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谈布努瑶花棍舞的艺术形态 |
范文 | 韦金玲 李虹 [摘 要]瑶族是我国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一个少数民族,布努瑶是瑶族的一个组成分支。布努瑶传统节日“祝著节”是为祭祀先祖密洛陀而举行的祭祀活动,在今广西东兰县三弄乡一带仍留存丰富的仪式活动。“花棍舞”则是仪式中的舞蹈表演内容,舞蹈通过用花棍击打身体各部位进行表演,有传统固定的套路打法,传统花棍舞的艺术形态独具特色。 [关键词]布努瑶;花棍舞;击打;艺术形态 瑶族是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也是我国人口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五岭南北地区广西、广东、湖南、云南等地,其中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瑶族人口最多。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每个地区的瑶族随着地理环境和时间的推移,衍生出了各种各样不同的瑶族分支系,布努瑶便是瑶族支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东兰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地处桂西北,云贵高原南缘,红水河中游。在东兰有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世居,东兰境内的布努瑶族主要居住在东兰三弄瑶族乡境内。 一、布努瑶花棍舞的起源 相传农历五月二十九是瑶族先祖密洛陀的生日,这天人们为了祭祀先祖会举行一年中最隆重的祭祀活动。节日当天人们通过杀猪宰羊、宴请宾客、打铜鼓、跳猴鼓舞等丰富的文娱活动来祭祀布洛陀的庇佑,而后人们将这天称为“祝著节”。文娱表演内容丰富多样,其中最为丰富的是猴鼓舞的表演,参演人数众多,表演内容包含有:打铜鼓、打皮鼓、跳舞等,属于综合性表演。表演的舞蹈种类有:竹筒舞、簸箕舞、筛子舞、花棍舞。 瑶话“侬阿喆”,翻译成汉语的意思为:花棍舞。在东兰布努瑶花棍舞均由女性进行舞蹈表演,有传统固定的四种套路打法。表演时人们通过手持花棍作为舞具,用花棍击打地面及身体各部位进行表演。初始的表演通过击打身体达到消灭害虫的目的,从而保护庄稼,预祝丰收之愿。现东兰布努瑶地区花棍舞的表演已逐渐演变为欢庆或丰收时所表演的舞蹈。 二、布努瑶花棍舞音乐形态 (一)音乐特点 花棍舞的表演涵盖在猴鼓舞的表演中,打法丰富,节奏变化多样。舞蹈配乐通常由一个皮鼓和数面铜鼓进行音乐伴奏,属打击乐类伴奏。随着表演人数的增多,伴奏的乐器也会随之增多,其中皮鼓为主要演奏乐器,在表演中指挥整个仪式流程,铜鼓则为辅助演奏乐器。 皮鼓由年长的瑶寨男性击打,由他来启动和指挥猴鼓舞的表演程序。表演者以模仿猴子的造型特征保持身体体态,在通过敲击鼓面、鼓棒、地面三个地方进行表演。击打的速度由慢到快至极快,动作包含跳跃击打、反手击打、胯下击打等多种多样的击打形式。 铜鼓在猴鼓舞的表演中作为主要的辅助乐器,鼓点节奏跟随皮鼓的变化而变化。铜鼓伴奏者多由中青年男女进行表演,敲击时一手敲打铜鼓腰身上端,另一手则敲击铜鼓中心,两手同时进行敲击,敲击腰身的节奏速度快,敲击鼓心的节奏速度慢,一个乐器上敲击出两种不同的节奏,使音乐听起来更有层次感。 在花棍舞的表演中伴奏乐器主要以皮鼓和铜鼓为主,鼓声跟随着动作变化而变化,节奏主要分为4拍子、6拍子、10拍子。音乐上选用现场击鼓配乐,运用鼓点的变化控制进行表演,整体表演风貌上彰显出原始古朴的艺术特点。 (二)动作节奏特点 花棍舞动作的主要特点是用花棍击打身体的各部位。在传统舞蹈中共有四种固定套路打法,分别击打四处不同的身体部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套路动作为击打肩,动作有正击和反击,节奏分为6拍子和10拍子。6拍子的套路动作基本以击打肩部上端为主,身体保持在一个方向内完成动作;10拍子的则以击打肩部正面和腋下两边为主,通过流动转圈变化身体方向的方式击打肩部及腋下两处不同的部位。同样是击打肩部的套路动作,运用不同的节奏进行多方位的击打,击打方式灵巧多变形成了花棍舞动作节奏上的主要特点。 三、布努瑶花棍舞舞蹈形态 (一)击打身体 花棍舞表演中击打方式分为正、反两面击打。传统舞蹈表演中击打身体的四处部位分别是:肩部、手部、腰部、脚部。击打同一部位时也有不同的打法和节奏,击打方式丰富多彩。