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图像学视野下《虢国夫人游春图》的绘画语言探析 |
范文 | 摘 要:《虢国夫人游春图》是唐代张萱仕女画的代表作品,它描绘了虢国夫人踏青游春的场景,反映了盛唐时期放纵享乐的生活状态。本文重点运用欧文·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的研究方法,从前图像志、图像志及图像学3个层面探析《虢国夫人游春图》背后的审美价值和内在意义,根据特定的时代背景和艺术观念,寻求历史美学价值之间的联系,深层次探析《虢国夫人游春图》的绘画语言。 关键词:图像学;潘诺夫斯基;《虢国夫人游春图》;张萱 1 图像学概述 图像学最初是从希腊语中的图像志一词发展而来的,是用来表示对图像的深刻研究。潘诺夫斯基将图像学阐释为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前图像志描述,主要探讨图像原本的含义,即我们直接看到的绘画表现内容与形式,用来解释图像的自然意义。第二个层次为图像志分析,主要是发现和解释艺术图像的传统意义。第三个层次为图像学分析,图像在时代、环境、文化、政治、经济的影响下的内在联系,阐释更深层的文化内涵和作品意义,即解释作品的内在意义或内容。 图像学的艺术研究方法,我们不仅可以用来研究西方绘画,还可以用来研究中国传统绘画,探析传统绘画背后的文化价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现传统绘画语言的内在美学意义。 2 《虢国夫人游春图》的图像学意义 2.1 前图像志分析 《虢国夫人游春图》人物刻画细致,服饰华丽,曲眉丰颊,色彩绚烂,疏密有致,以朱色晕染耳根。其构图形式颇为成熟,吸收了唐代墓室壁画中出行的构图方式,画面八骑九人,包括一孩童,人物前后均围绕虢国夫人,使得整幅画面彰显出具有韵律的形式美感。占據画面首位的是骑三花马的女子,之后是骑黑马、身着白衣的男子,一身着粉色长裙的女子紧随其后。在画面中右起第五人,中间两女子并排行走中目光向前方望去者,即为虢国夫人。与其同行、侧身面向虢国夫人以说话的姿态者为韩国夫人,最后三人并列,后面四人围绕在虢国夫人身边,其中在中间的一位妇女,怀中抱一幼女。 《虢国夫人游春图》人物线条流畅、精炼,极具力透纸背的特点,神情状态栩栩如生。马鬃的线条富有弹性之美,表现出不同质感的张力;马匹躯体上的线条细腻圆润,运用长短、粗细、虚实、浓淡的笔墨,真实地刻画出马的运动趋势,表现出马的矫健身躯,可见张萱造型水平之高。张萱根据不同的形象运用不同的线条刻画,人物有着活泼、从容、典雅、庄重的性格特征,马匹目光炯炯,神情中展现出憨厚的姿态,具有传神的艺术效果。整幅画面运用抑扬顿挫的线条描绘出物体的真实形态,张弛有度,惟妙惟肖;同时,画面中的设色大都光鲜绚烂,色彩纷呈,典雅华贵,表达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变化。 2.2 图像志分析 张萱作为宫廷画家,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上层社会的需要,作品多是对贵族宫廷生活的描绘,审美特点也从注重功能性转向了审美性,内容也开始描绘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纵观《虢国夫人游春图》中人物布局的形式,虢国夫人处于构图的视觉中心点,其余人在四周分布,彰显出虢国夫人尊高的地位,使之形成了一定的保护作用。画中人物几乎目光向前,唯有最后一排身着白衣的侍卫与韩国夫人侧身面向虢国夫人,画家通过这种对比,打破了单一的构图布局。人物造型是当时提倡丰腴肥胖为美的审美观点,再用朱色晕染耳根,能更好地体现出身体肥美的雍容形态。出现这种原因是当时社会崇尚健康、丰满,这种审美观点是时代精神的反映,绘画题材也向此靠拢。画中人物从容安定,怡然自得,同时表现出内心活动,华丽不失庄重,艳丽而不媚俗,整幅画面处于和谐、安定的主旋律中,表现了上层贵族闲情雅致的生活状态,更是展现了盛唐时期的文化艺术特点。 服饰美作为仕女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既能展示出人物的外在美,又能传达出内在的精神美。在《虢国夫人游春图》中处于队伍第一位的女子和左上方并行的女子,她们皆为女扮男装,这种中性风格最先开始在宫廷中流行,是上层女性贵族追求自由的表现。直至开元、天宝年间,这种风格才在社会上流行。从整体的服饰上看,画面中的服饰单薄,也正和春天的季节相呼应。侍女们几乎都身着长裙,款式造型都变得肥大,领口线变得越来越低,虢国夫人与秦国夫人都为高腰掩乳式罗裙。当时唐代对外开放的政策使得画面中还有胡服的体现,窄袖口,腰间系带,干净利落,体现出当时开放所形成交流的社会风貌,也代表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社会审美与服装样式互相影响,相辅相成,使得当时装束变得多姿多彩。 2.3 图像学分析 在中国,历史上有关虢国夫人的题材还有杜甫著名的《丽人行》,其暗含的是政治上的不满、家国的隐忧,而这种诗歌上的表现与张萱的画面不谋而合。