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析古代铠甲的造型艺术表现
范文

    蒋励 孙云鸿 苏婧

    摘要:古代铠甲作为冷兵器时代最主要的护具,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不仅是中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世界范围内也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同时也是超越时间、空间的造型艺术。本文以唐朝明光铠和中世纪锁子甲、板甲作为研究对象,对史料描述和实际复原件进行对比探究,分析铠甲的文化内涵及背后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铠甲;造型艺术;明光铠;锁子甲;板甲

    中图分类号:TS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1-0-02

    0 引言

    鎧甲作为一种在战争中保护身体的防具,在战争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古代铠甲是人类尚武精神的具象表现,每个时期的铠甲都有自己的特点,都具有时代特色,融合了深厚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中国唐朝的明光铠、欧洲中世纪的锁子甲和板甲用其独有的造型语言,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和发展轨迹。

    1 中国古代明光铠的发展

    1.1 明光铠的发展历程

    明光铠的名称首先和胸前、背后的圆形护件有关,这种圆形护件多以铜、铁等有色金属制成,经打磨可以变得如铜镜般透亮。其次,之所以取名“明光铠”,是因为经太阳光的照射,铠甲会发出耀眼的“明光”。同时,“明光铠”也有“见日之光,天下大明”的寓意。明光铠并非唐朝独有,早在三国时,曹植的《先帝赐臣铠表》中就有关于明光铠的记录。明光铠真正开始形成是在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军阀混战,频繁的战争对更先进的武器装备有了更大的需求。随着锻造技术的不断提升,明光铠等一些防护能力较强的甲胄不断出现。在两当甲的基础上,于胸前和背后各加上两块圆护,这是明光铠最初的样式。隋朝时期,明光铠依旧是加圆护的两当甲,仅在脖颈处略有改动,这样的形制一直持续至初唐。盛唐时期,明光铠的形制才算基本定型,铸造工艺和造型设计都可以达到量产化的水准。相比于隋朝和初唐时的初代形制,盛唐时期的明光铠可以说在造型美学和实战应用上都达到了顶峰,因而也被誉为中国古代铠甲的最高水准[1]。

    1.2 唐朝明光铠的造型内涵

    唐朝明光铠胸前的圆护多为铜制,不仅加强了胸前背后等要害部位的防御能力,而且在阳光的照射下,胸前的金属甲片能够反光,对敌人和战马的视线造成一定的干扰,有利于发挥本方的作战优势。此外,明光铠的造型也相当奢华,胸前圆护上附有各种华贵的纹饰。纹饰多精雕细刻在贵金属上,通常以各种异兽纹饰为主,和护肩上的猛兽形成呼应,不仅象征着唐军英勇无畏的作战风格,同时利用兽面张牙舞爪的形象对敌军形成震慑[2]。铠甲腰腹和手臂部分的形式多以鱼鳞甲和山纹甲为主,目的是利用扇形甲片样式更好地制作铠甲,满足防护和减重的作战需求。同时,唐朝铠甲的头盔也以狮头、虎爪等具有威慑力的野兽肢体花纹作装饰,意在体现唐军作战的勇猛无畏[3]。

    此外,在铠甲之下,缠布和束腰也大有讲究。缠布用来衬里,多由麻布制成,既能减少铠甲对皮肤的摩擦,又能保持良好的透气性。束腰最具特征的地方是腰前的各种兽头雕纹,其中最常见的样式是狮头。一只雄狮咬住皮带,狮口的獠牙向外延伸,眼睛怒目前视。狮头束腰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士兵的腹部要害,同时也能给人留下夸张、威猛的印象,加之两侧绣满卷草纹和鸟兽图案的袍肚,整副铠甲都透露着工匠的匠心[4],这也是明光铠位列《唐六典》十三铠之首的原因。在下肢部分,虽然防护覆盖和装饰效果没有上身那样到位,但是从复原件和出土的铠甲碎片来看,依然有所防护。例如,从束腰中延伸出的厚实裙甲,既方便了下肢的活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腿部进行防护。皮质镶铁的护腿都有些许回形纹和如意纹元素作为点缀,甚至士兵的足具也是绣有云朵的云头靴,象征脚踏云烟,体现行军速度之迅捷。

