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艺术终结背景下设计主体的转变研究
范文

    摘要:艺术终结将艺术上升为哲学,却忽略了艺术主体的转变,艺术主体从原本单纯的艺术者群体转变成群体设计主体,艺术作品的发展也会为此产生无限的可能,最终量变产生质变,形成跨越式发展,而艺术者也会转变成艺术的搭建者、定制者、多行业者的角色。

    关键词:艺术终结;设计主体;角色转变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2-0-02

    1 艺术终结概述

    1.1 艺术终结背景

    艺术终结提出的背景起源于黑格尔,1984年丹托发表了《艺术的终结》一文,20世纪60年代初,艺术学家在国际主义风格反思后,被艺术的终结是否等于艺术的死亡、艺术还能如何、艺术的未来到底在哪儿等诸多问题困扰,随后大量的艺术学者讨论后现代艺术是否已经脱离了艺术的本质,几千年的人类艺术史会因为人类给自身挖掘的陷阱,而陷入自我毁灭的黑洞。艺术只能产生量变而无法产生质变,艺术已经转变为哲学问题,任何形式美感的艺术作品都不是艺术的进一步发展。21世纪初,互联网兴起,艺术设计从实物转变成虚拟物体,设计的存在越来越虚幻,从原本工匠镌刻的艺术作品转变成数字编码的數字元,艺术失去触觉的基本感受,受众也逐渐开始接受零触觉的艺术作品,数字世界使艺术设计者和受众陷入迷茫。艺术终结的时代会使文艺重新会到人类文明的初期,更使当代艺术工作者迷茫,未来的艺术设计使设计师陷入沉思,如果设计逐步变为虚拟化,物质的本质物理属性消失,其存在的意义消失,那么设计的意义也在逐步消失,艺术会逐步成为没有存在意义的东西。

    1.2 艺术终结的影响

    艺术终结对当代设计师和大众存在诸多影响。首先,艺术终结背景下设计师会陷入迷茫,呈现多元化的设计作品,设计师也会展现出多样的设计思想,但是因为设计终结时代的设计界限模糊,设计师反而会呈现出迷茫,会对受众、客户等多方客观群体实施设计过程发出诉求,导致设计边界更加不清晰,设计师主体地位丧失,艺术思想者逐步消亡,成为哲学的附属品。其次,“后现代”“美化审美”等许多词汇,都代表着社会艺术风尚从硬转向软、从实转向虚、从顶层转向底层,社会各个层面都会渗透艺术学,当艺术的主体不明确时,艺术便会形成乱象,而且会随着艺术渗入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年龄群体,而无主体艺术也会渗透其中,使社会艺术细胞整体“癌变”。艺术的逐步沦丧,导致设计的主体感更加缺失,众多的艺术成为“抄袭的美学”,甚至许多艺术家把抄袭当作一种荣誉,设计逐步沦为无主体、无意识、无思想的“三无”产品。最后,艺术终结对于过去时代而言,从时间维度看,是艺术自我唤醒,黑洞之后肯定会有更好的发展,一时的跌宕不会影响艺术在人类发展史中的重要性。

    1.3 艺术终结趋势

    艺术终结在各国的表现各有不同,西方将艺术转变为哲学问题,未来的艺术会逐步转为思考后的体悟,而非之前简单的艺术品给人带来的直观感受。中国文化本来就以推崇空灵著称,中国传统绘画中讲究神、气、蕴,其中蕴含丰富的哲学道理,在这种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人,应该可以更好地适应这种时代转向。艺术终结后时代,艺术会从原本单一艺术转化为群体艺术,原本的艺术会升华为哲学维度,而转变为群体维度下的艺术会随着设计主体的转变而有所发展,达到下一个新的艺术时代,艺术会与哲学共存,贯穿人类社会发展。但是,艺术的发展趋势也日益模糊,艺术研究者无法举起这个时代艺术设计的旗帜。针对时代的发展到底会走向生存还是毁灭,当代设计师应该着手去捍卫在艺术终结时代背景下的艺术本原,为群体设计打下基础,使艺术的发展有序进行。

