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石涛“蒙养生活论”释读考
范文

    李款冬

    摘 要:《画语录》是最能体现石涛艺术主张的论著之一,对于《画语录》中“蒙养生活论”的解读一直是石涛研究中一个有争议的论题。文章对1949年以来各位学者关于石涛“蒙养生活论”作的不同释读进行分析和归类,并尝试进行方向性的总结。

    关键词:清朝画论;石涛;蒙养;生活

    石涛是我国著名的画家和艺术理论家,他的作品和艺术主张启发了中国画由传统走向现代的方向。其所著《画语录》文字玄妙艰深,清人如张沅、杨复吉早已指出此书难解。《画语录》不仅是清代画论的高峰,也是古代画论里程碑式的巨作。

    “蒙养生活论”是《画语录》最难解的部分之一。杨成寅在《石涛画学》中指出,“蒙养”与“生活”在《画语录》中时分时合:连用时,几乎成为一个概念,也有时分开作为两个独立的概念使用。此外,还出现了“蒙”与“养”拆读的情况,几个世纪过去了,对于“蒙养”的討论却依旧是进行时。

    一、“蒙养”之解读

    (一)“蒙养”之本源

    尽管关于“蒙养”的解读众说纷纭,但学界对于“蒙养”的来源的看法是一致的,即“蒙养”出典于《易经》。《易·蒙》彖文卦辞云:“蒙以养正,圣功也。”孔颖达《正义》云:“能以蒙昧隐默自养正道,乃成至圣之功。”《易·蒙》是“蒙养”一词的最早出处,是毋庸置疑的。但由于“蒙养”二字只出现在彖文中,而“蒙”与“养”在《周易》中还各有释解、疏解,因此石涛取了“蒙”“养”的哪些卜辞来详释“蒙养”是解读的难题之一。此外,《画语录》中多个地方出现了“蒙”,有时还加入定语修饰,如“天蒙”“鸿蒙”等,相关解读亦是十分繁杂。

    (二)“蒙养”之释读

    早期关于“蒙”的解读,如俞剑华、黄兰波、郑拙庐等,多为“望文生义”,如把“蒙养”解读为“技巧修养”“修养练习”等,受到后来者的批判。孙世昌认为,“蒙养”应解释为自然山川浑然一体的本质特征和内在的生命神韵。杨成寅对于“蒙养”的看法,则是“自然审美对象和绘画形象的内在生命力、内在美”。20世纪80年代,薛永年认为,“蒙”有蒙昧之义,“蒙养”首先是对山川万物本身的认识,同时大自然本是浑然一体的,其在于对大自然的统一性与画法的统一性的认识与把握。

    目前,学界关于“蒙”较全面的解读来自朱良志。朱良志将“蒙”的解释归为三个指向,即“天蒙”、“鸿蒙”与“童蒙”,学界观点大多可以以这一结论进行分类。苏荟敏随后提出了“开蒙”“养蒙”“用蒙”等说法,尽管名称不同,侧重于“蒙”的作用,但对于“蒙”的释义两者是类似的。

    1.天道——山水之蒙

    《周易》中的蒙卦,下坎上艮,而坎为水,艮为山,坎艮合之,是山水之象。因此,有学者将“蒙”的释义贴合山川林木之自然去理解。其次,“蒙养”在《周易》中也与乾坤有关,乾坤即为天地,万物初生之时都是蒙昧的,而由天地滋养。对于山水画的创作,应不失“天地真元气象”,认为“山之蒙养也以仁”。山水之蒙,是“蒙”的主流观点,而对于山水之蒙的具体解读,学界各有分歧。

    杨成寅曾给出解读“蒙养”的三种方法:一是根据出现“蒙养”的句子分析,二是置于绘画美学语境中确定其内涵,三是可以从出典中解读含义。他认为,“蒙养”是指客观审美对象(山川万物)以及绘画形象的“内在生命力”或“内在精神”或“内在美”,它不为外界影响,又在人们的生活和精神中存在。

