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这种状况也严重影。向到当地旅游业结构的完善和旅游市场需求的满足。故,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工艺品本土化设计的研究,有利于发掘和保护西南各民族优秀民间工艺美术文化,增进民族认同感。 一、西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旅游工艺品本土化设计的必要性分析 (一)该地区民族文化与传统个案重点调查 本土化设计在该地区工艺品设计中的重要性十分突出,人们旅游的主要目的是感受当地的文化氛围、体验本地居民的实际生活,从而丰富自身精神感受。本土化设计体现在多个方面,笔者通过阅读大量资料,对西南少数民族建筑、服饰及节日等文化进行研究发现,本土化元素在其中的具体表现,如建筑文化,西南地区受到自然气候、民族差异等因素的影。向,当地建筑主要以多样化建筑形式为主,如壮族的干阑式建筑、侗族的鼓楼及风雨桥等,体现了深厚的民族风情文化。如以广西三江侗族建筑为元素设计的吞器《侗香》(图1),将鼓楼与三江地标式建筑鸟巢的外观造型与实用功能巧妙结合,以陶瓷为材料施以青釉,P280摄氏度高温烧成,此吞器作为实用器,以更加柔美的视角展现侗乡独特的建筑风光。服饰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在该地区工艺品设计中,人们采取染、刺绣等形式应用到服饰文化设计中,如白裤瑶服饰、苗族蜡染等。另外,节日是每个民族生产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中傣族泼水节、藏族的转山会等,人们通过唱歌、跳舞等形式,呈现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旅游加强民族之间的互动,不仅能够带动西南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还能够推动西南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传播,将具有本土文化的旅游工艺品作为纽带,对深化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情感交流及人文关系的日趋和谐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将本土化设计元素渗透在西南各少数民族的工艺品设计中显得十分重要,为日后民俗工艺品设计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二)旅游工艺品造型形态与装饰本土化的积极意义 随着我国旅游市场的深度发展,民族旅游已然成为游客关注的新热点,也因此成为旅游市场新的经济增长点。就民族性、实用性等角度而言,将该地区本土化元素渗透至工艺品形态与装饰当中,且在原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创新,能够与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形成强烈的反差,不仅能够更好地延续民族传统文化,还能够创新出多样化工艺品造型及装饰,在很大程度上为当地旅游市场提供了发展动力,如广西三江侗族开发的旅游工艺品《侗香》《侗乡情》(图2)《侗族首饰》(图3)等,均是以侗族建筑鼓楼、风雨桥为造型要素,依据功能特性进行形态及装饰上的创造,这些本土化设计的产品不仅具有三江地域特色,而且投入市场后将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旅游消费需求,进而促进侗族民族文化的传播具有积极意义。 (三)本土化旅游工艺品具备市场竞争力 强调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工艺品本土化特色,主要是由于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受到特殊历史条件的影响,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是当地居民生产和生活的具体体现。与现代机械化生产企业相比较来看,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本质上是乡土手工业,生产的民族工艺品相对来说生态环保、能源消耗较少、成本低,更为关键的是该地域的民族工艺品具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适销对路,具备一定的竞争力。综上所述,突出旅游工艺品本土化特点,能够赋予其更强的生命力,在激烈的市场经济发展中获得更为广泛的市场空间。 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工艺品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本土文化及民族特色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个国家、民族之间的交流也日渐频繁,联系也更加密切。不同的社会文化中,人们不断地从其他文化中吸取营养,改变着本土文化,促使其革新。同时信息技术的渗透,对本土文化内涵及表现方式产生了巨大冲击。在此趋势下,以本土民族文化为背景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工艺品设计忽视对本民族文化内涵发展的关注,设计师在设计上未能将自身特有的文化特征彰显出来,且缺乏创新性,导致该地域旅游工艺品难以适应当代社会及民族文化发展需求。 (二)设计制作粗糙、质量偏低 目前,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旅游工艺品生产企业数量日渐增多,但由于资金少、规模小等因素的影。向,人们想获得更多经济效益只能粗制滥造,促使整个产品质量大打折扣。如工艺品市场上的银器、皮革等本身质量较差,加之做工粗糙,促使产品根本不具备实用价值。