    2 设计主体定义

    2.1 设计主体责任

    在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中,艺术至关重要。设计被认为是一门艺术,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一方面是艺术和社会,另一方面是设计本身的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后者比最初的设计色彩更加浓郁,更加直截了当。不管是西方设计发展史,还是中国的设计发展史,每一阶段社会发展和人们思想进步,紧随其后的都是艺术设计的发展。欧洲的教育状态和历史文化得以改革。此外,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的知识也对人们产生了影响。为了使人们更加主动地吸收知识,插图加上大量的文本,使平面设计大大优化。设计师作为社会团体的成员,在整个社会的发展上功不可没。本文所述的社会发展反映在文化和文明的几个方面。设计师是非常敏感的,随着社会发展变化,必须意识到或感觉到这种转变的意义,在这种转变中,或多或少会转变为外表的改变,这种感觉反映在社会的设计中。设计与艺术的区别在于,设计与社会有直接的联系,是社会发展的晴雨表,以社会发展的声音开始。设计的主体对社会的重要作用也十分明显,当下的社会发展得越来越强大的智能化设备正在取代设计师的主体责任,例如美图软件、海报合成软件、3D空间的构成软件等,都极大地削弱了设计师的主体地位,因此,当下的设计师逐步变成设计的理论家,是美学、心理学的代言人,设计责任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因此,设计的发展不仅是设计的改变,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感知模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该方案与社会的各个方面有关,影响了社会观念的变化。

    2.2 设计主体意义

    设计主体的确立对于当代艺术发展方向有核心定义作用,艺术的过去、现在、未来任何一个阶段,主体群体的思想和行为都起到最关键的作用,并且随着群体的转变,艺术的范畴和性质也在变化,古代艺术承载神权思想,近代艺术提倡人文思想,后现代主义风格出现后更强调每个小群体的艺术思想传播[1]。在设计和民主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现代社会,设计与民主结合转变为设计以人为本,设计者应根据使用者的意愿、生活方式和习惯来进行设计。用户应参与设计工作,设计应给用户的外部设计留下空间。最终设计参数是用户,而不是设计者[2]。这一要求打破了过去设计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孤立状态,使设计进一步转变为其所服务的人。设计鼓励生产者、环境和媒介互动,从而使设计更具人情味,因为设计过程中互动的感觉在不断变化。设计主体的转变对设计发展有重要的指引作用,特别是当设计的主体再次转变后,设计将不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团队的设计,会逐步转变为一个集体、一个阶层、一个社会的整体化设计。

    2.3 设计主体转变轨迹

    艺术主体从原本的单一设计作为设计主体,逐步转变为群体大众化的设计,设计也从设计师自我思想的传播转变为为大众设计和大众参与设计。艺术设计的创新观念经过设计大师的研究与运用,新的设计方法不断创新,思想和设计方法的种类日益丰富。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已经出现了一系列的创作和发明,如电影院可驾驶车辆进入并且可以在汽车内观看电影,这不仅是为了满足消费精神,也是为了发明和创造。同时代日本的福田康夫从“鲁宾图形”的研究开始,发现了具有正面和负面变化特征的图形元素,因此,其展示的设计语言具有鲜明的特征[3]。组合型的基本模式的基础,是基本的参考状态,与若干因素可重组形成新的设计主题,虽然其数量或质量要素可能会发生变化,但是结合新的想法可以构成新的观点,设计的主体可以是若干元素形成的一个集合体,通过集合形成设计共识,逐步丰富设计构想,并形成闭环的设计渠道。模拟模型也是一种基本的模型,但它的组合可以破坏自然空间,而为不同背景的植入物而设计的作品更浪漫、更准确、更复杂、更神秘。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设计师的主体地位也有所转变,从而导致艺术本质的转变,艺术终结也会带来发展的新轨迹。

    3 艺术终结时代设计主体角色转变

    3.1 引领者转变为搭建者

    艺术终结表示当代艺术发展至今,只可能有量变不可能有质变,而忽略了艺术本身主体已经有所转变,艺术主体从原来设计师单一主导,转变为大众参与设计的模式。特别是工业高精尖发展,流水化作业渡过了大规模盲目扩张的时代,转变为私人定制、智慧设计、交互设计等设计模式,设计主体的转变也使艺术品发生转变[4],设计的无限性在此得到体现,而无限性也可以证明艺术设计的发展会一直向前,使用者和设计者身份的重叠使艺术品不断创新。设计主体转变后,设计师主体地位从原有的引领开创设计潮流,逐步结合社会全体的力量创造设计的新世界,设计师从开创者转变为搭建者,特别是在大数据时代到来的今天,受众的信息反馈及时性大幅度提高,设计师在创新艺术作品时,可以只搭建好设计平台,让受众参与到设计过程中,通过高端制造业和互联网产业,拓展设计媒介传播,实现艺术终结后的再次发展,而设计师应该适应这个发展潮流,搭建好艺术发展平台,一方面可以从大众身上获取信息进行信息开发,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大众艺术思想无限扩充信息时代,艺术最终实现无限的发展模式。