    1.3 唐朝明光铠的地位与价值

    根据史料和现存铠甲的复原件来看,明光铠的用料和铸造非常精致,这和当时唐朝强盛的国力密不可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强大生产力使明光铠得以大规模量产,虽说在唐军中普及率不高,但是依然有一部分精锐士兵身着明光铠。铁甲是中国古代铠甲制作的最高峰,盛唐时期,冶铁工艺被朝廷垄断,金属冶炼技术有了较大的提升,生铁被更多地用于铠甲铸造和武器锻造,如素有“斩马”之威力的陌刀。明光铠有着精细的锻造技术和华丽的外观,而唐朝对服饰甲胄进行了一系列的整改,朝廷内部的奢靡之风也不断蔓延,铠甲开始衍生为一种带有礼仪属性的服饰。

    2 欧洲锁子甲、板甲的发展

    2.1 锁子甲、板甲的发展历程

    锁子甲在欧洲的历史已有数千年,最早发现有关锁子甲记录的是公元前4世纪的凯尔特人墓穴。锁子甲发源于古罗马时期,11世纪成为了主流的铠甲形制。最早的锁子甲由数片鱼鳞甲连接而成,经过演变,由铁环拼接而成的锁子甲形成,古代中国也称“环锁铠”。板甲出现于14世纪以后,最早出现于西欧,当时作为一些关节的小部件与锁子甲、鳞甲搭配使用,且制作工艺简陋,质量较差,适用范围小。15世纪高炉出现,冶铁工艺和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钢铁的产量加大,同时板甲的制造工艺也更加简单高效,所以16世纪后板甲成为了主流。

    2.2 锁子甲、板甲的形制表现

    锁子甲的成甲材料主要有铁丝和铁环,每个铁环与另四个环相套扣,形成“四围一”的制式。锁子甲最早由较为粗大的铁环制成,但过大的铁环无法形成有效的防御,制甲的铁环越小,铠甲越细密,防护效果也更佳。一副作战性能高的锁子甲由数万枚铁环制成,极其耗费工时和人力。周必大在《二老堂诗话·金锁甲》中这样评价锁子甲:“至今谓甲之精细者为锁子甲,言其相衔之密也。”锁子甲在古代欧洲常常与板甲搭配作战,锁子甲在内提供第二层保护,保护要害并且提高灵活性,板甲则在外保护要害和大面积躯干。板甲的好处在于制造工艺相对简单,且比锁子甲更具实用性和观赏性。14世纪后,由于制造工艺的发展,板甲和皮革对身体的覆盖越来越全面。和中世纪手抄本的装帧类似,板甲的边缘装饰着铜合金薄片,有时上面会鎏金并刻上花卉图案、家族铭文或蚀刻的雕纹[5],用来表现拥有者的身份与地位。其中,最有带代表性的是哥特式板甲,夏雷尔式头盔像帽檐一样向下延伸遮住头部,但是嘴以下的部位无法得到有效防护,所以颈部采用大型护颈一直保护到肩膀,四肢躯干上的护甲都布满了棱条和图案。哥特式铠甲的一体化程度很高,不仅在视觉上具有美感,在实际防护上,也具有很好的耐久性和抗击打性。此外,哥特式板甲的靴子也和哥特式建筑具有同样的风格。建筑的“哥特”在于尖形的拱门和修长的束柱,而铁靴的“哥特”在于又尖又长的鞋头样式[6]。

    2.3 欧洲铠甲的使用阶层及意义

    中世纪时期,身着铠甲的往往都是的骑士阶级,他们代表着中世纪的封建统治阶级和王公贵族的利益。就像江户时代的日本武士信仰武士道一样[7],骑士们也有自己信仰的道义和精神,他们遵循教会的旨意,为教会服务,为上帝执剑。例如,天主教的十字军,他们的铠甲和装备上都有一个共同的标识——十字架。十字军骑士把自己视作朝圣者的救星,用斩断异教徒的公平正义之剑,宣扬所谓的大义凛然和骑士荣耀。

    3 中西铠甲造型艺术对比

    本文提及的铠甲各自代表着两种不同地域的文化和历史进程。以唐朝明光铠为代表的中国古代铠甲,自诞生起就携带着一种“师法自然”的属性[8],从头盔到足具都带有古代象征元素,就好比代表先秦文明的青铜器,上面也布满了飞禽走兽的图案。一是为了表达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之心[9];二是这些具有神秘色彩的原始图腾形象往往能在无形中提高士气,并且对敌军形成威慑。青铜礼器和铠甲一样都受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上至上古神话传说,下至诗书礼易乐春秋,都是其需要借鉴的。古代神兽形象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内涵以具体纹样的形式附着在铠甲身上。色彩是每一个物体和每一种艺术必不可少的要素[10],在五行学说中,木属青,火属赤,水属黑,土属黄,金属白,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原理在铠甲的色彩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秦朝的铠甲之所以尚黑,是因为其统治者以“黑水”为铠甲属性,从而得理能灭以“赤火”为主的东周六国[11]。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不仅丰富了铠甲本身的造型,还从深层次上给予了铠甲活的文化基因,让文化以另一种可贵的方式传承下去[12]。