张萱的画面表面透漏出世俗生活享乐主义的思潮,但实际上则隐喻出对现状的不满,因张萱身为宫廷画师,没有直接表现这一题材,而是含蓄地刻画出无聊奢华享乐的宫廷生活。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政治昌明,经济繁荣,文化开明,同时与外来文化的交流融合也日益加强,促进了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多元的文化为画家带来了新的角度,成为中国艺术史上光辉的一页。但是,唐玄宗后期不务政事,奢娇淫逸、任用奸臣的生活成为常态,为“安史之乱”埋下了祸根。据说虢国夫人自大自满、奢侈放荡的态度给当时的政治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而这个题材正是国力日趋下降,贵族生活在奢华,闲适的风气之中,引起社会的厌恶之感。虽然描绘的是一片和谐之音,但却暗含讽刺的意味。张萱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了上层贵族阶级的空虚安逸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历史的真相,虽表现出盛唐时期繁荣、奢华的景象,但也暗含贵族的腐败、潜在的政治安危。 唐代社会女性群体的审美观点也是影响唐代仕女画内容与形式的重要因素,当时经济、文化的高度发达,贵族女性群体的生活日益得到改善,地位也日渐提升。上层社会的审美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审美风貌,与魏晋南北朝时期仕女人物画中所推崇的“秀骨清像”有所不同,即体态丰满成为当时社会的常态,圆润中带有柔美。在《虢国夫人游春图》中,所有的女性形象特点皆是如此,很好地反映了贵族上层阶级的审美理想,也说明了盛唐时期人们对自身的繁荣富足带有自信的意念,是上层阶级社会对太平盛世自我陶醉的表现。 唐代的仕女人物画可以称为开放式的艺术思潮。绘画不是单纯的政治工具,即使是为了迎合上层统治者的审美趣味,但表现的内容也与生活息息相关。最重要的原因是儒道释文化得到上层统治者的认可,再加上社会风气的开化,对外开放的交流,西域引入的胡文化以及多元文化的包容性,给当时的唐代注入了新的文化活力,加强了文化的创造精神。中外文化的交流影响艺术的表现形式,张萱的侍女人物画中就深受此影响,得以创造出《虢国夫人游春图》如此经典的作品。 3 结语 《虢国夫人游春图》通过线条的抑扬顿挫,设色的华丽淡雅,构图的错落有致以及造型的严谨,描绘了虢國夫人的游春之乐。画面中洋溢着欢乐的主旋律,即使毫无背景的刻画,依旧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展现出张萱的绘画功底与实力。虽主要目的依旧是为上层统治阶级服务,但以独特的技法与思想,展现出盛唐时期贵族阶级放纵悠闲的生活状态和国泰民安的社会风貌,表达了盛唐独有的审美意趣,同时以隐喻的手法讽刺了玄宗背后骄奢淫逸的社会风气。 运用图像学解读《虢国夫人游春图》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图像背后的内在意义,反映盛唐时期的审美风向和时代面貌,剖析图像与当时经济、文化、社会、人文和艺术本体之间的紧密联系,使我们能够从历史的多角度更深层次地挖掘图像的绘画语言,寻找作品的内在价值。将图像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到美术作品研究中,无疑帮助我们不局限于外在图像的表现形式,追溯其内在的文化价值是更重要的美学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伟冬.西方艺术史研究中的图像学概念、内涵、谱系及其在中国学界的传播[J].新美术,2013,34(03):36-54. [2] 范景中.《图像学研究》中译本序[J].新美术,2007(04):4-12. [3] 黄培杰.唐代工笔仕女画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5. [4] 李若晴.浅议《虢国夫人游春图》的主体人物[J].新美术,2005(04):65-68. [5] 陈友升.唐代仕女画分类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7. [6] 缪哲.《虢国夫人游春图》旁证[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5):34-42. 作者简介:张建(1994—),男,河南濮阳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8级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中国画创作与研究。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