就拿苗族的银饰图案来说,据贵州银匠杨老师介绍,现在市面上的银饰工艺品图案鱼目混珠,真正意义上的苗族图案也慢慢被人淡忘,在材料上为了降低成本多选用白铜代替白银,在制作工艺上也大多使用机械或半机械化生产,也正因如此,难以激发游客购买欲望。民族性、纪念性、工艺性、艺术性等应是民族旅游工艺品所具备的基本特征,其对民族元素、材料、工艺等都应该体现在较强的质量意识上。而事实上,在西南地区,质量好、价格优,且能够称得上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旅游工艺品并不多,大部分工艺品得不到游客青睐,更有甚者,在利益驱动下,以次充好等现象极大地挫伤了游客购物积极性。 (三)缺乏艺术品位 民族旅游工艺品的设计制作与旅游策划一样,须要有艺术品位的支撑。优秀的工艺品创意设计、制作工艺等各个环节都应该融入思想、文化等,且具有严格的质量标准。就本质上来看,其价值更多的是体现在内涵与表现形式的统一上。近几年,西南地区旅游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民族旅游工艺品市场尚待开发,缺少自己的主打产品,且由于急功近利,导致技术质量偏低的小作坊越来越多,生产出来的产品缺乏本土化特色之外,艺术品位也不尽人意。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买不到具备艺术品位的纪念品,从某种意义上将会留下消极的回忆,不利于本地域旅游产业长远发展。除此之外,西南民族地区旅游工艺品市场,不注重包装、品种少等问题亦很突出。 三、优化西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旅游工艺品本土化设计的有效措施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是全国扶贫开发的重点和难点,随着国家的重视与政策支持,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特色资源优势也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进而形成了旅游开发潮。而对于当地旅游工艺品设计存在的问题,笔者立足于旅游人类学角度,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加以调整和优化: (一)明确传统工艺文化商品化与真实性之间的关系 旅游工艺品商品化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旅游工艺品商品化对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民族文化真实性,而民族旅游的真实性正是游客所追求的。因此要想优化该地区工艺品本土化设计,笔者认为工艺品商品化应建立在真实性基础上,并非杜撰出来的真实,游客在解读民族文化的真实性后,能够接受并购买。所以在本土化的工艺品设计与开发过程中,明确商品化与真实性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在传承和发展本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兼顾其经济效益,同时要严格杜绝盲目生产纯粹的商品化的民族工艺品,实现民族工艺品商品化与真实性的整合。 (二)重视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西南少数民族旅游工艺品研发及市场化,需要根植于其传统民族文化。民族工艺品的发展离不开传统工艺美术文化,失去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的肥沃土壤,难以在旅游工艺品市场上立足。因此为了促使西南民族旅游工艺品发展具备深厚的文化内涵,首要前提是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美术文化的深入研究和传承。具体来说,需要在研究民族工艺美术文化基础上,深度挖掘已经失传或者濒临消失的技术资料,不断扩大民族文化影。向。同时,还应鼓励和引导身怀绝技的大师将民族工艺传给后人,只有充分挖掘民族文化特色及内涵,才能够从中提炼出文化内涵,为西南少数民族旅游工艺品研发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强调西南少数民族风格及内涵 西南民族地区旅游工艺品内涵主要体现在民族文化上,同时也是衡量工艺品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所以要使西南少数民族工艺品立足于市场,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具备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其制胜法宝。民族旅游工艺品消费不但要满足物质消费需求,更要关注精神层面的需求。因此在西南民族地区旅游工艺品设计中,应立足于本土风格基础上,充分挖掘本民族的文化内涵,同时将传统工艺文化与现代艺术有机整合,将民族元素渗透至开发和设计过程中,促使工艺品具备较高的艺术表现力的同时,还能够促使工艺品与游客文化需求产生共鸣,以此扩大本土化工艺品市场占有率。 (四)积极引进先进的工艺生产技术 游客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决定民族旅游工艺品多样性,因此民族地域本土化工艺品设计应体现在多类型、多层次方面。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及应用,不但能够丰富产品类型及层次,还能够显著提高工艺品质量及效益,最终满足新型消费及审美需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在进行工艺品本土化设计中,也可以积极借鉴和学习这些先进工艺,如刺绣、纺织、银饰等工艺在现代家居饰品中的应用等。通过这种优化,不仅能够赋予民族工艺品设计实用性,还能够提高工艺品审美内涵。相比较单纯的工艺品来看,更能够被游客接受,成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工艺品开拓市场的有效手段。同时也为传统民族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大力的支持。