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论民国时期书籍设计的现代化变革 |
范文 | 王文卉 摘 要:书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载体,民国时期的书籍设计是一个突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了研究民国书籍设计的发展轨迹,本文以书籍版式设计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不同为切入点,通过对版面整体设计、设计思想的研究与分析,理清书籍设计现代化发展的进程;提出这一时期书籍设计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封面设计的多样性、中西文化的交融性以及民族大義的结合性。 关键词:民国书籍;封面设计;中西交融;现代化 中国是印刷术、纸张等技术的发明国家,因此书籍设计的形式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民国时期是1912年至1949年,中华民国是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在我国历史上,民国是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大的时期。在这期间,新旧思想的交替和中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促进了当时书籍设计的创新发展。民国时期在中国书籍设计的历史上是书籍设计艺术的开拓时期,也巩固了书籍设计的地位,它是由衰败走向繁荣的重要转变时期。这一时期的书籍封面设计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段和元素,激发了读者对于美的追求。闻一多先生在书籍设计艺术上的成就很高,他说这一时期的封面是“美的封面”。笔者认为,这一时期书籍设计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封面设计的多样性、中西文化的交融性以及民族大义的结合性。 1 封面设计的多样性 封面设计是书籍装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封面设计是把读者带入内容的向导,它将艺术与技术融为一体。书籍设计中的图形、文字、色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的巧妙结合,就能够体现出书籍本身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我国古代,书籍常以黄、蓝色的纸张作为主要的封面色彩,然后贴上一张写有书名的标签。后来到了清末民国时期,我国的书籍封面设计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它不仅能保护书籍,传达书籍想表述的内容,还对书籍起到美化作用,使人耳目一新。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文化及印刷技术使民国书籍设计的风格不断变化。这一时期的书籍封面设计具有多样的表现手法,在视觉和心理上都能够激发读者对书籍本身内容的渴望,也能提升读者对于美的追求。图形是书籍封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书籍整体的装饰起到了美化的作用。民国时期的设计师们吸收了西方的文化,在学习实践中自我创新,因此创作出来的封面具有不同的艺术特色。在民国前期,书籍封面的图形设计大多数是用传统纹样来进行装饰,之后,装饰艺术风格席卷全国,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学习西方的艺术设计风格。后来,除了装饰艺术风格外,象征型风格因为能够借助象征性的图片让读者联想到图片背后的意义,也逐步受到设计师们的青睐。之后,因为民国时期的印刷技术不够先进,漫画风格的封面设计由此诞生。著名的艺术家丰子恺的作品将中国传统毛笔的绘画形式与漫画风格相结合,使之平易近人,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漫画风格一样,延安木刻风格也是由于当时的条件有限而发展起来的。由于当时战乱频发,绘画材料很难运进来,延安的艺术家们利用当地的植被树木来雕刻,由此雕刻出来的内容可经过多次印刷,使成本降低。其风格简洁明了,黑白对比强烈,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之相融,变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设计,经过广泛传播,对当时的政治宣传起到了强有力的作用。 在封面设计过程中,除了图形外,文字也是经常应用的设计元素。在民国书籍封面中,新颖个性的字体为纸面带来了生机活力。它除了能说明书籍本身的信息外,也能够传递出艺术美感。在民国书籍封面设计中,美术字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字体。它是经过加工、美化而成的文字,它需要根据书籍内容的需要,将曾经统一的字体设计为形态各异的美术字。民国书籍封面的美术字经常将笔画进行抽象化的变形,如三角形、圆形等一些几何图形,来产生强烈的动感;或者是将其中部分笔画进行粗化或细化处理,以此来增强视觉的冲击力。除了美术字外,书法字体也是封面设计的常用字体。其作为传达信息的一种方式,除了为书籍带来淡雅之感外,也增强了书籍的艺术效果。 色彩同样是书籍封面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好的色彩搭配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因为当时的印刷条件受限,色彩的搭配比较简单,主要是以黑白与纯色为主。红黑色、蓝黑色也都是较为常见的搭配,它们之间的色彩配合为书籍增添了沉稳的感觉。图形、文字和色彩作为封面设计的重要元素,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共同为书籍封面营造了奇妙的视觉效果。民国时期的设计师们将三者有机结合,为后代的书籍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中西文化的交融性 民国时期,西方各种艺术流派的风格、形式对当时的中国艺术家们影响颇大。书籍作为承载思想和知识的媒介,与时代的思想变革始终保持一致。西方的现代印刷工艺冲击着中国传统书籍的版式设计,书籍是供人们阅读的工具,所以民国时期的设计师们在版式设计上更加注意人们的感受。我国传统的书籍版面是以单页印刷后对折而成,而在新的印刷模式下,这些传统的版面设计渐渐地远离了读者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用直线和花边作为装饰的布局。在版面设计中,中西方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字体和字形的差异,字形的不同,画面的分割比例也会不同。西方强调的是网格系统,虽然民国时期没有对网格系统有较多的使用,但是我们仍然能从中看到网格体系对于民国书籍设计的影响。在荷兰风格派的影响下,我们使用了纵向和横向的编排方式,排除了曲线的构成方式,基本没有其他多余的装饰,还把数学应用到设计中去。俄国的构成主义对我们影响极大。受到构成主义的影响,我们把书籍版面设计得更加理性化。俄国的构成主义充满着革命色彩,它强调结构和韵律构成的现代感,注重画面的构图和比例的和谐,因此有着现代平面设计的意味。西学中用是一种学习的方法。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汉字有着特殊的魅力,中西字体有很多不同之处,如果只是将西方的版面设计照搬到我们的版面设计中,只会打乱它原始的秩序和美感。因此,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探究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汉字体系。 3 民族大义的结合性 在民国时期,书籍本身还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宣传政治的工具,同样也体现了设计者的政治理念。民国书籍设计能够得到发展,还与当时的民族大义有关。从内容上看,这一时期的书籍中的插画大多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疾苦,反映社会的黑暗,反映不屈的革命斗争精神。其紧跟着革命的步伐,生动地表达了书籍内容的进步性及革命性,为书籍增添了感染力。设计者们在设计中会通过色彩的搭配来表达感情。比如《在黑暗中》这本书的封面用黑色为底,书名则为黑红色,两种色彩的巧妙结合,深刻地表现出当时的社会黑暗以及广大革命者为了取得革命胜利抛头颅、洒热血的热忱。延安木刻插画设计在当时也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它多采用写实的手法,给人带来强烈的真实感,而且这种设计风格也容易被当时的群众接受。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设计师们只有把握当代社会中最能体现美的要素,把它融入自己的设计作品中,才能使自己的作品能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4 结语 纵观古今,书籍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民国书籍设计虽然年代跨度不长,但它既保留了中国传统书籍的设计品质,又吸收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艺术手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书籍设计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到了21世纪的今天,风格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但之前的艺术设计师们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勇于创新的艺术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民国书籍设计使书籍的设计不仅完善了设计的意义,而且保留了我们的民族精神以及传统美学。新一代的设计师可以通过学习民国书籍设计中所蕴含的美学知识,把它们应用到设计中去,实现其存在的价值。当然,我们对于西方的艺术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先进的技术,与时代审美相结合,在自己的设计发展体系中找到我们独特的传统韵味和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发展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 吕敬人.书籍设计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 吕敬人.书艺问道[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4] 邱陵.书籍装帧艺术简史[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5] 张泽贤.民国书影过眼录[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