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生态理念的古运河景观设计 |
范文 | 骆皓伟 金晓雯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程度不断提高,伴随而来的是对生态及环境保护要求的提升,而古运河景观设计更是需要从生态理念的角度出发,实现生态与美观的双赢。本文以扬州京杭大运河广陵段为例,运用各种生态修复方式对沿古运河两岸的绿化提升及改造为研究目标。项目的实施对扬州市增进民生福祉和推动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将大运河打造成文化之河和生态之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性的水岸线与驳岸设计,以便为类似运河滨水景观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古运河;生态理念;绿化提升;景观改造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1-0-02 0 引言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运河保护传承利用重要指示精神,并加快推进京杭大运河绿色航运示范段的要求,对大运河沿岸绿化景观及文化景观进行整体规划,体现生态特色、融合文旅功能。因此,对京杭大运河道生态化、自然化的景观修复改造势在必行,在保持古运河文化传承的前提下,彰显扬州城市的文化内涵,同时有针对性地对古运河沿岸景观进行生态修复,推动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 1 项目概况及扬州古运河景观特殊性分析 1.1 項目概况 京杭大运河(广陵段)全长约12.5km,两岸进深约10~100m,总面积约120hm2。广陵区位于长江、淮河流域下游,北抵邵伯湖,南依长江。 1.2 扬州古运河景观特殊性分析 古运河景观特征大致分为水流轴向带状景观、对岸景观、生态敏感性强以及历史文化性较强4种。分析以上4种景观特征可以得知,古运河景观不仅要满足最基本的美学价值体现,还要具备完善的生态功能以及历史文化价值,而其恰恰为运河景观的重中之重,体现的生态性高低直接影响着运河景观生态系统生态效益的发挥。 按照国家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的总体要求,打造具有扬州特色的绿色航运示范段沿线景观,体现城市双修理念,传承场地工业记忆,融古汇今,满足周边居民休闲需求,打造全新的运河水岸新空间。 2 生态设计要素分析 以京杭大运河(广陵段)为例,运河的水岸线分布、驳岸特征、植被群落特点、生态滨水游步道等条件相互协调,共同制约并影响着运河水岸整体生态型效应的发挥[1]。 蜿蜒曲折的运河水岸线除了在美学价值上的体现外,在生态性上也会形成不同流速的水域,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渗透性强的生态性驳岸形式可提供水域和驳岸之间的水分子交换互通,充分发挥运河水岸缓解补枯内涝调节水位等功能;层次鲜明的植被群落除满足最基本的审美价值外,还可以调节运河岸线气候,防止水土流失;具有透水性的滨河生态游步道也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干预,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不言而喻[2]。以上提及的生态设计要素在如今的滨水现代景观设计中已有不少局部尝试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案例,但系统性的全面应用十分少见。综上所述,本文基于京杭大运河广陵段的特点,并结合文化理念,打造具有文化特质的生态水岸景观。 3 京杭大运河(广陵段)水岸现状及特征因素分析 3.1 京杭大运河(广陵段)水岸现状 京杭大运河(广陵段)目前生态本底破坏严重(图1),存在河道驳岸硬化和渠化严重,造成水体蒸发量升高,降低了运河自净能力和纳污能力,大部分现有的传统驳岸形式在功能上只体现在防洪、水运等,缺乏在生态性上的考究[3]。河岸绿地连通性不良、破碎化以及绿地生态多样性差、绿被数量严重不足。缺乏对历史文化的保护意识,文化元素缺失[4]。 3.2 京杭大运河(广陵段)特征因素分析 京杭大运河(广陵段)特征因素与古运河水岸景观设计密不可分,根据不同的生态问题,在安全性的前提下,并确保京杭大运河的景观功能,实现最大程度的生态效益[5]。比如上游生产用水无节制以及污染所导致的运河水质较差;河道过于取直,以至于水流速过快悬浮物无法沉积,导致运河自身的清洁能力下降[6]。针对此现状,可采用水生植物与生态驳岸相互配合,增强河岸水流的缓冲力,以提升运河的自净能力。 4 京杭大运河(广陵段)景观生态设计 在设计过程中保持生态性与设计高度统一并协调,保持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达到最小,这种设计一般称为生态设计[7]。本项目致力于打造生态与文化并行的运河景观,运用各种生态修复技术,针对不同的生态问题,其中生态护岸技术和植被连续板块技术为重心(图2)。除此之外,京杭大运河(广陵段)水岸景观生态设计还将追溯扬州特有的文化内涵,挖掘并延续其文化脉络。 4.1 水岸线与驳岸设计 贯通所有被切割、不连续的绿地,形成连通的生态廊道。