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画为心声”
范文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乡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基层流动儿童数量呈递增发展趋势,随之出现的流动儿童社区融入问题成为目前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在进行多种解决流动儿童社区融入问题的方法试验下,本文着重分析绘画课堂在流动儿童社区融入过程中的情绪表达、心理健康、社会适应问题等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绘画课堂;流动儿童;社区融入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3-0-02

    1 绘画课堂的功能

    1.1 改善儿童的情绪表达方式

    流动儿童是城市的新一代移民,作为劳动力的后代,他们跟随父母进城生活学习。流动儿童最大的特点就是生活的流动性,他们没有固定的长期生活场所,短暂的生活场所往往也因为经济拮据十分简陋,而且流动性加剧了不稳定性,如果一个人长期生活在狭小和不稳定的生活环境里,他的性格也会变得沉闷和压抑。流动儿童常常表现出内向、沉默寡言、焦躁不安、没有安全感等负面情绪,课堂上好动且难以集中注意力。绘画治疗是表达性艺术治疗的方法之一,它的特点在于能够直观形象和放松地展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能让流动儿童以一种非语言的方式将内心的混乱、不解通过绘画表达出来,并且在绘画的过程中激发流动儿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抒发内心的不满,从而起到调整负面情绪的作用[1]。

    1.2 调节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流动儿童大多来自农村,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差异,城市人大多存在一种城市居民的优越感,本能地给流动儿童贴上“外来人”“农村人”的标签,甚至集体排斥、孤立流动儿童,使流动儿童产生一种自卑心理。流動儿童的家庭经济条件一般比较差,父母只关心孩子衣食住行的需求,较少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此外,父母文化教育水平有限,导致孩子难以获得良好的家庭教育,甚至因为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打骂孩子,这样一来,孩子容易畏缩、恐惧、焦虑,一方面不利于亲子关系的维持,另一方面还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儿童心理发展水平低,较难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就会用异常的情绪和行为来表现自己,而绘画是最适合儿童的心灵表达方式。他们可以在整个绘画过程中自由地挥洒,宣泄自己内心的情绪,将自己的经验与感受具体地表现在图画中。绘画作为一种符号表达方式,能让人卸下自身的心理防御机制,因此流动儿童更愿意借助绘画作品容易地、安全地把语言无法表达的情感和内心潜藏的忧郁表达出来。此外,绘画治疗是利用色彩、线条、层次结构等艺术形式,反映儿童的潜意识、关注点、人格发展等信息。通过这种方式发现儿童内心世界及潜意识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帮助儿童强化自我意识、解决问题、减轻焦虑,最后实现心理上的健康发展,因此绘画治疗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2]。

    1.3 提高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流动人口要实现自身的城市融入,其随迁子女也要积极地融入城市之中。流动儿童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但是城市中的流动儿童却遭受着严重的社会排斥问题,这与社会环境、儿童心理、家庭环境、教育制度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流动儿童若能顺利地融入城市生活,则会树立正向的道德人格,反之,若没有较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则极有可能导致流动儿童性格出现缺陷,不利于流动儿童的社会化,甚至可能危害社会。通过绘画的方式,流动儿童可以不囿于现实生活,以自我的色彩主张和绘画主题来表达情感和思想,从而提高自尊感和自我认同感,更加积极地参与社会互动。另外,国内外有不少研究表明,绘画对儿童的感知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对流动儿童进行个人或团体的绘画治疗,促使其参与团体活动、社会生活,丰富日常生活和感性认知,增强流动儿童的审美感受能力,能够促进流动儿童自我完善,掌握社交技能,学会情绪管理,并进一步帮助流动儿童获得持久的友谊和正向的社会支持,有助于提高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2 流动儿童的社区融入现状

    2.1 生活环境的巨变

    大部分流动儿童都有一段在农村留守生活的经历,且从小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作为进城务工劳动力的后代,进城读书面临着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一部分流动儿童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学习和生活都表现出明显的适应不良。一方面,流动儿童因为进入繁华的城市生活而感到骄傲;另一方面,又因为生活场所的巨变而感到焦虑和融入困难。由于流动儿童的父母一般忙于工作,孩子放学后只能在社区和家庭之间游转。流动儿童进入一个新的社区生活,家庭之外的社区环境对他们的诱惑力非常大,社区的游乐区、器材区、娱乐场所、网吧等地都成为流动儿童放学后集中活动的区域,这些场所一方面为流动儿童进行娱乐活动和社会交往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也刺激流动儿童快速进入一个新的城市生活环境。但是部分社区生活条件简陋,健身器材常年失修,流动儿童放学后多在街道旁玩耍,不时车辆经过,会威胁到儿童的人身安全,社区附近的黑网吧也经常看到小学生的身影出没,社区的治安管理差,并不能为流动儿童提供一个安全友好的社区环境。此外,大部分流动儿童生活的社区,周围都是同质性较高的流动人群,周围人群的身份、地位、职业、生活习惯等,都会对流动儿童的社区融入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2.2 缺少朋辈的支持