    西方铠甲则以覆盖和保护人身为主,以人的躯体和肌肉形态作为主要的参考依据,整体造型棱角分明,关节圆润更加修身,既有华丽且经打的外饰,又有圆滑且坚韧的造型。中世纪晚期和文艺复兴初期的铠甲,在造型上特别能体现人体的体态美和曲线美[13],这种现象也和当时出现的人文主义思潮及逐渐恢复的生产力密不可分。因此,那时的铠甲会有许多与宗教相关的标志纹样存在。此外,在西方社会,贵族的话语权较大且重视荣耀,对外宣传时,代表武力的铠甲可以成为一个较好的展示工具。它是贵族耀武扬威的工具,象征其家族的光辉正统,具有很强的礼仪和“面子”作用。即使在现代社会,西方一些有权势和财力的家族依旧保存着一副完整的铠甲,以彰显自身的社会地位。相比于中国铠甲,西方铠甲的礼仪作用小了许多,以真正用于作战的普通铠甲为主。纵观中国封建王朝史,总体上崇文抑武的时代居多,武人的地位不及文人。一些造型华丽、用料奢华铠甲也只被朝廷内少数高级将领所拥有,它带有一种礼仪功能。其下属的普通士兵铠甲由于量产成本的原因,在造型和色彩搭配上会显得黯淡许多。并且在传承方面也不会像日本武士家族一样,视铠甲为灵魂,一直守护至今,所以留存至今的完整的中原铠甲极其稀少。

    4 结语

    古代铠甲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产生了诸多样式,其中的兴衰和变化离不开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因素。一副铠甲的形制和内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轨迹。中国铠甲的表现形式除了受到生产力的约束外,传统风水、阴阳五行学说也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欧洲铠甲也是如此,它受到社会、宗教和统治阶层的影响,被打上了历史的烙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虽然热兵器的出现让铠甲等一系列冷兵器逐渐从战场上消失,但是铠甲的象征意义和代表的文化符号不会消失,铠甲中凝聚的先人智慧和造物工艺不会消失。它对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探寻古代铠甲的意义是为了让铠甲超越客观的具体本质,提炼内涵并结合时代与特定需要,有机应用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

    参考文献:

    [1] 柳凯.中国古代铠甲装饰研究[J].工艺与艺术,2017(7):80-81.

    [2] 李博,湛磊.论商周青铜器纹饰在现代国内设计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9(23):135-136.

    [3] 沙美,徐雷.传统构件罩在室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9(11):110-111.

    [4] 任可心,张博豪,湛磊.李唐绘画特点及艺术风格[J].大众文艺,2019(23):138-139.

    [5] 赵慧,湛磊.传统漆艺工艺在现代首饰设计中的运用[J].大眾文艺,2019(24):107-108.

    [6] 王闻博.甲胄文化影响下的《黑暗之魂》游戏设计[J].设计与理论,2019(3):46-47.

    [7] 康露露,孙琦. 17世纪荷兰肖像画的时代性与功能性研究——以伦勃朗与维米尔肖像画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9(24):10-11.

    [8] 杜玉霞,梁晶.论苏州园林花窗艺术在民宿设计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9(15):89-90.

    [9] 孙家正,狄文和.浅析南京鼓楼欢乐祥和主题绿雕的艺术设计[J].大众文艺,2019(20):79-80.

    [10] 湛磊,李琳.纤维艺术在室内设计中对空间和人的影响[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9(09):116-117.

    [11] 朱瑞雪.论现代都市中的公共艺术——南京地铁一号线三山街站壁画表现形式[J].大众文艺,2019(18):121-122.

    [12] 孟丽凡.铠甲之思[J].中华武术(研究),2019(8):73-77.

    [13] 李宇晴,蒋晖.中西同时期传统室内织物的比较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9(09):118-119.

    作者简介:蒋励(2000—),男,浙江温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城市景观设计。

    孙云鸿(1985—),男,江苏泰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艺术史与艺术理论。

    苏婧(1981—),女,福建漳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4: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