生态驳岸系统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规划实施护岸修复和水土保持,连通运河两岸的健身步道系统和自行车骑行道,旨在打造南北贯穿的慢性系统;带动周边社区的参与度,提升片区整体环境。 4.2 湿地净化系统设计 扬州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近年降水量达到1048.2mm,运河附近的雨水都需要古运河排放出去,若不经处理,雨水将直接冲刷河岸破坏滨水景观和污染河流[8]。因此在各个排水节点入口设立雨水收集系统是基于生态修复与重建的系统规划理论及策略——为打造“生态之河”。 4.2.1 雨水花园 建立大面积的人工生态湿地可解决古运河附近雨水排放问题,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雨水花园能够为昆虫与鸟类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9](图3)。 4.2.2 绿色缓冲带 绿色缓冲带又称生态缓冲带,通常用于水土保持治理。计划在京杭大运河与土地交界处建设规定面积的立体绿被带,减少水土流失[10]。还可促进生态农业及农业观光的良性发展,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图4) 4.2.3 生态浮岛 生态浮岛又称人工浮床、生态浮床等。为了减少对原有植物生态系统的破坏,减弱古运河水体中的污染负荷,从而建立高效率的人工生态系统净化水质[11],可有效降低水体波浪对水岸线及驳岸的冲刷,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既美观又兼顾生态效益。 4.3 场地竖向设计 依托沿线生态自然景观和现状工业遗存,结合城市的历史记忆,打造重要节点空间。利用沿线建筑场地及桥下空间,规划设计休闲娱乐场地、下沉广场、亲水绿地等。在不影响整体效果的情况下,对沿线现有绿化应尽可能考虑保留或进行适当改造。提取历史记忆,最大限度地体现工业遗迹特征以及城市历史文化,保持时空跨度上的痕迹,展现艺术魅力新旧共存的、富有人文氣息的景观特征。挖掘和再现在地文化策略,呈现大运河生态文化带——打造“文化之河”。 5 结语 进行古运河水岸生态设计需要详尽剖析此城市的生态特点;深入分析不同设计要素的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在生态修复当中出现的生态性问题;对于历史文脉以及现状出现的问题要进行系统的罗列以及详细的探究,最终才能有的放矢地提出并解决问题,创造理想的循环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发挥古运河的生态效益,达到生态和历史文化的高度统一,对于类似城市古运河生态设计的实践具有较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国体,李德章,李殿忠.城市河道生态驳岸多样性形式与适应性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790-792. [2] 夏石宽,王云.城市古运河景观水岸生态设计——以镇江古运河中段水岸设计为例[J].设计,2012(6):89-94. [3] 俞孔坚,胡海波,李健宏.水位多变情况下的亲水生态护岸设计[J].中国园林,2002(1):24-26. [4] 鲁遥,胡志强,祝遵凌.基于地下水过滤收集技术的生态驳岸设计[J].设计,2020(11):152-154. [5] 丁振兴,叶洁楠.绿化技术在生态建筑中的集成应用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20(6):89-90. [6] 熊瑶,严妍,张秀.生态文明背景下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策略研究——以湖南株洲天池公园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3):108-109. [7] 圣倩倩,祝遵凌.南京市7种适生彩叶植物抗NO2能力及生态功能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8,38(8):81-88. [8] 王新军,曹磊,王燕,等.苏南城市中心区屋顶绿化适建性及生态价值评价[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1(06):153-157. [9] 吴礼程,金晓雯,胡静.对城市开放性公园的探讨——以河西中央公园为例[J].大众文艺,2018(20):220-221. [10] 邹志.浅谈“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生态廊道设计[J].大众文艺,2018(22):137-138. [11] 赵培霖,王玮.海绵城市建设与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J].大众文艺,2018(23):49-50. 作者简介:骆皓伟(1995—),男,安徽芜湖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金晓雯(1975—),女,江苏南京人,博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