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历史比较框架下的美术史教学研究 |
范文 | 吴为 岂志刚
摘 要:美术史在当下艺术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教学重点可能放在“图片欣赏课程”,所以对于美术史教学的讨论也从未间断过。文章基于“中国美术史”和“西方美术史”的教学过程,对“艺术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在东西方艺术史的教学中建立全球化的视野和关联”以及“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历史知识中概括性地梳理出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和逻辑”等问题有一些思考,希望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和陈述以提出适应当代大学生美术史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美术史;全球化;自然科学;文献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基于社区艺术服务的供求及消费调研前提下艺术教学服务于社区的应用研究”(2016jyxm0560)阶段性成果之一。 一、美术史学习的重要意义 在出于系科不同所建立起来的教学系统中,专业史的学习是不可或缺的,而美术史或者艺术史学习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具有三个方面的意义。 (一)专业定义的形成 从包括美术学科在内的艺术发展历程来看,它的出发点、过程的演变以及未来走向必须通过美术史来描述。学生在美术史的学习过程中,除了形成“专业的意义”的定位,同时也可以建立起基本的艺术专业价值观。在美术史上出现过的对于专业发展有典型的推动意义的人和事可以对学生起到“偶像引导”作用,让学生在艺术学习的同时,也获得符合专业价值导向的人生观的指导,而这个收获不论学生未来从事什么职业都将受益终身。 (二)文化整体观念的培养 美术史的学习能让学生超越个体的局限视野,甚至可以在良好的教育下建立全球概念,让学生明白,世界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互相隔绝的。人类整体的文明进程一再告诉我们,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尽管有着差异,但这种差异的形成并不是隔绝的结果,而是文化选择的结果。而且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从古至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从来没有停止过。我们今天所面对的艺术既是一个在历史与现实中文化不断交流的结果,也是一个历史选择的结果,而且这种交流与选择在未来也必然不会停止。 (三)时间线的建立 美术史的学习能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时间线,这个时间线包括“过去”“现在”“未来”,只有在相对完整的时间线里,学生才有可能建立健全的艺术专业价值观,并对未来的艺术专业发展有准确的预判,甚至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做出有利于个体与社会整体的选择,同时为将来建立起更完整的时间线。 总而言之,美术史的学习是一种认知维度概念,在这个概念中包含空间、时间两个象限,空间关系到不同的地域文化认知、世界整体性认知,无疑,它属于“见多识广”中“见多”的部分,而时间关系到学生对于文明的起始、发展的认知,并依据这种认知,在专业维度下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判,它属于“见多识广”中“识广”的部分。这种类似历史学科的美术史论学习体现的空间、时间象限,也就是决定一个人的认知维度的主要因素,如图1所示,一个历史学中在空间、时间象限中尺度越广阔的人,他的文化的认知度、文明的宽容度、判断的准确度就越高,反之则越低。这就是包括美术史在内的历史学习的主要意义和价值所在。 二、比较式的美术史教学 在学院派的教学惯例中,通常把美术史分为“中国美术史”和“西方美术史”两个系统。同时在课程安排上的时间距离也形成了鲜明差异(“中国美术史”占一个学期,“西方美术系”占另外一个学期,有的情况下还会由不同的老师授课),使得这两种美术史教学系统的差别更大。 “中国美术史”和“西方美术史”的这种划分,通常把中国在整体的世界中切分了出来,使之成为一个片面、孤立、独特的文化体,这种分别其实是“我”和“非我”的分别,如图2所示。这种文化分别的设定使学生无法全面宏观地认识到人类是一个整体以及人类的文明也是一个整体,尽管它们因为所处的地理位置有所不同而生发出巨大的差异,但是它们仍是在互相交流和互相影响的情况下建立的。 这个情况体现在我们的教学观念中基本所有的专业史学相关课程中,这构造了学生的文化观念中的二元对立思维。我们需要扭转这种将中国切割出世界的二元思维,从而在世界文化的总体背景下看待不同的文化地域中的文化发展特征与状态,从而研究其成因,建立整体的世界文化观念,甚至是人类总体观念,如图3所示。因此在教学实施中比较式的美术史教学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这种认知差异,仔细分析我们可以从时间轴、地域融合、政治与经济等不同维度进行比较与对照式美术史教学。 在这种文化总体观下进行美术教学,其实要求建立的课程是世界史之下的地域史,如图4所示。这样的美术史课程很难在现行的课时设计中去实现,如何既考虑目前高校教学的学期分设,又能在部分的讲解中构建出整体史观呢?这就需要在原有的地方史地域史框架下进行比较,建立比较史学的课程讲解方式。基于这样的考量,可以在东西方美术史教学中进行更多的比较式教学。 三、历史框架下的东西方美术史比较教学实践 在美术史教学中已经提出的“历史框架”和“东西方比较”非常值得探讨,它们共同形成了文化艺术在人类文明中的血脉,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学生才得以理解伟大艺术家和伟大艺术作品并非横空出世,而是与历史图景下的时代景观、社会经济乃至与他国文化息息相关。 人类对于光的认识过程也就是人类对自身的视觉系统的认识过程。同时人类关于光的文化历史和科技历史可以理解为西方艺术史系统中的绘画历史。在今天光学科技如此发达,传播媒介如此多样的情况下,当代艺术将发生更多可能性,并与全球性流行文化产生更密切的关联。仅从光的概念就可以将美术史诸如宗教建筑、印象派、照相写实主义绘画、当代声光多媒体等很多线索在时间线上串联起来。 在自然科学史限定下的西方艺术的单向度的线性发展特征,使得长久以来的西方美术具有强烈的理性思维。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写实雕塑可以视作人类对于上帝行为的模仿,而这个模仿史可能从文艺復兴以后不断推动西方的“制造史”的发展。 西方美术中关于艺术的演变和社会生产能力的演变的关系,是教学中常常被忽略的因素,事实上抛开这层关系就无法理解欧洲工业革命之后西方近现代美术日新月异的变化。 东西方交流是历史常态,不存在孤立的东方和孤立的西方,但是东西方在文化选择上的区别导致了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异。因此不难看出东方艺术非线性发展特征,当艺术的总体动作和它的目的动作总括为“表达”时,便形成西方美术画的“三维图像”与东方美术画的“平面图像”之间显性的区分。 在这样的比较下,建立出一个基本的区分框架:西方美术在基督教文化影响下产生的视觉传达方式;中国美术(以及部分东方艺术)在文官制度即史官制度下产生的视觉传达方式。这两者比较中,西方美术的光学探索,东方美术的文献倾向就逐步显现了出来,这两类美术史的发生与发展模式前者体现为递进后者体现为循环,一直到全球化以来的现代主义成为普适性文明才将东西方文化统合一体,使两者既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又互相保留,各自在自我的历史描述中重塑自我。 这就是在历史比较框架下所形成的艺术史观,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更丰富的有机的美术史教学方法论。同时,应再次面对美术史教学乃至艺术教育所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即“艺术教育的主体是谁”以及如何引发整个主体的深度思考,进而解决艺术创作中部分悬而未决的问题。设想开放型与思考型的教学观念可以对当下的美术教育以及审美普及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杜威.艺术即经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蒋勋.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3]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