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高校旅游的高校校园特色景观设计 |
范文 | 丁昊 金悦 原歆煜 杨含
摘 要: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人们对教育和素质培养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高校旅游越来越火爆,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本文以特色景观作用为研究主体,分析高校特色景观在景观中的特殊地位。从高校旅游活动中特色景观的研究目的、研究依据、研究策略3方面进行论述,总结基于神经美学的艺术性、文化培养属性、特色景观使用优化性3个设计策略,并且通过国内外典型案例研究对设计策略作进一步阐述。 关键词:高校旅游;校园特色;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12-00-07 高校旅游是以高等院校为旅游目的地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活动,也是现代城市旅游和文化旅游的一部分。截至2019年底,中国有至少15所高校被批准为国家3A以上景区,高等院校旅游的人数每年都在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全国各地高等院校仅假期接待的旅游总人数就已突破千万人次[1]。高校旅游的兴起与风景园林学科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奥姆斯特德作为现代景观设计学的奠基者之一,在全美共设计有40多处校园景观,其中的著名案例包括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的校园景观设计,对美国校园景观设计乃至世界高校的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对世界上很多高校而言,高校景观是时代艺术的代表,设计师以艺术创作的态度来对待校园景观,这是当地群众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其高校旅游发展的来源[3]。高校旅游带来的是巨大的社会影响[4],能带动城市多种产业的兴起。同时,高校景观设计与高校旅游的兴起,象征着景观不再是少数人享用的特权,景观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生活的一部分[5]。在中国,1997年裴泽生第一次在文献中提出了“高校旅游”的概念,并提出要走进象牙塔,开发高校旅游[6]。中国高校的数量居于世界首列,高校旅游作为对高校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社会对于高校的期望,也是风景园林、环境设计领域等有待解决的问题。目前,许多高校在开展高校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忌惮高校旅游活动对正常教学秩序造成影响,刻意抑制了高校旅游建设的发展。对大部分高校而言,景观建设在校园建设中还未引起重视,缺失对高校旅游的规划,高校环境的质量因此严重下降。 园林景观可以成为一种“社区凝聚性成果”[7]。路易斯(Luis Paulo Faria Ribeiro)提出在设计城市乡村的时候都要进行一体化的设计,突出地方特色,吸收当地的文化因素[8]。高校旅游环境下形成的高校特色景观对旅游参与者以及周边环境的建设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特色景观对社会地域产生的多重积极性建设作用,特色景观应当成为高校旅游设计的一部分。目前,我国对高校旅游活动及其特色景观建设的价值认识不足,具体的设计手法缺乏依据,因此本文对高校旅游活动中特色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梳理和分析。 1 高校旅游特色景观的研究目的 在高校旅游研究领域,特色景观设计在旅游环境中的重要性被反复强调。国内外高校也越来越注重景观环境的营造,具体体现在校区选址在空旷、具自然风光的场地,外观精巧的景观美学,适应学生活动与学习的通用设计等。但是,这样的景观设计对于开展高校旅游而言还远远不够,针对不同的人群和旅游状态,研究目的多种多样,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1 社会主义文化特色的高校旅游景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大学文化作为大学生校园生活与实践活动中的群体精神载体,是“双一流”建设的灵魂。随着中央推进高校改革的深入,通过高校特色景观建设新型的适应大学的大学校园文化势在必行[9]。