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汉唐乐舞之比较研究 |
范文 | 田巍巍 摘要:汉、唐舞蹈作为中国古代舞蹈发展史上的两大高峰时期,其舞蹈文化的发展受当时经济、政治的影响,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相似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孕育了两朝舞蹈文化共同的艺术特点,不同的发展思想也使它们在求同存异中展现着各自的独特芬芳。 关键词:汉代乐舞 唐代乐舞 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6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4- 在中国历史的长廊中,汉代和唐代作为两个标志性的朝代被世人所熟知。汉、唐政治局势的稳定,经济繁荣孕育出了舞蹈艺术的大繁荣。汉代乐舞与唐代乐舞作为中国古代舞蹈史上的两大高峰,有极其相似之处,同时也都散发着独特醉人的艺术光彩。 一、汉、唐乐舞发展的相似之处 (一)相似的社会背景与环境孕育了舞蹈艺术的繁荣 秦王朝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战乱的生活,使取而代之的汉代有了稳定的基础,发展乐舞文化。与此相似,在唐王朝之前,同样中国历史也经历的两晋南北朝的分裂格局,短暂的隋朝虽然只存在了37年的时间,但它却同秦王朝相似,结束了分裂,统一了南北,为大唐帝国的辉煌,立下了汗马功劳。这都为汉、唐的强盛和繁荣,创造了有力的条件。乐舞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又是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的大繁荣、大发展是乐舞发展的催促剂。乐舞文化就在汉唐强盛的社会中茁壮成长。 自古以来,统治阶级政治的因素一直是文化发展的导航者,又因为封建社会的“上行下效”,封建君主的这种意志凌驾一切的社会现象,使得皇帝的个人思想一直是影响乐舞文化的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汉、唐乐舞的兴盛也正映射出当朝统治者对乐舞文化的喜爱和支持程度。譬如:汉代著名的舞人—赵飞燕,传说她身轻如燕,能作掌上舞,腰骨迁细,舞步轻盈,被汉成帝所宠爱,后被奉为皇后。著名诗人徐凝曾写到:“水色箫前流玉霜,赵家飞燕侍昭阳。掌中舞罢箫声绝,三十六宫秋夜长。”与汉朝相比,唐朝统治者对乐舞的赏识与宠爱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在唐玄宗李隆基执政年间,由于个人的爱好,唐玄宗还专门为自己设立了宫廷乐舞机构——梨园。除此之外,玄宗还自编了《霓裳羽衣舞》,由其宠妃杨玉环表演。直至今天,《霓裳羽衣舞》仍作为一种唐朝乐舞文化的标志被大家所认同,并有“千载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的高度评价。由唐太宗李世民自绘舞谱,自编的《破阵乐》,更是名震中外。其后又出现了由《破阵乐》改编的《小破阵乐》等等,一直广为流传,为乐舞文化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取其精华,取其糟粕”的乐舞发展思想 在繁荣强盛的汉、唐朝,两个朝代的乐舞在时间上虽有前后差异,但乐舞发展的这种“取其精华,取其糟粕”的先进思想,却同时在两代乐舞身上得以体现。汉代乐舞“百戏”原称“角抵”,是在汉代广为流传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形式,集杂技、武术、舞蹈、幻术、滑稽表演、音乐演奏、演唱等于一体的艺术形式,是多种民间民俗技艺的大串烧。由于其艺术水平的高超还曾被世人称为“一部活的汉代艺术百科全书”。 规模庞大,气势恢宏的汉代“百戏”实际上汇集了前代的和外来的多种民间表演杂艺,包括了古、今、中、外各民族各地域精彩节目,相容并取,合并而来的一种艺术形式。从历史文献的记载和汉画像对百戏的描述来看,我们可以把它分三类:一类是与武术结合的舞蹈,如剑舞、刀舞等;一类是与幻术结合的舞蹈,如舞龙、舞狮等;再一类就是与乐器演奏相互结合的舞蹈,如铎舞、建鼓舞等。 同汉朝相似,唐代继续沿用隋朝的《七部伎》,又吸收了西域少数民族的舞蹈精华,融入唐朝乐舞,形成了《九部伎》和《十部伎》。其中《十部伎》里,就有八部是在对外族乐舞直接的学习与借鉴基础上形成的,如《龟兹乐》、《安国乐》;这种不断学习和引进外国乐舞文化的现象,也同样反映了开阔的唐代乐舞文化发展思想。除此之外,唐代舞蹈艺术家们还将中原舞蹈与西域乐舞、宫廷舞蹈与民间舞蹈、宗教与世俗舞蹈有机的糅合,相互的渗透,彼此吸收,灵活应用,大大提高了唐朝乐舞文化的艺术水平和欣赏价值。 二、汉、唐乐舞争纷斗艳、各具特色 (一)舞蹈风格上的差异 与先秦乐舞的规矩雍雅相异,历经了历史长期战乱的洗礼,汉代乐舞凸显清新、淳厚、苍劲、壮美的艺术风格。