传统的四种打法中每处击打都有不同的表达意义。 1. 击打肩部:右手持棍,左手将花棍的末端从下往上翻至右边肩膀击打肩部上端,后将花棍原路翻落,再用花棍的中端击打肩部正前的左右两边。击打肩部上端时脚下配合蹲起动律,击打左右两边时配合跑跳步。从动作的运动路线观察分析,将花棍翻起和拍落形成大幅度的动作变化,浅析动作意表运用花棍赶跑地里祸害庄稼的虫子。 2. 击打手部:右手持棍,左手手掌击打花棍中间部位,花棍两端的铃铛发出清脆的铃声,其目的是运用铃铛声响吓跑地里祸害庄稼的虫子,脚下步子扎实有力,手脚并用发出噔噔的响声,体现出人们迫切希望能将地里的害虫赶跑。 3. 击打腰部:右手持棍,用花棍的两头击打腰部的左右两侧,击打时胯部要随花棍击打的方向快速摆动。动作模态像是虫子被人们打中了腰部,前后左右在逃脱反抗的模样。 4. 击打脚部:右手持棍,用花棍的两端击打脚部。击打分为前击打、后击打、踢抛接棍三种方式。前击打时击打右脚的脚弓部位,后击打则击右脚的脚心窝。踢抛接棍是用右脚将花棍的一端踢至空中,花棍在空中进行90度的旋转,后用手接住继续进行脚部击打。击打脚部的传统套路动作,相比其它三处部位的击打,打法更丰富多变,从动作的形成尝析,动作意图表现人们想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击打到虫子的脚消灭它。 布努瑶人经过长时间观察害虫的身体构造及生活习性,试图寻找消灭它的方法,从而将自身比拟成虫子模态,用花棍来击打身体的肩、手、腰、脚四处部位意指消灭虫子的办法,这是传统舞蹈花棍舞最初的发展来源。在四套动作中发现起始动作均为击打地面和肩部为动作伊始,给笔者留有深刻的印象,地面及肩部的击打属于传统花棍舞里的高频典型性动作。通过对舞蹈形态上的观察,分析得出固定的套路动作都有其象征性的表意。 (二)身体动律 勤劳勇敢的布努瑶人民喜欢居住在山顶,将庄稼种在山腰和山脚底,便形成了长年累月的爬山生活习惯。因为地貌的原因山路十分的陡峭,人们无法在山上保持直立行走,多半靠弓腰屈膝前行,在身体重心略微往前的体态上来保持身体平衡。人们爬山时需要借助膝盖微颤蓄力的方法进行攀爬,日积月累的弓腰行走方式,导致了布努瑶人的下肢比较靈活,其主要表现部位为双膝,通过膝盖的蓄力控制攀爬的力度。故在传统舞蹈花棍舞的表演中,笔者发现膝盖微颤的动律贯穿整个表演,颤动律和我们常见的藏族地区的颤膝动律有较大的不同之处,其表现在膝盖的颤动中带有略微向上的弹性在其中连绵不断,该动律不像是特殊设计的舞蹈动律,看上去像是与生自带的一种内在韵律,常人难以模仿,笔者由此观察分析得出,形成这样的动律特征和布努瑶人长期居住的环境及生活习性息息相关。 四、结语 布努瑶花棍舞主要播布在广西河池东兰县三弄乡一带。每逢祝著节时,人们都会跳花棍舞,保佑她们种植的庄稼有好的收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演变,花棍舞深受人们的喜爱,现逢喜庆或丰收的日子人们都会跳花棍舞庆祝,跳花棍舞已然成为布努瑶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花棍舞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存在三弄瑶乡,经过世世代代的言传身教流传至今,才使我们看到现今保留得较为完整和丰富的传统舞蹈花棍舞。从舞蹈外部观察发现传统花棍舞有着极具特点的动作语汇和符号特征,再从文化上分析它是经过历史和时间沉淀下来的珍贵精神产物,也是布努瑶人们智慧的一个象征,它的存在影响着布努瑶人的精神和生活,侧面体现出布努瑶人勤劳、善良的民族精神风貌。传统花棍舞既是布努瑶智慧成果,又是环境的产物,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沉淀,形成的一种舞蹈文化,背后存在深远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值得我们去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 韦标亮.布努瑶社会历史[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0. [2] 黄文华.赣南瑶族花棍舞的形态特征与审美意蕴[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4). [3] 资华筠.舞蹈生态学导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4] 谢明学,玉时阶.瑶族传统文化[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