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再现与表现
范文

    毛 蓉

    摘要:对绘画真实的广泛而多元地理解有助于我们对不同风格绘画的全面解读,承认个人的、民族的以及地域不同而形成的对绘画真实的认识与理解的差异,就是对风格多样的绘画艺术的包容与认同,也是绘画艺术自由发展和繁荣的基础。

    关键词:真实差别再现表现

    关于绘画真实性的争论由来已久。一般而言,人们大多认为再现性的绘画展示给人们以更多的真实,而表现性的或抽象性的绘画则与真实相去甚远。尽管我们承认艺术的真实与自然的真实并非等同,但相当多的人在衡量绘画真实性时仍然以其是否与自然相符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这导致这类人只认同再现写实的绘画,而排斥其他类型的绘画作品。无可否认,与对象相似甚至复制对象是一种真实,但并非艺术的真实,至少不是全部,它展示给人们的实际上是作者虚拟的艺术幻象。实际上,我们应从更广泛的层面上来理解绘画的真实,建立起更全面的“真实”观念。“人是生活在一个具体文化模式中的人,这种模式只把有利于其自身表现和它感到比较明确的方面显示出来,使人们对这些方面的认识优于或先于其他方面的认识。”(引自布洛克的《现代艺术哲学》)譬如,照片对于我们而言是真实的,但在非洲的一些土著人眼里就不真实。因为照片是平面的,因而这些人在照片中辨认不出自己。相反,他们认为自己的面具非常真实,因为这些鼓眼睛、大嘴巴、吐舌头的面具反映了他们对自身特征的真实印象。这些面具在他们眼里,丝毫也不比维纳斯在希腊人眼中逊色。很明显,不同民族以及不同文化熏陶出来的人对艺术的真实有其独特的理解,甚至同一民族同一地域的人也因个性、气质以及受教育的程度不同而对真实的理解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艺术的真实并不需要和自然真实取得完全一致,画家旨在创造出一种更“合理”的形象,他描绘出的艺术形象理应比现实生活中零散的形象更鲜明生动和紧凑。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的真实应该是一种艺术试图揭示出来的事物的内在本质。“这种真实会引起我们的震动,使我们脱开对世界的习惯性看法”,“现实的真实仅仅能证明我们观看事物的方式是否合乎逻辑。艺术的真实则向我们宣示如何去观察这个世界”——即艺术的真实除了展示事物本身的特质以外,还能教给我们认识世界的新方式。虽然艺术中的真实要使人信服必须依赖于现实,但现实亦可得益于艺术中所展示的形象的真实,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会以艺术的标准去改造自然。譬如造园,正是使自然之景更美的原因。弄清了真实的广泛性和包容性,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绘画有时与自然的真实相去甚远却依然获得人们的认同。再现性绘画以模仿对象为目的,而表现性的绘画则将对象的特质与艺术家内心的气质和艺术主张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其真实是建立在“教给人们新的观察世界的方式”的真实基础上,与自然的真实存在一定的差距。绘画是平面艺术,无论你如何精心地去描画,得到的也只是一个“幻象”,而非真正的三维实体。与其费力地去追求并不存在的“绝对真实”。不如换一种角度与方式,从颜料的特性、造型与构图的自在性及运笔以及材料肌理产生的趣味性入手,创造出另一种感觉的真实即心理的真实,而这正是表现性绘画区别于再现性绘画的特质,反而更符含艺术的审美要求。

    我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从小就被灌输以绝对忠实于自然的形体“真实”思想,他们原本对世界的自由理解方式(譬如幼儿绘画中对空间、色彩和造型的大胆想象),逐渐被透视、比例、三维空间等概念磨蚀。他们被要求不厌其烦地去再现水果的体面、陶罐的质感和房屋透视线的准确以及前后空间层次的合理,务求做到规规矩矩。这些思想,就教给学生准确掌握造型能力这个角度来看是必要的,但不能局限于此。将手段当目的。达不到目的就去寻找更便捷的手段,就会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在这种教学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学生。画法单调、思路闭塞,观念比较教条刻板,美术的最珍贵的品质——创造性慢慢被扼杀,至少是被压抑。现在。我们应该解放思想,重新恢复对真实的纯真而多样的理解,以自己的方式去把握对象。表现世界。这一点对于绘画的健康发展而言尤显重要。因为没有思想观念的解放就没有实践行动的真正自由。观念放开了。对真实的理解就会多元,艺术手法自然多样,这也恰好是目前提倡和推崇的艺术思想。

    “空间”的真实表现是绘画中另一个重要的目标。我们经常听到诸如对某人的绘画空间拉不开距离或是空间层次颠倒之类的批评,似乎绘画的空间就是要在二维的平面上虚拟出三维空间。实际上空问是相对的,它既包括物与物、物与空间的相对关系,也包括由于人的位置、心态、状况不同而显现的对空间的不同体验。依照罗恩菲德的观点,空间可以分为主观的空间和客观的空间。客观空间系指现实事物的时空框架,主要靠纯视觉感受,其再现受到诸多因素如透视法的限制;而主观空间则是包含主体即自我的空间。在主观空间的表现上,主体的阐释和价值判断占据主导地位。这种主体阐释和价值判断在意象的表现中最富意义,因为它导致双向的变化即物我合一,即所谓“心与物游,神与际会”。一方面,可以使赋予主体的意义随其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性的变化而改变;另一方面。又使空间随着它对主体的情感意义的差异而变化。一般而言,绘画所追求的空间与纯物理学意义上的空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它更多地与心理学意义上的空间相关联。这一点颇似原始绘画、现代主义绘画以及民间绘画所表达的空间真实。画家作画时对客观物象俯观仰察默记于心并形成综合印象,表现出来的往往是其所知而非仅其所见到的空间,是所谓“搜尽奇峰打草稿”。空间因画面的需要而变化,并不绝对服从物理的透视空间框架。在现代派的作品里,空间经常被打散重构,心理空间、时间空间(如未来派)、多维空间穿插其间形成偶发性的梦幻般的画面,从而给作者以更广的发挥余地和观众更大的想象自由,从而获得更真实的心理空间。对空间真实的理解开放了,我们在绘画实践中就会取得主动权,避免因空间真实性理解的片面性而束缚手脚。

    “艺术的样式并非起源于技术而是精神上的自律。这种自律并不是一种先验的理念,而是人的本能需求即艺术意志。”在再现与表现语言的选择则上,艺术家个人的艺术观念的影响远胜于外部形象的暗示。理解上的开放导致表现语言上的多元,观念的更新对艺术创造的积极性是不言而喻的。毫无疑问,我们需要再现性的艺术,因为那也代表了部分人对世界的看法。但我们更期待表现性艺术的繁荣,因为表现性的艺术语言种类远胜于再现性语言。纵观古今,以文人写意化为标准的中国传统绘画从本质上说是表现性的,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印证了表现性的绘画艺术更适合于我们民族的审美心理,更能代表我们的艺术主张。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3:3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