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易卜生对蒙克绘画的影响探析 |
范文 | 陈乾 摘 要:蒙克和易卜生生活在同一时代的挪威,并在整个欧洲游历,作为戏剧家的易卜生对作为画家的蒙克有着深远的影响。易卜生通过直接与蒙克的交集,和通过社会环境间接对蒙克产生影响,这些影响体现在蒙克的绘画和思想中。 关键词:易卜生;蒙克;戏剧性;绘画作品 一、易卜生与蒙克的相似之处 (一)时代的共性 易卜生和蒙克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同一地区,因此不可避免有着时代和地方文化上的共性。首先排除时代对二者的共同影响,这样才好谈及易卜生对蒙克的影响。 19世纪的挪威小资产阶级兴盛,艺术界有着传统的一代,但也追求着变革,女性地位低下,大部分人并没有觉醒平权意识,小部分先驱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呼吁着革新。在当时,有许多画家是由别的行业转职而来的,例如奥古斯特·斯特林堡,他由话剧创作者转职为画家,艺术家接触的事物也是相当广泛的。 (二)宗教的信仰 蒙克的爷爷是牧师,蒙克沿用的就是祖父的名字,母亲信仰的属于基督教的“地派”,而母亲去世后,一直抚养他们长大的卡伦姨妈,也是一个极富宗教色彩的人,其父亲也对宗教十分狂热。这是一个宗教性极强的家庭,父亲和姨妈都是非常虔诚的基督教徒,他们给孩子灌输的思想是,如果信仰坚定,就一定能和母亲在天堂会面。后来蒙克以父亲的原型创作了《祈祷者》,画中的人双膝跪地,虔诚地向主祷告着。 在这样一个家庭中,蒙克生活在浓厚的宗教氛围中,这压得他喘不过气,让他本能地与之对抗,正如易卜生作品中表现出的基督教立场与反教会意识的矛盾共存。 (三)先驱与追随者共性 在19世纪末期的德国,现实主义文学大体上就是北欧文学的代名词,尤指易卜生的作品。在当时,易卜生已是享誉欧洲的戏剧家,同时也是思想革新的先驱,无数年轻人追随着他的思想,如“波西米亚人”团体,这些人和蒙克走得很近,而蒙克作为艺术界革新的一份子 ,思想上也是易卜生的追随者。 蒙克的母亲和姐姐因为结核病不治身亡,所有的苦难如复制一般出现在易卜生的作品中,显然不会是易卜生复制了这些苦难,而是他如实地表现了挪威当时资产阶级边缘家庭的真实情景。正是这种如出一辙的真实描绘,戳中了蒙克最真实的情感,因此易卜生的作品才能给蒙克带来那么深远的影响。 二人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正是因为相似,感同身受,所以互相影响。而一个是年长35岁的,已负盛名的戏剧大家、思想先驱,一个是初出茅庐的艺术界新秀,因此,更多的人认为,是易卜生在通过这种相似和共性影响着蒙克。 二、易卜生与蒙克的交往 (一)蒙克与文学界的交往 蒙克虽是个相对孤僻的人,但在当时文学界有着许多朋友,或许是艺术界同僚对他的不理解,他在文学界的人脉更广一些,其中与汉斯·亚格的交往尤甚,蒙克的写作受亚格的影响很深,曾以波兰特为笔名写作《文学笔记》,有着浓浓的亚格味道。他与诗人戈尔施泰登也是好友,曾多次出现在蒙克的写生中。 在19世纪末,蒙克在柏林的友人几乎都是作家,而正是那些作家让他找到了最新潮的思想,蒙克的交际圈甚至超出北欧,曾和易卜生的德文译者尤利斯艾利阿斯多次交往。正是有了这些基础,蒙克这个在当时还年轻的画家,才能和已经享有盛誉的大家易卜生相识,并产生直接的交集。 (二)蒙克与易卜生的交集 1895年10月,蒙克在克里斯蒂安尼亚(今奥斯陆)举办展览,而易卜生就由蒙克领着参观了这场画展,蒙克前卫的带有神经质的作品并没有惊吓到这位67岁的客人,此时,亨利克·易卜生已经是当时欧洲最著名、展演剧目最多的剧作家,他结束了长达27年的旅居,搬回了挪威,此时正是克里斯蒂安尼亚的焦点,也为蒙克的画展带来了不少的热度。据蒙克后期记载,易卜生对展览很感兴趣,尤其喜欢《女人的三个阶段》,后来蒙克曾宣称,易卜生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受了这幅画的启发才于1899年写下《当咱们死人醒来的时候》。他认为,剧中的三位女主人公艾琳、马雅和护士正是蒙克画中女子的三个方面。 在离开前,易卜生对蒙克说,那些负面的反响不必在意:“我和你说,你和我是一样的,你结识的敌人越多,结识的朋友也越多。”这番鼓励开导了蒙克,他此前确实饱受这个问题的困扰。 1906年至1907年,蒙克参与德国的戏剧活动,他和马克斯·莱因哈特有过短暂的合作。他们合伙创作了一些易卜生的戏剧,比如《群鬼》和《海达·高布乐》。蒙克参与了舞美的设计。 蒙克于1898年和1909年分别创作过两幅《易卜生在格兰咖啡馆》,这两幅画里的易卜生几乎摆着相同的姿势。蒙克和易卜生让这个咖啡馆声名远扬,他们也极有可能就是在这里相识,第一幅作品可能来源于蒙克对易卜生的写生,而创作第二幅时,易卜生已逝世三年,足见蒙克对他的缅怀。 蒙克一生,算上写生、创作、舞美,共创作过400多幅与易卜生有关的作品。 