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及相关问题探讨 |
范文 | 【摘要】博物院作为公共文化机构,是社会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社会教育功能是其核心职能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博物馆数量、种类不断增多,规模不断增大,在国民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近年来,随着各大博物馆的免费开放,使得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发挥,但与此同时也凸显出了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博物馆的发展。本文简要阐述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特点以及社会教育的基本形式,分析现阶段博物馆在社会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社会教育;博物馆;特点;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3-211-03 【本文著录格式】曾春凤.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及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民族博览,2021,02(03):211-213. 在《博物馆条例》中明确规定,博物馆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自身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教育以及文化服务活动,并积极参与社会文化建设以及对外交流。相较于学校教育,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涵盖范围更广,受众群体更多,教育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其主要是通过对馆藏资源的研究以及展示的方式向受众群体传递知识与信息,以此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当前,随着博物馆的种类越来越丰富,综合类、纪念类、艺术类、遗址类以及科技类各种博物馆不断增多,进一步充实了我国的社会教育体系,在此基础上,现阶段应当将研究重点放在如何充分有效地发挥博物社会教育功能上,充分挖掘博物馆的价值,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 一、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特点 (一)公共性 博物馆作为公益性的公共文化机构,其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开放性,这就决定了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具有公共性的特征[1]。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受众群体是全体国民,涵盖范围极为广泛,其所提供的教育并非针对少数人,而是向全体公众提供文化服务,公众也拥有平等享受精神文化服务的权利,这是博物馆与其他类型教育机构最为本质的区别,尤其是近年来,一大批博物馆免费开放,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公共性特征进一步被强化。 (二)直接性 博物馆履行社会教育职能的基本载体是馆藏资源,包括文物、标本以及遗址等,都是实物,具有真实性、形象性的特点,对于受众而言更为直观,在视觉上更具冲击力,感染力和吸引力也更强。博物馆这种独有的社会教育模式相较于说教式的教育模式更加丰富多样,同时也更容易引发受众的思考,具有明显的优势以及特色,而这也是我国高度重视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多样性 博物馆类型的多样性决定了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目前,我国的博物馆包括综合类、纪念类、艺术类、遗址类、民俗类、军事类、地质类以及科技类等多种类型,涵盖了各个方面,数量也越来越多,此外,不同地区的博物馆还呈现出本地域的特征与特色,可以为不同文化水平、不同需求、不同年龄阶段以及不同宗教信仰的人提供相应的文化服务,公众拥有更广阔的选择空间。 二、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基本形式 (一)公益性展覽 公益性展览是博物馆履行社会教育功能最为常见的形式,也是传递博物馆文化最为直观的形式之一。博物馆作为保存、研究以及展示藏品的机构,集中了大量的历史文物、自然标本以及先贤遗物等,涵盖了各个方面,公益性展览通过展示馆藏资源,实现了现实与历史的连接,而藏品就是其中的连接纽带。 (二)馆校合作 馆校合作是目前博物馆履行社会教育职能的重要形式之一,馆校合作的受众群体范围相对较小,主要是针对学生群体[2]。馆校合作是以博物馆的馆藏资源为基础,将博物馆发展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实际参观过程中了解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以及自然风貌等等。通过馆校合作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博物馆的价值,履行社会教育的功能,同时也能丰富学校教育的形式,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优势互补。 (三)公益性教育活动 博物馆经常会举办一些公益性的教育活动,比如学术讲座、学术交流会、特色藏品巡展活动、文化体验活动以及网络互动活动等等,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本质上都是博物馆在履行社会教育职能。目前,随着人们对教育和文化的高度重视,参观博物馆的人越来越多,通过形式多样的公益性教育活动可以充分满足广大受众的需求,通过巡展、网络互动等活动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博物馆的藏品和文化,而不仅仅局限于一时一地。 