因此民族旅游工艺品的开发并非要固守一方,而应积极引进先进生产工艺,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审美需求,在生产过程中还需要政府的规范管理,避免出现跟风,进而推动西南民族地区本土化工艺品的可持续发展。 (五)努力打造西南少数民族地域本土化品牌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坐拥独特的区位优势,具有较为丰富的民族工艺资源。由于品牌意识的淡漠,使其尚未形成本土化的工艺品品牌。因此,应努力探求关键的民族元素,打造具有标志性的本民族旅游工艺品,并参与市场经济竞争,使其成为品牌。在品牌创建过程中,应强调本土化特色,同时设计和开发图案、造型等系列化产品,并配合相应的宣传,树立标志性的民族品牌。另外,针对高、中、低端目标市场定位进行针对性策划及设计开发。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实施品牌化战略,逐渐在当地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本土化旅游工艺品品牌。企业还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及结合现代技术,设计、生产达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工艺品制作的规范化、多样化要求,且为了更好地进入市场,可以邀请专家及当地相关部门负责人、当地民间手工艺人对阶段性成果进行评估、提出修改意见,以提高民族工艺品本土化设计及制作的合理性,并以此形式达成真正实现对民族工艺品设计的深度挖掘,提升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工艺品的综合竞争力。 (六)构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工艺品生产与销售协调系统 目前,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工艺品的生产、销售仍然处于一种较为分散的状态。这种现象促使开发出来的工艺品难以通过合适的渠道进行销售,给中间商带来了可乘之机,不利于本土化工艺品的持续发展。因此对于西南民族地区旅游工艺品销售方面,应构建一个有利于生产与销售的协调系统。在各个旅游中心城市建立商品市场,进行集约化收购及经营,以保证生产和销售者利益,还能够提高工艺品质量,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增加销售量,推动当地经济稳步发展。另外,对于当地民族工艺品的管理,应从多个角度入手,构建工艺品展览馆,在确保当地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对传统工艺文化的有效传承。工艺品本土化设计过程中,单纯依靠某一方主体远远不够,而是全民族共同关注的事情。所以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还应充分利用媒体、网络等方式,宣传自己的本土民族文化,并纳入本民族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等内容,以提高游客对本土旅游工艺品价值的认识。且当地文化部门要深入对本土化特色的研究,促使全社会都能够关注民族工艺产业,逐渐构建良好的民族文化氛围,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工艺品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七)政府要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本土化旅游工艺品的扶持 民族地区相应的管理机构应积极鼓励企业与院校、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如上海豫园商城与上海交大建立旅游商品设计开发中心等,都是较为成功的例子,值得学习和借鉴。同时,政府作为宏观调控主体,应大力培养一批具备设计、管理能力的人才,建立专门的培训基地,为本地民族旅游本土化开发和设计建立一支高素质人员队伍。政府应挖掘工艺品生产企业的潜能,对企业进行正确引导,完善相关管理制度,避免不良竞争现象的出现。在积极保护传统工艺品恢复过程中,适当开放市场,逐渐形成多元化市场发展格局,以此来满足游客对工艺品的多样化需求。以政府为主导的工艺品市场能够保证民族旅游工艺品质量,具体来说,可以制定严格的保护制度,维护生产者与消费者合法权益。对于经济欠发达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制度的规范性在民族工艺品发展中的重要性愈发突出。只有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才能够充分调动本地企业创新热情,从而推动本地旅游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地处“一带一路”上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作为我国少数民族重要的组成部分,拥有得天独厚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是我国主要的民族旅游及开发地区。对于其在民族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旅游工艺品质量偏低、缺少本土化特色等问题,笔者认为应从当前存在的问题入手,加强对本土化特色的深入研究,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先进工艺,在传承基础上,注重对民族工艺的应用创新,实现传统民族工艺文化与现代元素的有机结合,不断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从而推动当地经济与文化共同发展。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