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传统文化传承与开发的天琴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
范文 | 何杏莎 [摘? ? 要]天琴是龙州县传统民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当地少数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长期以来,其艺术形式广泛的影响着当地人的生活。近十几年来,天琴文化产业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开发和发展,天琴文化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天琴文化产业还存在人才资源短缺、天琴制作专业化不足、天琴文化产业市场化不足等问题,建议在今后的发展中政府要做好引导者、支持者、服务者的角色,通过整合产业资源、创新天琴文化产品、加强人才培养、借助多方力量与智慧、促进天琴产业繁荣等途径来突破发展瓶颈,促进天琴产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龙州县;天琴文化;产业;发展 一、天琴艺术的人文诠释 天琴是一种古老的民间弹拨乐器,产生于秦汉时期,主要流行于广西西南部与越南交界的龙州、宁明和防城港一带的壮族地区,并且在龙州县流行最广,因此,龙州县又被称为“中国天琴艺术之乡”。天琴外形独特,由琴头、琴轴、琴杆、琴筒、琴码、琴弦等6个部分组成,全长1.1米左右。其音色美妙,广西壮族方言也称之为“鼎”或“叮”,该名是源于天琴发声的谐音。天琴历史悠久,是当地少数民族原始文化信仰的产物,广泛用于宗教活动,是民间法事活动操持者的法器,普遍使用于当地的祭祀、降福、消灾、解难、求子、做寿等活动中,被当地人视为圣物。 天琴在很长的时期之内不为外界所知,只在广西西南边境地区流传。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民族音乐学家、作曲家范西姆教授在广西龙州县采风期间发现当地民间法事活动操持者使用着一种叫做“鼎叮”的法器,这种法器造型独特,音色清亮圆润。后来,经过音乐专家与当地制作工匠联合多次改造,“鼎叮”发展逐渐成为可以供表演者登台演奏的乐器,即天琴。范西姆教授在1989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天琴,拨奏弦鸣乐器。流行于中国广西十万大山南麓壮族地区的民间拨弦乐器,亦称‘叮叮……”① 为了让世人更好的了解天琴,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这一民间艺术珍品,发掘其产业价值,2003年,在龙州县政府的邀请下,范西姆教授联合梁绍武、韩醒、农锋等几位广西著名音乐人,共同打造了首支天琴演唱组合——龙州天琴女子弹唱组合。在当年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龙州天琴女子弹唱组合以一首《唱天谣》折服了中外观众,引起轰动,由此,天琴艺术走入大众视野,由龙州开始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之后该组合参加各类全国性重大演出、比赛上百次,十几次参加中央电视台节目录制,多次到国外进行演出交流,广获赞誉。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浪网、腾讯网、搜狐网等全国各类媒体有关天琴的新闻报道600多篇。多部以天琴为题材的电影拍摄公映,例如《花山情》《天琴》《天琴美人》等。泰国国家电视台甚至专门派团队赴龙州拍摄了天琴专题片,将天琴带到了东南亚地区。天琴还作为礼物赠送给前来参加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各国政要贵宾,天琴由广西民间法器变成高雅乐器,再变成艺术珍品,由乡野走进殿堂。如今,天琴艺术已经被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龙州县“中国天琴艺术之乡”称号,借助天琴艺术的发展,中国民间文化遗产评审委员会授予龙州县“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称号,天琴已经成为龙州县乃至广西的文化品牌与民族标识①。 二、天琴艺术的传承与文化产业开发现状 天琴积淀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瑰宝。以科学合理的方式开发天琴文化产业,为天琴文化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是保护、传承天琴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是促进当地文化产业、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天琴文化的声名鹊起,在各方的努力之下,天琴文化逐渐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带动了当地旅游、教育、文化、手工艺等产业的发展。 (一)政府的引导与扶持 龙州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是国家级贫困县,但是多年来政府仍十分重视天琴文化的发展,坚持投入大量资源,从政策、经费、组织、人员等各方面扶持天琴相关产业发展,为天琴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在组织上,成立了旅游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各方力量和资料,全力打造天琴文化品牌,改变以往天琴文化民间、业余、盲目、无序、散乱、薄弱的发展状态,转由政府科学规划、统筹管理、专业指导,致力于将天琴文化产业建设成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文化产业模式,由此带动相关旅游、文化产业以及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龙州县十分重视天琴文化的抢救保护,积极对天琴艺术进行挖掘、整理、打造,使得天琴这一古老民族艺术文化得到社会的保护和关注。为了做好天琴艺术的保护,政府还组织了天琴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帮助天琴艺术成功获得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②。 政府加大经费投入,积极吸收新理念,将天琴文化的保护与产业开发相结合,主动开发、推介天琴艺术产品,提高天琴的知名度,助推天琴产业快速发展,并带动旅游、文化、教育、手工艺等产业发展。2003年以来,龙州县政府先后拨款一千多万元支持天琴产业发展,包括支持人员培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场馆(博物馆、表演活动场所、文化园区等)、举办天琴文化艺术节等;邀请音乐家、艺术家、作家等专业人士到当地采风,邀请电影拍摄团队到当地拍摄天琴主题电影,开发天琴表演艺术,组建专业表演团队赴各地演出,举办天琴艺术节,极大的扩大了天琴国内外知名度;支持天琴后备人才的培养,将天琴引入中小学课堂,在县民族中学、新华小学等中小学举办天琴兴趣班,免费提供乐器和师资,支持中小学生学习天琴,为天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当地民众自身努力 天琴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除了依靠政府之外,其更大的力量源于民间、当地民众自身。随着天琴文化的崛起,天琴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品牌效应日俱明显,并助推相关产业的興盛,天琴文化的经济、社会效益越来越明显。天琴文化也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极大地带动了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当地的餐饮、住宿、商业、特色农业等行业,当地民众依托天琴产业获得的经济效益远胜于他们终日在田间地里艰辛劳作带来的收益,当地民众的天琴文化自豪感也不断提升,人们学习天琴弹唱的热情不断提升,学习天琴弹唱和天琴制作的人员不断增加,人们的思想也获得解放。在以前,天琴技艺传授的途径少,更多是通过亲缘、业缘等渠道传承天琴艺术,传承仪式复杂,并且天琴技艺自古就有“传男不传女”,“有缘”人才能学习的禁忌,培养的继承者十分有限。而现在,天琴有了专门的培训班、培训机构,不论男女,无论是否有缘,普通群众只要感兴趣就可以学习天琴。随着天琴人才培养规模快速扩大,天琴也从神坛走进了普通百姓人家,推进了天琴文化向大众化发展,助推了天琴文化的兴盛。 (三)专家学者的支持 天琴文化取得今天的成就、拥有现在的影响力离不开专家学者们的支持和帮助,他们为天琴艺术从古老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走向流行、从乡野走进殿堂的转型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多年来,天琴获得了国内外大量学者的关注,从事天琴研究的人员和机构很多,涉及的学科很广,研究层次也很高,学术界将之称为“天琴现象”。包括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香港科技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艺术学院、云南农业大学等研究机构的教授、专家等研究人员,从音乐、戏曲、戏剧、人类、社会、经济、历史、民族、文化等不同学科、不同的视角对天琴开展了大量研究。 范西姆教授是其中最具代表的学者之一,20世纪80年代,他首先将天琴带入人们的视野,常年醉心于天琴艺术的保护与开发研究工作,之后在2003年,他又联合多方力量,利用他深厚的艺术造诣打造了龙州天琴女子弹唱组合,将天琴带出国门走向世界。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教授对天琴的保护工作提出大量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①。此外,还有大量的本土专家学者对天琴文化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保护和研究,挖掘其文化价值,发表论著,在报刊媒体上宣传介绍,使得天琴得到世人的认可和关注,例如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的何明智副教授、龙州县至善小学教师农瑞群等②。2014年,研究天琴历史文化的论文集《古壮天琴文化考》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了全国各地专家学者撰写的30多篇论文,共50多万字。 专家学者们的多年努力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社会和经济价值,对天琴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支撑着天琴产业的兴起兴旺,使其跨越地域、文化与信仰而立足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三、天琴艺术的传承与文化产业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天琴文化人才资源短缺 天琴文化源于民间,自古以来天琴是依靠口传身教的方式传承,代代相传是包括天琴文化在内的民族文化传承最为重要的渠道。