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移情学说在国内的发展 |
范文 | 于巍巍 摘要:近年来,跨文化交际一直是我国外语界研究的热门课题,作为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一种有效途径,“移情”概念也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对移情学说在国内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总结,希望可以对这一理论的深入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语用移情 文化移情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20 “移情”学说最早是作为一种美学概念提出来的,诞生于十九世纪的德国,意思为“把感情渗进去”。德国的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将移情说提高到了科学形态。 移情学说在我国的发展也是从美学领域开始的,随后在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教育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的美学家,哲学家朱光潜最先将“移情”这一概念引入了中国学术界,在他的几部著作中均对移情概念有所阐述。在《西方美学史》中,他梳理了移情说的起源,发展,并探寻这一学说兴起的原因;在《诗论》中,他主要用移情说解释诗中情境交融的境界;在《文艺心理学》中,他把“移情作用”放在“美感经验”的分析“物我同一中论述”。总的来说,他主要从哲学的高度来阐释移情作用。文艺评论家童庆炳、黄书雄也对“移情说”进行了探讨。童庆炳在他的《与天地万物相往来—谈审美移情》一书中,对审美移情说做出了总结,并指出移情说的缺陷。黄书雄在《文学鉴赏论》中认为,移情说有主观唯心主义的成分,否认了美的客观存在,但他同时承认了移情说在艺术欣赏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1991年何自然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发表的“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一文中,首次在国内语言学界提出了“移情”的概念,认为习得者应该理解、感受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并设身处地的从对方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语言的学习和运用。他指出“移情在语用学上指言语交际双方情感相通,能设想和理解对方用意。”(1991:4)他提出在跨文化交际中移情表现为两个方面:语言语用移情和社会语用移情。 语言语用移情是指说话人运用语言刻意对听话人表达心态和意图,以及听话人从说话人的角度准确领悟话语的用意。如甲和乙两位客人赴宴并被安排在同席的相邻座位,甲出于礼貌,会从乙的角度说:“很荣幸能坐在你旁边”。这是甲的移情说法,刻意抬举了客人乙,十分得体。反之如果不用移情,说:“你真是太荣幸了能坐在我旁边”,就会使乙觉得甲趾高气昂,同样一个命题,语用效果大不一样。 社会语用移情,涉及到言语交际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人际关系,也涉及到语境。它主要指言语交际双方都设身处地地尊重对方的思想感情和看法,从而在言语交际过程中相互默契,达到预期效果。如中国人在用英语遣词造句时,不免会受本土文化和思维的影响,但只要不十分离谱,英美人还是可以接受的。同样英美人在使用汉语时,也会出现种种失误,但我们也能理解,这说明双方都注重了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移情。 何自然的语用移情理论为为其他学者对移情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做下了铺垫,九十年代年代以后对移情说的研究多是基于这一理论展开的。 随着对跨文化交际学的深入研究,文化差异被视为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重要障碍。为了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许多学者认为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应进行文化移情。文化移情指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主体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有意识地超越本土文化的俗套和框架模式,摆脱自身文化的约束,置身于另一种文化模式中,如实地感受、领悟和理解另一种文化。它是跨文化交际中连接主体与客体的语言、文化及情感的桥梁和纽带,是有效沟通的技巧、艺术和能力。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文化移情展开了研究,在一些学术性期刊上也出现了很多有关方面的文章。例如,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的适度原则》(高永晨,2003)中,作者提出了培养文化移情能力的途径,并提出文化移情应遵循适度的原则;《礼貌策略与文化移情》(陈明娟,2004),作者指出礼貌文化的移情要求交际者了解异质文化中特有的礼貌原则和策略,拥有平等宽容的心态,实施到位适时的移情;《外语教学中的文化移情》(李玲,2007),作者主要从外语教学的角度,提出教师应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化移情能力。由于文化移情要求交际双方从对方的文化习惯、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来考虑问题,可以有效的避免交际过程中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交际失误,从而促使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提高文化移情能力已成为跨文化交际以及外语教学领域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总的来说,移情学说在国内的理论发展以何自然的语用移情为主,基于这一理论,大量学者开展了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为移情学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文化移情作为对移情学说发展的延伸,多数研究者倾向于从外语教学或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误提出培养文化移情的重要性以及培养文化移情的途径,但至于其有效性仍缺乏实证性的研究,而且对文化移情的理论研究也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4). [2]高永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的适度原则.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73). [3]陈明娟.礼貌策略与文化移情.云梦学刊.2004(5). [4]李玲.外语教学中的文化移情.襄樊学院学报.2007(3). [5]袁志明.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研究.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