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艺术意象 |
范文 | 武沙沙 摘 ? 要:艺术意象是最基本的艺术审美客体,它作为一种审美基因,普遍存在于文字、戏剧、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中。艺术意象是“象”和“意”的统一体,兼具造象和示意的功能,作品的意象化成都愈大,其审美价值愈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艺术意象与真实生活的区别、艺术意象与审美意象的关系、意象生成或艺术构思的过程,--进行阐述分析艺术意象。 关键词:艺术意象;审美意象 中图分类号:J0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6-0260-01 中国传统美学美在“意象”。艺术空间是意象生存的土壤,而没有意象,就压根没有艺术。我国的一项理论研究源远流长。原始宗教的意象思维、原始艺术的意象心理和象形文字的意象意识,是中国意象理论的滥觞。意象说最先见于战国时代刘勰著的《周易》,逐渐形成中国古典美学意象说,阐述了“意象是美的本体,也是艺术的本体”。意象是感觉与表象的统一体,以某种具象给人以固定意义的暗示,就是意象。当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同一,给人予审美暗示,就是艺术意象。 一、意象与真实生活世界的区别 意象的世界与现实中的生活,不仅仅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距离,可以说这是文艺家们以思维空间的张力所到达的近乎梦幻的意境,这又正因为人们对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往往有着执着的追求和向往。真实生活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不是抽象概念世界,而是人与社会万物相关的世界,是一个具有生命的世界。这个世界不可能脱离人而独立存在。意象存在于生活世界本身,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在实境向虚境转化的时候,象与意开始融合,情景形成统一,最后生成的具有审美意义的感性形象。 二、艺术意象与审美意象的关系 现代美学中审美意象与艺术意象相近似。 (一)审美意象 审美活动是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审美意象,是指创作主体(作家、艺术家)和审美主体(读者、观众、听众)在头脑中形成的意象。审美意象的性质有如下几点: 1.审美意象不是一种物理实化,也不是抽象的理性世界,而是一个完整,充满意蕴、情趣的感性世界,也就是中国美学所说的情景交融。“月是故乡明”杜甫的月亮美在于意象世界。 2.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中。审美意象不是一个既成的实体化存在,而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柳宗元:“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3.审美意象给人一种审美愉悦,让人产生审美快感。 总而言之,审美意象是呈现在人们内心世界的,他人看不见感触不到的意象,可以称之为“内意象”。 (二)艺术意象 艺术意象则是作家、艺术家将自己头脑中的意象雏形,根据最后确立的表现意向进一步加以改造,然后借助艺术表现的物质手段,外化为艺术作品中的形象,这个形象也是主观的“意”与外在的“象”的有机化合物,即作者头脑中“审美意象”的物态化表现。艺术意象已是艺术成品的形象,是人人看得见感触得到的东西,可以称之为“外意象”。 概括起来说,艺术家头脑中的审美意象(内意象),艺术作品中的艺术意象(外意象),欣赏者头脑中的审美意象,三者都是意与象的化合物,是审美欣赏和艺术创作活动中的重要环节。 三、意象生成或艺术构思的过程 清朝书画家郑板桥曾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露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枝密枝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于是展纸磨墨,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题画》)”“眼中之竹”是指画家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自然物象。“胸中之竹”之所以不同于“眼中之竹”,是因为竹子已经被画家的画意所渗透,“象”与“意”交相融合,形成了审美意象。而手中之竹,是画家将审美意象物态化时,受灵感驱使对意象雏形进行“倏作变相”的艺术改造最后定形为画纸上的“艺术意象”。郑板桥所说的其实就是自然物象、审美意象、艺术意象的区别,以及艺术意象形成的全过程。 意象生成或艺术构思的过程,实际上是认识的过程,是意义与形象融合统一的过程。米罗通过三个阶段,创造出一个意义与图像完美融合的意象世界或艺术空间,即: 1.联想阶段,也就是意象萌生或受胎阶段,在此阶段,灵感触动创造性思维,想象空前活跃,主体逐渐从实物即实境飞离,走向虚境。 2.在艺术空间中,按照意图对形式进行调度和组织。 3.对意象进行优化处理,使形象与意义获得整合。这里包括艺术构图或意象的提炼、精简、纯化、意义或理性对感性的融入等。 四、结语 人类的精神世界离不开艺术,而创造文艺绝对是需要浪漫,需要夸张甚至变形的,这就是艺术的意象。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