    3.2 批发者转变为定制者

    艺术终结理论的论据之一是“超市里的衣服算不算艺术品”[5]。批发的衣服肯定不算是艺术品,但是在制造行业高速发展的今天,批发的物品越来越多,制作一件衣服的时间和成本越来越少,大众开始追求独立的思想风格。随着工业4.0发展目标的提出,私人或小群体定制的想法再也不是幻想,艺术终结提出的“衣服理论”与当下的衣服已经完全是两个概念。艺术从本质上而言,是艺术实施者实现自己精神反馈的方式,引起人生态度、思想感情、价值观念等多方转变。当下,衣服的私人定制和小群体的潮牌服饰,正是艺术思想实施者个人思想理念的体现。艺术主体不单单是设计师,受众可以提供思想然后由设计师执笔,艺术品本身也呈现出自己独特的思想维度。艺术设计师从批发者转变成为满足受众个人需求的定制者,正是这种转变,使设计师的责任也有所改变,虽然要根据受众的想法和要求进行定制,但是设计师也要对细节、思想和正能量传播肩负起责任[6],例如,如果受众想要设计的物品是反社会和反人类的,那么设计师就不能作为他们实现梦想的工具,不然艺术终结会真正降临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正的艺术者应该是引领整个社会艺术发展的指引者,而不是盲目跟随市场的跟随者,从自身的魅力出发,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艺术氛围。

    3.3 独行者转变为多行者

    艺术终结前艺术多为单一专业,但是如今艺术已经打破了各类型艺术之间的藩篱,逐步走向跨界艺术的范畴。人类创造艺术的行业也逐步延伸,不再局限于绘画雕塑、艺术设计等传统行业,而是逐步形成艺术行业内部跨界和艺术行业与非艺术行业跨界两种跨界模式。人类的行业随着人类的发展增长会有无限发展,换言之,艺术的发展也会呈现无限的发展,艺术终结后的艺术会呈现更加多元化的表现形式。近年来,当代艺术学者多从事跨界艺术交流,特别是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等交互技术兴起之后,现实和虚拟的界限被打破,空间立体绘画、投影涂鸦等方式使传统艺术和新媒体挂钩,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7]。而从艺术家本身而言,面对艺术终结后的艺术模式,一定要做好转变独行者身份的准备,逐步转变为跨行业发展的艺术从业者,艺术设计者要有思维的转变,固有的思维会使部分已经发展到顶点的艺术作品陷入艺术终结的怪圈,应该从自身出发,由内而外地完善自己的艺术理念,从而真正拓展自己的艺术思维,构建起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王国”。因此艺术主体的跨界思想的提升对打破怪圈的藩篱有重要的作用。

    4 结语

    艺术终结本身对艺术的讨论已经随着人类的发展有所转变,从事艺术事业的主体也随着科技、文化、经济的转变而转变,艺术家已经从社会的一个小群体逐步演变成整个大环境的转变,特别是艺术从业人员从原本创建者转变成搭建艺术平台的施工员,批发大量艺术品的批发员转变为艺术专属化定制的艺术服务者,原本单一行业的艺术家转变为跨界的艺术工作者,转变的主体都是无限发展的人类科技和行业。艺术最终会在终结后实现自身的升华发展,而艺术的主体改变更会快速发展。未来,艺术终结将会是艺术的一次“重生”,艺术的主体也必将凝聚自己的内在思维,并逐步外延,形成属于這个时代的艺术标志。

    参考文献:

    [1] 萨义德.世界·文本·批评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400.

    [2] 张冰.丹托的艺术终结观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51-88.

    [3] 丹托.艺术的终结[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44-45.

    [4] 丹托.关的滥用[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9.

    [5] 黑格尔.美学(第1卷)[M].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90:327-440.

    [6] [英]阿瑟·丹托.艺术终结之后的艺术[J].王春辰,译.世界美术,2004(6):30-32.

    [7] [美]卡斯腾·哈瑞斯.艺术终结了吗[J].曾誉铭,译.江海学刊,2007(4):12.

    作者简介:姚开心(1994—),女,江苏常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7:4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