三、博物馆在社会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缺乏互动性 从目前博物馆开展的社会教育活动来看,主要是以博物馆讲解员负责讲解,受众负责听这种形式为主,或者是由博物馆工作人员引导受众参观,其中穿插一些讲解,在形式上类似于课堂教学,互动性不强,受众缺乏参与感,难以融入到博物馆的活动当中[3]。当前,随着博物馆受众群体的多元化,受众的需求也发生明显变化,不再以单纯的游览参观为主,而是希望参与到博物馆的活动当中,从而产生更好的参观体验。但是大部分博物馆一方面缺乏互动环节的设计,一方面在活动内容中缺乏渐进式的设计,受众难以获得沉浸式地体验。此外,部分教育活动与博物馆的实际情况不符,未能充分突出博物馆馆藏资源的优势,导致受众对于博物馆产生片面的印象。 (二)教育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博物馆最突出的优势就在于集中了大量的实物藏品,资源优势明显,受众可以通过实物直观地感受藏品背后的历史文化,可以真实地感受到文化的厚重。然而从当下博物馆开展的各项教育活动来看,博物馆推出的展览将社会教育职能作为首要目标,对于受众的需求缺乏了解,展览的形式以及内容缺乏吸引力,难以引起受众参观的兴趣。博物馆开展的教育活动不能是简单的藏品的陈列或者堆砌组合,这种活动形式过于单一,即便搭配讲解员的讲解依然枯燥乏味,受众难以从展览活动中获得教育。博物馆丰富的教育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博物馆的文化输出,削弱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三)缺乏对外合作 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其拥有的教育资源极为丰富,但是仅通过博物馆自身的渠道难以充分发挥博物馆的资源优势,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基于此,博物馆最佳的选择是与其他机构进行合作,联合开展社会教育活动,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资源优势。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最为普遍的形式就是馆校合作,通过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将博物馆开辟为学生的第二课堂,使学生的学习空间得到了极大的延伸,但是这种合作形式并未形成长效机制,并且未形成比较成熟的合作机制[4],导致活动效果极为有限,难以真正起到教育作用。此外,博物馆与其他机构间的合作也比较缺乏,不同类型博物馆之间缺乏有效地交流与合作,导致博物馆的教育活动相对比较单一,难以充分满足受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关于充分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博物馆活动的互动性 博物馆履行社会教育职能的主要方式是陈列展览馆藏资源,长期以来博物馆主要以这种形式为受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受众的需求在不断变化,这种单一的活动形式已经难以充分吸引到受众,因此,博物馆必须要尝试转型发展,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创新活动形式以及活动内容,将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作为首要目标,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5]。鉴于博物馆活动缺乏互动性的问题,博物馆应创新活动形式,注重受众的活动体验,提升受众的参与度,比如博物馆可以以馆藏文物为核心,开发文化线路,组织举办主题文化学习旅行,通过这种参与式的活动,让受众在实践活动体悟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或者博物馆也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采用声、光、电等技术手段还原文物在古代使用或者制造的场景,给受众营造身临其境之感。此外,博物馆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在网络上与受众积极互动,以纪录片的形式向受众展示馆藏文物以及文物背后的故事,这样受众不仅可以跨区域欣赏到馆藏文化,还能增长受众的知识,并且受众可以通过网络与博物馆进行友好互动。 (二)合理利用博物馆教育资源 要合理利用博物馆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博物馆馆藏资源的价值,博物馆需要从两方面着手,首先是要提升文物展览陈列的水平,文物展览陈列是博物馆履行社会教育职能的基本形式,因此,提升文物展览陈列的水平应当是博物馆重点研究的课题。在文物陈列内容方面,要出精品、突出特色,让最能代表本地或者本区域历史文化特色和价值的文物,成为陈列展览的重要内容,为传承本地历史文化服务,为增强群众精神文化共识服务[6]。在文物陈列模式方面,要在有效保护文物的基础上,创新展览陈列的方式,便于受众进行参观。博物馆要摒弃陈旧思想,积极学习新理念、新模式,不断优化文物陈列模式,为受众提供更好的参观服务。其次博物馆要掐你规划讲解水平以及讲解质量,在博物馆工作中,讲解是一项极为关键的工作,高水平的文物讲解,可以赋予文物灵魂,让文物“活过来”,可以让受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7]。受众本身对于文物以及相关文化知识缺乏了解,必须依靠讲解服务才能了解展览的基本内容,感悟其中的文化意蕴,因此,讲解员必须要通过自身生动、形象的讲解让受众获得直观的认知,加深受众对于文物的了解。此外,讲解员在提供讲解服务时,要注意根据受众群体的变化适时调整讲解风格,或浅显易懂、或幽默风趣、或深入浅出,为受众提供全方位、人性化的优质讲解服务。 (三)加强博物馆的对外合作 从理论层面而言,博物馆面向的是全体国民,受众群体极为广泛,但是在实际当中,受各种因素的限制,并非所有受众都可以在博物馆实地参观,这在很大程度限制了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辐射范围[8]。