    “蒙”,即驾驭于山川林木之外的精神,是朱良志对“天蒙”的观点。“天蒙”是《画语录》中常出现的词,如:“以我襟含气度,不在山川林木之内,……随意一法,自成天蒙,处处通情,处处醒透。”即不仅要认识山川之结构,更要体悟山川,极其内质。

    2.远初——“鸿蒙”之“蒙”

    叶朗在《中国美学史大纲》中主张以石涛言论解读“蒙养生活论”,赵全利也表示了相同观点。

    石涛在画跋中写:“写画一道,须知有蒙养。蒙者因太古无法,养者因太朴不散。不散所养者,无法而蒙也。未曾受墨,先思其蒙;既而操笔,复审其养。思其蒙而审其养,自能开蒙而全古,自尽变而无法,自能归于蒙养之道矣。”

    这则题跋与《画语录》的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妙。《一画章第一》有云:“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于用神,藏于用人。”

    对照以上内容可知,“蒙”对应“太古”而“养”对应“太朴”,二者都有万物极始之意。朱良志指出,“不法”“无散”者应是“混沌”“氤氲”,“蒙”则可以对应“鸿蒙”。“鸿蒙”“混沌”“氤氲”这三个意象代表创化之始的天地元真气象,强调回到“鸿蒙”之时,一片混沌因而不可被仔细分辨的观点,表达艺术创作的不可分析性。

    3.归真与观我——“童蒙”之“蒙”与“蒙昧”之“蒙”

    朱良志认为,参考在《画语录》的其他内容曾采用反训的方法,“蒙”也可能被赋予两种相反的意义——即“蒙昧”与“童蒙”。

    《周易注疏》曰:“蒙者微昧暗弱之名,物皆蒙昧也。能以蒙昧隐默自养正道,乃成至圣之功。”尘世之间的画家,常陷入精神的杂而不纯,与之相对的即是“童蒙”。石涛就是要用“童蒙”去启正“蒙昧”,即“蒙以养正”。

    闫秀芝认为石涛用“蒙养”以说明审美主体的完善。“古人虚实中度,内外合操,画法变备。无疵无病,应得蒙养之灵。”令狐小则认为“蒙养”有双重身份,既可自身修行,亦可启明他人。

    另外,“养”常与“蒙”合而为一解读,但也有“蒙”与“养”分开解读的情况。在笔墨关系中,关于“养”,薛永年表示先有修养之意,又具体指画家自己对大自然及画法的认知。

    总之,尽管对“蒙”有许多不同解读,但各种解读实质上是浑然一体、不可拆散并相互缠绕的,即“蒙”是山水之精神,又代表着天地最初的“鸿蒙”之态,而此情态恰是“童蒙”之中,以启人之“蒙昧”。多种复杂的意义在石涛美学体系的语境之下都是成立的。

    二、“生活”之解读

    (一)“生活”之本源

    关于“生活”的解读众说纷纭。“生活”解法众多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生活”一词古汉语与现代汉语释义不同;二是“生活”是合成词,可被拆读;三是“生活”一词使用率高,无法像“蒙养”一般找出准确出处,因而学界对生活没有准确的结论。

    (二)生活之释读

    1.山川之形

    关于“生活”的主流观点即其代表山川万物的具体形态。《了法章第二》言“夫画者,形天地万物者也”,《笔墨章第五》言“山川万物之具体,有反有正,有偏有侧,有聚有散,有近有远,有内有外,有虚有实,有断有连,有层次,有剥落,有丰致,有飘渺,此生活之大端也”。宇宙万物,各不相同。韩林德、杨成寅认为其是指宇宙多样的外在美,吳冠中和孙世昌进一步深入该观点,认为“生活”指山川万物的具体形态。叶长海、宁曰曾认为是“生动灵活”,是造化中生动形态的体现。