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教育,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教育[10],传统节日为契机的道德教育等,应当通过高校特色景观作为载体开展。马奇、奥尔森明确指出,习俗、信仰等对社会具有约束作用,能够为人的行动提供意义框架的象征系统、认知模式和道德模板。大学有义务与责任复兴“家国同构”的传统,阐扬传统优秀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大学利用特色景观开展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立足国家和经济社会进步的活动,这将是建设社会主义高校的关键一步[11]。 1.2 科學打造的高校旅游经济 特色景观的建设有利于旅游经济的形成。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元素,目前,我国旅游业增加值占GDP(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已经超过4%,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12]。旅游经济学对旅游消费结构按照旅游需求的层次划分,可将旅游消费分为生存消费、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而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消费具体又可以分为餐饮、娱乐、游览、住宿和交通等[13]。就高校而言,其经济效益可体现在门票收入、旅游纪念品、交通工具的使用、工作人员的收入4个方面。目前,高校的经济效益大多局限在门票收入,存在管理失当,旅游与教学冲突的现象。发展高校旅游将围绕高校特色景观建立有序科学的旅游经济,利用特色景观有效规划经济区域和教学区域,提升高校校园社会价值。 1.3 旅游学业繁荣共生的和谐校园 由于特殊的性质,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院校都处于一种与世隔绝的封闭状态。高校旅游属于人文旅游范畴,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历史性、民族性、艺术性的特色。利用特色景观协调研究高校师生学习与高校旅游的关系,使高校旅游与学生学习之间互不干扰,确保校园安全。 2 高校旅游特色景观的设计依据 高校旅游特色景观需要以实证研究作为设计依据。已有研究在特色景观对高校旅游活动在建设高校旅游文化校园、提升高校旅游景观化方面对特色景观建设有指导作用。 此外,在研究方法层面,神经美学依靠神经科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不断发展,可使有关高校旅游特色景观的研究更加深入,产生更精准的空间设计。 2.1 高校旅游文化校园 对更高素质文化的追求代表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高校文化应当成为社会推崇的热门旅游文化产品。1992年,文化景观被引入世界遗产体系。历史文化校园作为一种间距人文与自然因素的独特景观被纳入文化景观的体系,强调人与自然之间长期而深刻的相互作用关系。故而高校特色景观应当对高校地域历史方面的高校旅游文化起到决定性作用。研究者认为,校园历史文化景观又可称为校园文化遗产[14],校园景观遗产与校园内的特色景观不可分割,是大学发展的历史见证和促进高校旅游文化建立的基石。 景观体验通过刺激心理—神经—激素路径对体验者的生理心理体验进行调节,通过“空间使用”这一中介机制改善生理心理状态,实现健康效益的转化[15]。在高校旅游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高校特色景观即这一重要中介。只有通过特色景观建立高校旅游文化,才能使高校旅游参与者真实受益。 2.2 高校环境旅游景观化 高校旅游特色景观发挥作用的前提是高校旅游的参与者具备有效的使用质量。规划不合理、质量不合格的特色景观对校园管理产生更高的要求,从而令使用质量降低。贾奥齐(Giaoutzi M)认为旅游规划的预定区域均有同质性和异质性[16],旅游规划的过程中均需要通过合理规划加强区域之间的同质性、弱化区域之间的异质性,以达到区域使用的合理化、科学化。高校旅游利用合理特色景观规划在教学科研与景观展示之间找到一个融洽的共生模式,使得高校特色景观在高校建设中充分发挥其价值[17]。提升高校旅游景观使用的方法应当成为特色景观设计的重要因素。 3 高校旅游特色景观的设计策略 3.1 基于神经美学的艺术性设计 运用神经美学理论分析大脑审美方面的神经反应,发展出适合高校旅游特色景观的基于神经美学的艺术设计[18]。对于高校旅游的意向参与者,特色景观设计具体体现在游憩设施设计、形成优美环境、感悟素质教育、展现大众艺术、唤起正面情绪、接触自然等方面。高校旅游配套设施齐全,充分满足使用需要,实现本我满足,刺激游览者脑干原始皮层、边缘;校园环境的自然艺术与人文艺术相结合,形成高校文化遗产,提供视觉审美,刺激参与者内侧额叶皮质、尾状核。