基于此,加强博物馆对外合作是延伸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通过馆校合作、馆馆合作等形式可以有效扩大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地影响范围。 首先,关于馆校合作,最为关键的是要形成长效机制,博物馆要积极与学校合作,将参观博物馆作为课外实践活动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当中。以北京地区为例,根据《北京市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的要求,中小学生在学习期间必须至少参观一次首都博物馆、至少参观一次抗日战争纪念馆、至少参观一次国家博物馆、至少参加一次天安门升旗仪式。通过这种方式将参观博物馆纳入到学校课程体系当中,引导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去博物馆参观学习,这种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其次,关于馆馆合作主要指的是博物馆与博物馆、博物馆与纪念馆等机构之间的合作,我国各个地区的博物馆都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比如陕西历史博物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馆、景德镇瓷器博物馆等等,这些博物馆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在其他地区难以感受到这种文化。鉴于此,各地博物馆之间可以开展交流合作,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相互之间进行资源置换,开展文物交换展览的活动,从而满足更多受众的需求[9]。作为博物馆来说,其本身在保存、运输文物、举办展览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通过开展这种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各地博物馆之间的联系,构建完善的社会教育体系,同时也能充分发挥出博物馆的资源优势。 最后,博物馆要加强与文创企业的合作。近年来,文化创意产品获得了消费者的青睐,究其根本原因,主要因为这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受众想要将喜欢的文物带回家的需求[10],因此,受众的认可度较高。开发文化创意产品不仅可以为博物馆拓展营收渠道,增加收入,同时也能拓宽文化传播的渠道,增强博物馆在公众中地影响力。以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例,其开发的故宫口红、“朕知道了”胶带纸、“奉旨旅行”行李牌等各种文化创意产品无不风靡,在市场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是一种强有力的文化输出。故宫博物院的这种模式为我国博物馆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对于各地区的博物馆发展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博物馆蓬勃发展的今天,博物馆的社会功能虽然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活动缺乏互动性、教育资源未充分利用等。博物馆要充分履行社会教育职能就必须要在合理利用博物馆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增强教育活动的互动性,同时加强对外合作,強化博物馆地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王旭艳.区县级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发挥实践与探索——以上海市闵行区博物馆为例[J].文史博览(理论),2016(1):55-56. [2]杨童舒.论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与提升——以甘肃省博物馆为例[J].学理论,2015(1):230-232. [3]谢云虎,鄢志武,尼玛,等.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探讨——以西藏博物馆为例[J].西藏科技,2018(11):13-17. [4]封姗姗.浅析制约地方性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及对策——以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为例[J].黑龙江史志,2014(19):275-275. [5]洪景淑,陈若君.关于如何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研究——以厦门地区为例[J].南方论刊,2017(2):58-59. [6]刘钰婷.浅谈如何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J].北方文学,2017(5):246. [7]杨国梅.如何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和服务功能的探索与实践[J].杭州文博,2013(1):95-98. [8]张一知.博物馆发挥社会职能的相关思考——从提高博物馆讲解服务质量做起[J].才智,2015(20):318-319. [9]侯宁彬.新形势下博物馆社会功能研究——以陕西历史博物馆为例[J].博物院,2020(2):45-49. [10]程元元.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新探——以中山市博物馆为例[J].文史博览(理论),2012(11):50-51. 作者简介:曾春凤(1987-),女,汉族,泉州德化,本科,文博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为博物馆社会教育、博物馆志愿者。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