传承人是天琴文化的承载者,是天琴文化代代薪火相传最为核心的要素,是天琴文化发展最为基础的资源。但目前天琴文化面临着传承人紧缺、人才断层的局面,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天琴文化传承人缺乏。目前,天琴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大多数年龄较大,当地的青年人极少愿意待在家乡学习和继承天琴艺术,虽然近年来在中小学校培养了不少天琴艺术爱好者,但当他们毕业离开学校,从少年成长为青年后,他们还是更为倾向于离开宁静的乡村进入繁华都市闯荡谋生,这就引发了天琴艺术后续人才缺乏、新老交替难的问题,随着天琴老艺人的日渐老去,天琴文化面临后续无人的境地。 二是天琴文化创意人才奇缺。天琴文化的开发需要文化创新,创新是天琴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而天琴文化产业的创新需要依赖于人的智慧和才华。但当前天琴艺术的弹唱人和天琴制作人基本上是农民出身,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艺术、文化修养有限,长期待在农村乡镇,视野不够开阔,市场意识不强,加之年龄较大,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不强,对天琴艺术产业的概念理解有限,难以对天琴文化进行创新开发。 (二)天琴制作生产的专业水平不高 目前,天琴的生产主要集中于家庭式的手工小作坊,难以规模化、产业化,难以随着市场变化灵活调整生产规模,并且天琴的制作受自然气候等外界因素影响较大。例如,葫芦是天琴制作的重要材料,遇到葫芦长势不好的年份,天琴的数量或者质量就会受影响。同时,天琴制作缺乏统一标准,目前绝大多数天琴是通过民间艺人和宗教师傅制作,他们大多数没有接受过专业乐器培训,缺乏乐理、乐器知识,基本是凭借前人传授的经验加上自己摸索的经验制作,选材和成品规格包括琴的大小、长度、质量等都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缺乏乐理等科学依据支撑,这极大地影响了天琴乐器的演奏效果和耐用性,也加大了天琴艺术学习者掌握天琴演奏技巧的难度,这些不利于天琴乐器的规模开发和天琴产业的扩大发展①。 (三)天琴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不高 一是市场定位不清。天琴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依托于市场,需要进入市场,加入竞争,而进入市场竞争的一个首要环节就是要明确市场定位。当前,天琴文化产业市场定位还有待明确,包括市场的消费群体情况、需求量情况、产品定位、市场中的竞争者、市场中的替代产品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明确,才能制定科学有效的产业发展战略、产品设计规划、市场营销策略,在市场竞争中才能占据一席之地。 二是行政色彩浓重。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在天琴产业发展中政府应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充当着引导者、服务者、支持者的角色,而具体的运营、运作应由市场中的企业进行,但是在当前天琴文化产业开发中行政指令色彩明显,市场色彩不足。目前,当地的天琴表演团体、天琴文化产业活动大多数由政府组织成立或者组织开展,存在政企不分,缺乏成熟有效的市场机制以适应市场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要求,市场化程度低,很大程度上造成天琴文化产业经济效益不高、资源浪费的情况。 三是缺少專业的运营管理团队。天琴产业的生产、经营是按照事业化的方式来运作,产业管理人员主要来自文化事业单位和民间,他们缺乏专业的文化产业管理和运营知识,不利于天琴产业市场化的发展。由于缺乏专业化的团队运作,当前天琴文化产业市场化不足、资源分散、集约度低,不利于形成竞争合力。天琴文化营销团队薄弱,宣传、营销行为滞后,当地政府虽然打响了天琴和天琴文化品牌,但更多是停留于对其文化内涵、文化作用方面的传播,未能抓住消费者心理做好天琴产业营销和宣传推介,其品牌的市场价值、经济价值未能更好的发掘,产生的经济效益有限。 四、促进天琴艺术的传承与文化产业开发的建议 (一)政府做好引导者、支持者、服务者的角色定位 目前,天琴已经登上大雅之堂,走出国门,但是天琴产业化发展之路依然任重道远。天琴的改良、天琴艺术的创新,使得天琴文化得到了世人前所未有的关注,也为天琴文化树立了品牌,随着天琴的名声大震,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盲目发展,天琴传统文化可能会发展走形,天琴韵味将会慢慢瓦解消失。因此,当地政府要合理定位,要淡化天琴文化产业运营者、直接操作者的角色,做好支持者。要增加天琴文化保护和开发的经费投入,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础条件,增加天琴文化活动场所,完善文化旅游配套设施,建立良好的天琴文化氛围;扶持天琴产业发展,提高从业者收益,提高当地民众的文化自觉、自信、自尊,提高天琴文化转型发展能力;要引导民众不要盲目追求利益,要在尊重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通过招商引资、合资合股等方式借助多方面力量对天琴产业进行专业化开发;建立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为天琴文化产业构建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做好天琴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支持和服务工作。 (二)整合产业资源,创新天琴文化产品 整合与天琴文化相关的一系列产业,包括艺术、教育、旅游、商业等。整合已有天琴表演团体,进行统筹规划开发运营。充分发挥当地传统民俗文化特点,将天琴文化與当地民族旅游文化相结合,综合开发利用,提升旅游产业内涵,突出文化旅游特点,开发当地特有的自然风景、民俗节日、民族表演、饮食文化和手工艺资源,拓宽融资渠道,招商引资,建设民俗文化产业区,打造天琴文化相关产业链,为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全方位服务,让游客留下来。 引入专业文化经营管理营销团队,策划、包装和打造天琴等文化品牌,打造若干民族文化旅游精品。根据市场需求,挖掘天琴文化的内涵,开发、创新天琴文化产品,进而带动演出、娱乐、旅游、手工业的发展,使得天琴不仅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同时也为传承者提供经济保障。丰富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类型,如观看、亲身体验天琴弹唱,制作民族服装,制作壮锦,让游客走进当地少数民族家庭,深入了解民俗文化,体验民间生活的乐趣。创新旅游产品,开发天琴主题的服饰、包、笔记本、手机壳、冰箱贴、天琴手工艺品等,并实现产销一体化,使得天琴真艺术走进千家万户。 (三)加强人才培养,为天琴产业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加强天琴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主要包括天琴弹唱人才、天琴制作人才、天琴文化产业经营开发人才等。加强宣传推广天琴,展现天琴文化魅力,提高广大民众对天琴文化的内涵的认知和理解,提高天琴文化在民众心中的地位,让人们喜欢天琴、热爱天琴,吸引青少年学习天琴。加强天琴文化产业的开发,保障天琴从业人员收益,提高天琴职业吸引力。加大财政拨款,扩大天琴培训班规模,改善教学设施设备,培训天琴师资,提高天琴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注重对天琴制作人的关注和培养,培养方式可以多元化,包括手把手制作、课堂讲授,可以联合高校制作专业化的课程、教材、视频进行教授。要加强天琴文化产业管理经营人才队伍建设,重视引进学习过天琴相关课程、了解天琴知识、热爱天琴艺术的人才到当地就业,或者与高校联合培养、培训产业经营人才、创意人才、天琴表演人才,提高天琴产业人才整体素质。 (四)利用多方力量与智慧,促进天琴产业繁荣 要提高天琴文化的产业化、市场化程度,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还需要持续、深入的探索、创新和开发,需要当地政府、民众、专家学者、文化企业经营人员共同努力,聚集全社会的力量与智慧,树立优质天琴文化品牌。 在民族乐器的保护和传承方面,保护乐器的制作工艺是首要问题,建议可以由专业乐器制作人、乐器研究人员和当地天琴制作师组成团队,在注重保留传承天琴传统特点的基础上,将天琴研制、设计得更加美观、精致、耐用,同时方便人们学习演奏、更加适宜舞台表演又方便保存的天琴乐器。天琴在外形、结构、制作材料、弹唱技艺、曲调等都有自身特有的特点,如果放弃了天琴自身原有的这些特点,天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将成为空话,因此,对传统制作工艺的传承十分重要。可以在注重保留传统天琴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改良天琴乐器,参照其他的弹拨乐器的经验,创新、开发更多的天琴制作技法,寻找更稳定的不易被气候等外界因素影响、质优价廉的天琴制作材料,争取根据市场需要批量化、精致化生产天琴,满足广大消费者对于天琴的需求。 五、结语 广西民族音乐文化非常丰富,素有歌海之称,未来要联合文化、演艺界人士、词曲作者、音乐创作人共同发掘天琴艺术中蕴含的生命力。将天琴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创新天琴弹唱曲目、表演形式,衍生更多的天琴演艺形式,用更加时尚的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演绎经典,不断创作更多既保持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又能与时俱进的优秀作品,以及既传承历史文化精华,又符合现代审美观念的天琴文化产品,赋予天琴文化更丰富的内涵。 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天琴产业的发展需要依托一个更大的平台,未来可以与高等院校联合成立研究中心,以整合多方资源,共同来研究、发展天琴文化产业。学者可以依托研究中心系统开展天琴文化研究,发掘、收集、整理涉及天琴的文献资料,对天琴的渊源、天琴的弹唱、天琴的制作工艺、天琴文化的创新、天琴产业的发展进行全面研究,建立完整的、全方位的天琴文化体系。通过研究中心搭建文化与经济相结合的桥梁,为天琴产业传承、创新、发展献计献策,以适应经济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使得天琴文化真正为大众所熟知,使得天琴能够持续的传承和发展下去①。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