教学区与游览区适当融合,展现素质教育的教育艺术和教育成果,展现当代道德审美,刺激参与者尾状核、前扣带回皮质;大众艺术设计提供共情条件,刺激岛叶、颞中回;具有时代艺术的设计,唤起参与者超我情绪冲动,刺激前额叶。可达而充满生机的种植区、庭荫道、坐憩区等,使自我与环境产生联系,刺激大脑皮层。 3.2 文化培养属性设计 该策略通过加强对自然与文化、人与地方、无形与有形之间的突出联系的认识,提供具有高校旅游景观文化培养属性的设计[19],以人为本,满足师生的真切需求[20]。具体包括结合生态、使用功能饱和、突出专项功能、建设优美景观、保护历史记忆、艺术创造等方面。控制硬质铺装、构筑物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比例界限,使校园融入自然生态,具有可持续性。场地充分满足师生使用,形成满足高校使用条件的传统社区。优先考虑高校师生使用的专项功能,带动高校旅游实现区域人、事、地方具有统一的历史性。建设高质量景观,将精神价值与有形价值景观结合,使优美景观设施兼具高校教学活动作用。建设保护与本校相关的历史构筑物或事物,承载校园历史文化;利用艺术构筑物或艺术品建设景观,充分展现当代校园艺术。 3.3 特色景观使用优化性设计 景观设计应当满足高校开展正常活动的需要,该策略通过场地各项优化性设计保证各类活动开展提升高校旅游,具体体现在可见性、可达性、视线通达性、吸引力、舒适性、安全性等方面。合理安排,便于学校各人群及高校旅游参与者找到适宜的活动场地,使高校师生可以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路途中寻找到需要的场地。宜适当减少开展大型活动场地上的遮挡物,不设大面积遮挡;对于开展大型活动的场地,保证场地各部分可以看见主舞台,保证大型活动的开展。场地环境优美宜人,提供活动时具有吸引力的优美环境;活动场地设施满足各类使用者需求,场地设计有所区分,提升各类人群使用舒适度;场地设施安全不伤人,不使用尖锐物体,构筑物安全系数高。 4 高校旅游特色景观的案例研究 为进一步阐明高校特色景观的设计手法,本文选取3个国内外已建成具有代表性的高校旅游特色景观场地进行对比分析,分别为中国的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和特多国的特多哥大学中的部分景观。这些场地位于不同地域,但通过景观的设计和改造都更好地满足高校旅游需求、充分发挥了高校特色景观的作用。 4.1 建设背景 武汉大学门户区域于2010年建成,面積42000㎡。为梳理交通关系,完善入口功能,理顺人车分流,营造了一处具有标志性和纪念性的门户景观,以固有的空间脉络延续、传统典型建筑符号传承为主,以表达当代意识为辅进行景观设计,在更大的尺度上形成与城市空间的开放与融合[21](如图1)。 清华大学紫荆区的景观改造建成于2018年,占地89000㎡,目的为面向新需求、发掘校园场所精神以及探讨当代校园景观设计[22]。此次校园景观改造关乎校园宿舍区人车交通流线的布局,切实服务于校园景观,提高使用率,连通空间,增加可识别性、休憩空间营造和植被再利用(如图2)。 特多哥大学校园中心广场是UTT大学主要的绿色空间及焦点,建成于2004年,占地74000㎡,属于开放绿地,作为校园中心景观体现校园主题。该场地以“翔”为主题,融合国际化教育与本土教育,体现国际特色、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相融的景观[23](如图3)。 4.2 校园景观设计 3个不同校园场地都区别于普通校园景观的空间特征,而且均得到了较好的使用,具体景观设计元素如表1所示,各场地应用情况如表2所示。 4.3 高校旅游特色景观使用情况 3个国内外优秀高校旅游特色景观均保证了良好的使用情况和社会反响。据不完全统计,以上各校旅游高峰时期单月总人数可达十万人次。高校可以在正常开展教学活动的情况下服务社会大众。 5 结语 高校旅游特色景观对于促进高校旅游文化建立、提升高校旅游景观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应当基于科学研究,以神经美学的艺术性、文化培养属性、特色景观使用优化性3个设计策略为设计出发点,充分发挥高校旅游特色景观的作用。 目前,我国大部分具有高校旅游潜质的高校并没有开展良好的高校旅游建设活动,有关高校旅游特色景观的研究与建设活动也仅处于初始阶段。我国在研究方面面临着现状数据缺乏、细化分析不足以及循证设计体系尚未建立等问题。在实际建设中,应首先对高校旅游特色景观的价值进行明确定位,在此之后依据已有研究成果及使用者需求进行设计探索,评估反馈建成项目,逐步探索适合我国高校旅游特色景观的设计手法。 参考文献: [1] 李卫东.高校校园旅游景区开发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21):87-90. [2] Elizabeth Kryder-Reid . American Landscape Architecture:Designers and Place[J]. William H . Tishler,1991,26(2):203-205. [3] 张红卫,蒙小英.