    朋辈群体是流动儿童社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良好的朋辈关系会使流动儿童快速融入校园和社区生活,在学校和社区中找到归属感,反之,若没有建立起良好的朋辈关系,则有可能导致流动儿童行为越轨和认知偏差。流动儿童跟随进城务工的父母来到城市生活,由于父母工作具有不稳定、流动性强的特点,流动儿童可能会多次随着父母一起迁移转学,高频率的转学使原先建立起的朋辈关系逐渐分裂。流动儿童需要进入城市学校学习,而城市学校有着不同于农村学校的文化特质、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流动儿童需要重新融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和班级,离开了以往生活的朋友圈后,需要建立起新的人际关系,但是城市学校的生活文化未必都能被流动儿童接受和理解,而流动儿童带有的乡土气息又未必能被城市社区和学校包容和接纳。与城市学生的差距和隔阂,一方面无法满足流动儿童与同辈群体一起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会造成流动儿童对城市和朋辈群体归属感的缺失[3]。

    2.3 社区居民的偏见

    近几年,中国的城镇化速度加快,精准脱贫迈入收官之年,取得了许多傲人的成果。城市与农村之间社会流动的增强,使越来越多的流动儿童进入城市社区,与城市社区的居民一起生活,但是经济条件优越的城市居民还是会给流动人口贴上“农村人”“外来人”的标签,本能地歧视流动人口,城市居民的这种偏见十分不利于流动儿童的社区融入。另一方面,流动儿童大多习惯了乡下无拘无束玩闹的感觉和自由放松的环境,到了城市以后會受许多外界环境的约束和限制。大部分流动儿童由于年龄较小自制力差,并且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无法得到父母的管教和陪伴,许多生活习惯难以改变。不少流动儿童的父母文化水平有限,他们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和处事方式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社区居民对流动儿童的看法,加上流动儿童从小缺乏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和教育氛围,在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讲卫生、不懂礼貌、不文明用语,甚至学会了抽烟喝酒,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都会影响周围人群对他们的看法[4]。

    3 绘画课堂助力流动儿童社区融入

    3.1 培养兴趣爱好

    绘画有其独特的非语言和创造性自由的优势,将流动儿童的潜意识和压抑的情感表达出来,并在绘画的过程中培养流动儿童的专注力和审美能力,有助于流动儿童更好地融入周围的社区和群体。社会工作者以绘画课堂的形式在社区内为流动儿童提供一片学习园地,帮助流动儿童培养兴趣爱好,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激发流动儿童的想象力、思维能力以及动手热情,为流动儿童们传递绘画经验,讲述绘画的色彩、明暗、线条的构造等十分重要的美术创作技巧,告诉流动儿童中国画的特点及其体现的情感,通过绘画创作的形式充分调动流动儿童参与的积极性,积极踊跃地展现自身的个性,用颜色和线条有效地帮助流动儿童反映个人的心情和性格特征,挖掘流动儿童自身的潜能和优势,有助于流动儿童更好地融入社区。

    3.2 建立朋辈关系

    朋辈群体是流动儿童融入社区生活最重要的力量之一,要建立良好且持久的友谊,首先要有良好的语言沟通和行动能力。而绘画是潜意识的艺术性表达,语言丰富、内涵清晰的绘画艺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更真实、更形象的语言,对培养流动儿童的语言功能有很大的作用。社会工作者以绘画课堂的方式培养流动儿童的感知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绘画的过程和主题不受任何约束和限制,孩子们可以画任何他想画的东西,这样可以抒发其被压抑的情感,寻找到欣赏自己作品的、给予支持力量的伙伴,同时更了解自己。社会工作者以社区内的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为对象创立绘画课堂,在绘画课堂上增强儿童们的想象力、团结协作能力以及交流沟通能力,一方面能使儿童们在课堂活动中学会分享、学会尊重、学会感恩,另一方面有利于流动儿童建立朋辈关系网络,促进儿童友谊发展,使其成为绘画课堂上团结协作的玩伴,还增强了流动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信心,更有助于流动儿童的社区融入。

    3.3 提升儿童自信心

    流动儿童的自信心对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社区相当重要,社会工作者可以在绘画课堂上开展以提升儿童参与感、自我认同感为中心的小组绘画活动,利用绘画课堂这一平台,将课堂中所有的流动儿童分为不同的小组,设计一次完整的小组活动。例如,举办以“我的自画像”“我是最棒的”“拥抱自信”等为主题的绘画活动,通过这些小组活动,增强流动儿童小组的凝聚力,增强组员的自信心,使儿童们更加快乐自信地面对生活,这对流动儿童融入社区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 结语

    流动儿童作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群体之一,他们的健康成长和社区融入关系到无数个家庭的幸福,他们具有独特的心理特质和感情需要。在缺乏朋辈群体、遭受社区居民偏见、缺乏家庭照顾和良好教育资源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下,社会工作者以绘画课堂的形式帮助流动儿童宣泄消极情绪,充分发挥绘画在培养流动儿童兴趣爱好、建立朋辈关系、提升自信心方面的独特作用,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品格,建立正向的人生价值观,更好地融入城市社区。

    参考文献:

    [1] 熊昳晨.绘画治疗提升智障青少年表达能力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20.

    [2] 王立花.儿童绘画心理治疗综述[J].英才高职论坛,2009,5(03):39-43.

    [3] 石夏莉.流动儿童城市学校学习适应影响因素与心理干预[J].赤子(中),2013(09):49-50.

    [4] 蔡雅芸.社区融入视阈下农村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入问题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9(04):91-95.

    作者简介:易姬伍(1997—),女,贵州黔东南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儿童社会工作。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1: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