三、蒙克作品中的物象和主题 (一)蒙克绘画中的物象 蒙克绘画的形式和使用的物象,也与易卜生戏剧中的物象多少存在着联系,在参与德国戏剧的过程中,剧院里独特的照明效果对蒙克产生了深刻影响,蒙克将之运用于《艺术家和模特》等画作的表现中。策展人卡利南认为这段时期对蒙克创作影响巨大,布瑞安·塞维尔则指出,早在1893年,蒙克《病房中的死亡》中的幽闭结构就已经显露出柏林的室内戏剧对其创作的影响。 而蒙克在创作中偏爱画室内,偏爱使用门、火炉等物象来营造画面氛围,这是一種舞台式的表现方法,在易卜生的戏剧中,这些也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元素。虽然这些都是常见元素,但是这种偏好的取向,也在二者间搭了一座桥梁。而对于其他更加特别的物象,如《玩偶之家》中充满象征意义的黑帽子、笼与鸟等,许多也出现在蒙克的绘画中,并指向相同的内涵,这种象征主义的手法和特定的物象,从整体和局部两个角度影响着蒙克的作品。 (二)蒙克绘画的主题 蒙克的绘画中充斥着死亡、疾病、贫穷,绘画内容大多围绕着对苦难的描绘,而这些苦难正是他和他身边的人,身处资产阶级边缘地带所真实经历的,而易卜生的戏剧,很多也是这一题材,通过对社会底层苦难生活的演绎,抨击社会存在的问题。蒙克并不为了抨击而描绘痛苦,却更加纯粹,甚至在死亡中体现出生命,抑郁中表现出人性的真谛。 比较有意思的是,易卜生的作品中,常出现与情妇相关的题材,而蒙克也画过许多此类做品,大多较为含蓄,例如描绘好友贾普·尼尔森情事的作品《忧郁》,就是一幅含蓄的该题材作品。 四、对易卜生影响蒙克的分析 (一)蒙克绘画作品的戏剧性与表现性 蒙克的绘画中充满着戏剧性的表现欲,这是公认的,而这与他对戏剧的兴趣有着极大的联系,而易卜生正是当时挪威乃至全欧洲最负盛名的戏剧家,蒙克也对他的作品非常喜爱,并做过不少研究,这些研究使得易卜生作品中那些戏剧的魅力,融入到了蒙克的绘画创作中来。前文中分析的,蒙克从易卜生作品中借鉴的物象、吸纳的题材、学习的象征主义,都是其中的一部分,而蒙克从易卜生作品中真正获取到的,还是这种富有易卜生独特魅力的戏剧表现力,这让易卜生在文学史上获得了一席之地,也让蒙克成为了表现主义中最杰出的大师之一。 (二)蒙克绘画作品中的女权思想 蒙克五岁时母亲就去世了,这种童年丧母的经历容易造成严重的恋母情结,后来蒙克又与年长他四岁的米莉·萨尔洛相恋,并一生难以忘怀,可以说验证了这一推测,而恋母情结也是其女权解放思想的开端之一。 蒙克的姐姐苏菲擅长画画,这为在家久居的蒙克创造了努力的方向,苏菲的生病和离世给蒙克带来了巨大的创伤。苏菲也极具绘画天分,却没能像蒙克一样接受教育,这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决定的,蒙克从小看在眼里,15岁时,他在学校创办了一个周报,其中一个议题就是妇女解放。这种思想隐藏在他的作品中,促使他创作了大量的女性题材的作品,其中包含了对“女性”这个概念的深刻思考。 而众所周知,易卜生正是女性解放运动的思想先驱,他有大量的戏剧是关于这一题材的,如最有名的代表作《玩偶之家》。在当时觉醒这个思想的还是少数人,很难说蒙克没有受易卜生女权思想的影响。 (三)间接的影响 易卜生对当时挪威乃至欧洲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改变了社会的思潮,让很多原本麻木的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一些问题,开始接纳一些新的事物和思想,而蒙克的作品,从被抨击到被接受再到被推崇,事实上也是社会思想逐步进步的过程,其中就受到易卜生的影响。易卜生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进步,从而改变了社会对蒙克作品的接受程度。不是让蒙克逐渐被人们接受,而是让人们逐渐有能力去接受蒙克的作品,这是易卜生通过社会对蒙克的间接影响的一部分。 换个角度看,被易卜生推动的社会群体也在思考,而这些思考也影响着身处其中的蒙克,例如无政府主义运动深受易卜生的影响。虽然易卜生本人并不完全赞同“波西米亚人”的意见,但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波西米亚人”的领袖汉斯·耶格也是蒙克的好友,甚至某种意义上的精神导师,在这个层面上,易卜生对蒙克的思想也有着很深刻的间接影响。 参考文献: [1]朱婷.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视角下的爱德华·蒙克解读[J].美与时代(下),2020(1). [2]周宪.易卜生和蒙克的中国鏡像[J].中国比较文学,2012(1). [3]奈斯.蒙克传[M].方芳,译.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 西安美术学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