质朴、醇厚、自然、本土的乐舞文化,焕发着实现了大一统政治局面之后,中华民族的勃勃生机。譬如:在汉代宫廷雅乐中,保留有刘邦过沛县时即兴高亢的《大风歌》。高祖六年下令天下立灵星祠,用以祭祀后稷神。其所采用的祭祀之舞《灵星舞》,便是模拟农夫劳作动作的舞蹈。据《后汉书?祭祀志》记载:此舞用男童十六人“舞者象教田,初为芟除,次耕种,芸褥,驱雀及获刘,春簸之形,象其功也。”这种直接来自生活、表现生活的雅乐,恐怕也是前所未闻的,充分体现了汉舞源于生活、表现生活的鲜活舞风,渗透和散发着质朴的舞蹈艺术气息。与汉代质朴、醇厚的风格相反,唐朝乐舞颇显华贵、雍容大度,活泼灵动。其风格不仅有中原独到的特色,还吸引了很多外来舞蹈艺术,融入其中。这一特点与两晋南北朝的动乱,少数民族进驻中原有着因果的关系。大唐帝国经济和文化的空前繁荣、社会和谐、百姓安居乐业,为宫廷大型歌舞和民间歌舞等娱乐活动的开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为盛唐舞蹈“雍容大度、华贵”风格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更为重要的是: 唐代盛世,实行开放的政策,在舞蹈艺术上采取广采博收,吸收包容所有的文化艺术并使之成为一种历史的积淀。艺术上继承了以前各朝代特别是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朝的宫廷“燕乐”,如七部乐、九部乐等宝贵遗产,这其中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传入中原的乐舞就有八部。 (二)舞蹈艺术功能的不同之处 首先,汉代俗乐舞形式使舞蹈的功能由前代“礼乐教化”的政治工具、教育工具脱胎为以审美、娱乐为目的的表演艺术。傅毅在《舞赋》中对舞蹈艺术功能的认识与正统礼乐观念相抗衡。他对于舞蹈的娱乐作用给予了理论上的支持,他认为“娱密坐,接欢欣”。同时傅毅还对“郑卫之音”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其先进的乐舞思想是对儒家礼乐制度的一种有力冲击。例如:他认为《激楚》、《结风》、《阳阿》一类的民间舞蹈,是“材人之穷观,天下之致妙”的佳作。应可以用来娱乐宾朋令人赏心悦目。在公事之余,也可用来放松身心而非用来教化人民。 其次,受外来舞蹈文化的影响,唐代乐舞在汉代的基础上逐步摆脱政治功能的束缚,突破了古代仪式舞的艺术形式,重在表现人的情感和内在的心理活动,着重强调舞蹈的艺术性和形式美。值得一提的是大曲《霓裳羽衣舞》,它以仙人的生活为题材,通过器乐、声乐、舞蹈的递进、互动,造就了独具一格的艺术审美嗜好。在唐朝,乐舞没有了生硬直接的教化和训诫,而在欣赏、娱乐中达到了陶冶情性、提高修养的目的,突出舞蹈的艺术性和形式美,发挥了舞蹈的积极作用。 (三)舞蹈审美方面的悬殊 首先,汉代舞蹈“以俗为美、以俗为雅、以俗为趣”的审美特征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真实反映。汉代舞蹈的浑厚豪放的艺术格调正是与空前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与经济繁荣相适应的,反映了气魄宏伟、波澜壮阔的汉代乐舞文化。“翘袖折腰”的形态美。汉高祖刘邦的宠姬—戚夫人,因擅长“翘袖折腰之舞”而深受皇帝厚爱。如今在犹存的汉画像中,一个个杨柳细枝的舞蹈者显得灵巧飘逸。因受楚国风尚影响,以当时的审美情趣来看,舞人以腰细为美。在《韩非?二柄》曾记载:“楚王好细腰国中多饿死。”这虽说是统治者个人的喜好,但却深深的影响到了人们的审美意识,有些舞者甚至会因为要杨柳细腰而被饿死。 其次,唐代舞蹈斑驳陆离、活泼灵动,与唐代整体文化的特征相一致,呈现出雍容、瑰丽、大度的美学特点。例如 大曲《霓裳羽衣舞》通过刚柔、强弱、急缓、动静的变化对比,创造了独特的形式美。它将传统舞姿的柔媚典雅与西域舞风的俏丽明朗融为一体,既保持了本民族的舞蹈神韵、又融合了外来风情,惊骇世俗的表演,独到的审美意识,铸就了这个中国舞蹈发展史上永不褪色的辉煌印记。 通过对汉、唐两个不同朝代乐舞文化的分析,我们看到的中国古代舞蹈艺术的博大精深。丰富的舞蹈种类和形式不只是代表着这一朝代的文艺发展状况,它是一种珍贵的中华民族文化遗产,通过对其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应该力求在保护原风格的基础上,把这一珍贵的文化艺术继续传承下去。把这种追求艺术的精神继续传承下去,把中华民族的文化宝藏继续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 [2]王克芬.中国舞蹈史一隋唐五代部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 [3]刘恩伯.汉代舞蹈形象的丰富宝库.舞蹈艺术.1984(4). [4]殷亚昭.淮南古舞考—汉代乐舞探索.舞蹈论丛.1988(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