辛辛那提大学校园景观建设的启示[J].中国园林,2012,28(02):33-36. [4] 姚亚男,李树华.风景园林与公共健康的关系探究[J].园林,2018(12):80-83. [5] Bray,Paul M . Rethinking Urban Parks,[To Rally Discussion][J]. Places a Forum of Environmental Design,2016,16(2):78-79. [6] 裴泽生,高校旅游——走进“象牙塔”[N].中国旅游报,1997-11-28(2). [7] 林开泰,阙晨曦,董建文.中国大陆风景园林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中美风景园林教育探讨[J].中国园林,2017,33(04):54-57. [8] 路易斯·保羅·法利亚·里贝罗.景观的价值:设计更好的融合村庄、城市和乡间特色的全球景观[A]. 2019世界人居环境科学发展论坛(夏季)论文集[C].世界人居(北京)环境科学研究院:国景苑(北京)建筑景观设计研究院,2019:48-49. [9] 蔡红生,杨琴.大学文化:“双一流”建设的灵魂[J].思想教育研究,2017(01):80-84. [10] 蔡红生,胡中月.中国特色大学文化建设的三个维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0):4-6. [11] 张继明,余敏.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的大学文化治理——基于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的视角[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05):149-157. [12] 宋丁.突破中国旅游市场的门票经济瓶颈[J].旅游学刊,2008(05):11-12. [13] 乔向杰,张凌云.旅游恩格尔系数的概念辨析和理论探讨——兼与孙根年、刘思敏等先生商榷[J].人文地理,2016,31(02):24-28. [14] 张天洁,王凯来.文化景观视野下的历史校园保护历程探析——以世界遗产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学术村为例[J].中国园林,2018,34(11):32-37. [15] 郭庭鸿,董靓,刘畅.健康视角下影响城市游园使用的环境特征识别研究[J].中国园林,2020,36(04):78-82. [16] Giaoutzi M ,Nijkamp P . Tourism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New Pathways[J]. Professional Geographer,2006,59(4):556-558. [17] 朱云,颜冬梅,陈晨,孙新旺.校园景观中植物专类园多功能复合规划设计应用研究——以南京林业大学溧水基地樱花海棠展示园设计为例[J].园林,2019(07):87-91. [18] 赫荣定,汲娟娟,赫荣乔.弗洛伊德“人格结构”与麦克林“脑三位一体”学说——《神经美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案与讲义[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20,47(01):69-80+1-8. [19] Ken Taylor, Jane Lennon . Cultural landscapes: A Bridge Between Culture and Natur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2011,17(6):538-551. [20] 李娉娉,刘源,张沁瑜.基于可供性理论的高校校园景观策略研究——以南京林业大学新庄校区景观设计为例[J].园林,2019(09):74-79. [21] 于志光,朱红梅.景观之道——武汉大学校园景观更新规划与设计[J].新建筑,2018(01):154-157. [22] 郑晓笛,王玉鑫.将字母进行到底——清华大学W楼博士生公寓周边景观更新探索[J].建筑技艺,2020(01):66-71. [23] 常俊丽.中西方大学校园景观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3. 作者简介:丁昊(1998—),男,江苏常州人,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园林专业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景观规划与设计。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