    2.生活体验与生计

    早期学界把“生活”直接解读成生活现象与生活体验,黄兰波在解读“笔非生活不神”时表示,“用笔非有丰富的生活体验便不能神化”,郑拙庐、李万才、俞剑华也认为“生活”是对现实世界的感受。

    陈传席考据“生活”来自元明清的戏剧、诗文和小说,是各种技艺、手艺,对应中国画即笔墨技巧。

    3.生生之哲学

    朱良志认为“生活”至少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生面,是万物的生香活态,是宋明理学所强调的活泼泼的真精神;二是生机,是山川中生生不息的势;三是生理,是生命中最内在的核心,是创造力,是天地的本质。他还指出石涛三个层次是对中国生生哲学的继承。

    三、笔墨关系考

    《资任章第十八》石涛曾云:“以墨运观之,则受蒙养之任;以笔操观之,则受生活之任。”《笔墨章第五》云:“墨非蒙养不灵, 笔非生活不神。能受蒙养之灵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无笔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变蒙养之灵,是有笔无墨也。”此中“蒙养”“生活”与笔墨之关系该当何解?“蒙养”“生活”常和笔墨一起出现,讨论石涛笔墨特色也总要对“蒙养”“生活”阐释。关于“蒙养”“生活”与笔墨的关系主要可归为两种观点:

    一是分解。即“蒙养”对应墨运,笔操对应“生活”。薛永年认为,笔墨的效能差异导致了墨受任于“蒙养”而笔受任于“生活”——墨有层次之别、干湿浓淡之异,笔法则形态变化,莫可端倪。墨只有掌握“蒙养”之灵,才得以幻化万千。朱良志也指出“蒙养”“生活”对于笔墨是各有侧重点的。令狐小的分析是墨如天地初蒙一般混沌不清,但能通过水产生多层次的变幻,是以“画之蒙养在于墨”。

    二是互文。即“蒙养”与“生活”共同作用于笔墨。宁曰曾认为“蒙养、生活”共同对笔墨产生作用,无论是用笔还是用墨,都来自于画家对于“蒙养”和“生活”的修养。他强调这种解读着重于画论的精神,如《了法章第二》中笔与墨、天与人的关系也不能一一对应解读,因此对于“蒙养生活论”亦不宜用笔和墨的不同特点逆推“蒙养”和“生活”的不同内涵。

    四、结语

    石涛的艺术主张受儒、道、禅的共同影响。“蒙养生活论”来源于《易经》,生发于道家思想,无论是说它取自山川万物、鸿蒙远初,还是说“蒙养”以启迪、养正,使作品焕发自然之生机,其要义皆是创作应与本真的自然之理相合,即是道家“天人合一”“心与物游”等观点的体现。

    关于“蒙养生活论”的讨论还在继续,也许我们并不需要给以明确答案,因为“蒙养生活论”的万千可能、意蕴无限之处也正是其伟大之处。若后世艺术家们能对“蒙养生活论”有不同的且有益的理解,方是承古意,有创新,传精神。

    参考文献:

    [1]俞剑华.石涛画语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

    [2]黄兰波.石涛画语录译解[M].北京:朝花美术出版社,1963.

    [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4]朱良志.石涛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5]苏荟敏.石涛《画语录》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7.

    [6]孙世昌.石涛艺术世界[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2.

    [7]杨成寅.石涛画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朱良志.《石涛画语录》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8.

    [9]薛永年.石涛“蒙养生活”解[J].美术研究,1982(1).

    [10]宁曰曾.“蒙养”“生活”皆造化:释《苦瓜和尚画语录》之“蒙养”“生活”[J].西安美院学报,1982(1).

    [11]陈传席.石涛《画语录》中“生活”正解[J].美术研究,1989(2).

    [12]闫秀芝.论石涛绘画美学体系的特征[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

    [13]赵全利.石涛“蒙养、生活”论[J].西北美术,1995(4).

    [14]吴冠中.我读石涛画语录[J].中国文化,1995(2).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文学院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9: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