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春榔舞的文化特征及价值功能研究 |
范文 | 韦雅青+黄必睿 摘 要:民间春榔舞是扎根在我国广大农村的一项传统体育民间舞蹈,系壮族民间舞蹈,主要流行于红水河畔广西东兰县的壮族乡村,是最初的原始体育雏形之一。广西东兰县中春榔舞祭祀活动已经由纯粹的祭祀与娱神活动开始过度成为带有娱乐性质的祭祀民俗活动,而后演变成如今的民间娱乐健身活动。 本文以调查东兰县春榔舞的文化特征和价值功能研究为目的,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春榔舞的文化特征和价值功能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其发展现状,进一步发现其社会价值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其社会价值,以便将其普及和推广。 关键词:春榔舞;社会价值;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6-0114-02 一、前言 春榔舞又叫“木棒舞”,系壮族民间舞蹈,主要流行于红水河畔东兰县的壮族乡村,壮话音译为“特榔”,是东兰壮族人民非常喜欢的一种只打不跳的自娱性民间文艺活动,是广西民俗文化中的精粹和一项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春榔舞开展最为典型的地区在东兰县,东兰县各村社基本上每年都举办春榔舞。可以说,春榔舞在东兰县早已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现象,具有丰富的社会价值和文化内涵。虽然这些年来也有学者对春榔舞相关文化进行了研究,但并没有对其在民间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和文化特征做深入调查。,探讨春榔舞的文化特征和价值功能对春榔舞的保护和传承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一项非常迫切的工作。我们应当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多方面的经验,并不断探索具有核心价值功能和文化特征,从而认知到其重要性,从而积极有效的促进春榔舞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所以,本人进行实地考察和对相关举办者进行访谈,对东兰县的春榔舞的文化特征和价值功能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春榔舞表演带来的社会价值以及作出促进东兰县中春榔舞开展的对策,为东兰县各区春榔舞开展提供参考。 二、春榔舞概述 (一)春榔舞的起源 春榔舞距今已经有1391年的漫长历史,它是唐宋年间,广西壮族的先民们为了向上天祈祷国泰民安以及风调雨顺所创造出来的用以祭祀、还愿、酬谢、娱乐等活动的民间舞蹈形式。从春榔舞的内容方面来说,它包含了壮族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日常生活、宗教信仰、婚丧嫁娶、节庆娱乐等,可以说,春榔舞是反映壮族文化生活的一面镜子。2007年,广西天等县的壮族春榔舞经过县级的专家审核,成为了该县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的项目。2008年,又经过崇左市专家的审核,成为了该市第一批非遗名录里的项目,2010年,春榔舞成为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非遗名录里的项目。春榔舞由于其自身所蕴含的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它不只在广西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东南亚等地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二)春榔舞的活动方式 春榔舞主要的道具就是木榔,这个木榔是由一个直径两尺,长度六尺的大木凿成的大木槽,表演者不存在男女老少之分,都可以参加,可以采用多种对打方式,二人对打以及四人对打,还可以多个人进行交错对打,敲打时声音非常洪亮,像鼓声,方圆几里地都能听到。 三、春榔舞的文化特征 (一)形态文化特征 壮族春榔舞的物质载体是榔和柞。榔是壮族先民专门用于脱稻粒、舂米、打糍粑用的一种木制原始农具。杵则是打榔的工具,长约1米,所用道具包括榔头等。春榔舞文化起源与原始狩猎、图腾崇拜、巫术意识有關。春榔舞表演时都会身壮族服饰,一般都佩戴某个神话、世俗人物和历史名人的头具或者配饰。 (二)舞姿文化特征 春榔舞是文体交融,表演时舞姿原始古朴大开大合、气势威武磅礴,情绪奔放开朗,节奏势烈明快,。表演者不分男女老少,有二人对打、四人对打、多人交错对打等多种方式。表演的内容多种多样:如冲打稻米脱穗、打糍粑、晒稻米等农耕时代稻作丰收时的生活方式,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三)动作文化特征 春榔舞文化来源于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乡土气息浓厚,群众基础较好,易为人们接受其动作主要包括:点打”、“撩打”、“扫打”、“泼打”等五种打榔方式。舞蹈的队形一般是以木槽为中心的圆形,中间打榔的人不走动,外圈的人手不拿木榔一般会围着木槽及打榔者跟着节奏地舞蹈,表演内容多数是祈祷,欢庆或是为打榔者鼓劲,形成一种类似原始祭祀的舞蹈场面。在表演过程中,既有舞蹈动作的特征,又与武术动作相结合,表演动作经过代代相传演化,形成了完善合理的动作套路。 四、春榔舞的价值功能 (一)东兰县春榔舞的开展具有健身价值 众所周知,体育是具有强身健体之功效的,但是在东兰县的农民眼里,体育的健身功能并不高,相当一部分的村民觉得每天都要干很多农活,根本不需要再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进行专门的体育锻炼。因此,在村民的健身意识还没有提高之前,进行体育项目的推广是没有实际作用的。而春榔舞已经有很深厚的历史底蕴,其寓意很受东兰县村民的重视,这对发展农村的体育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进行春榔舞的过程中,人们会注意提高身体的各方面素质,保持有一个强壮、健康的身体。特别是在举行大型的春榔舞的时候,节日当中的春榔动作套路以及舞蹈动作,通常会把动作和舞蹈结合到一起,在不断变化并且快速的节奏和节拍中进行身体动作的表演。舞蹈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舞蹈,是考验其技能和体能的舞蹈,所以有健身的作用。 对表演者来说,不但要注意身体的力量开放,还要注意提高身体协调能力,是一项身体和精神都可以达到锻炼目的的健康、休闲的体育锻炼方式。春榔舞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东兰县春榔舞动作结合既有舞蹈的特征,又有武术动作的结合,其学习表演的过程都能使学习表演者肌肉、关节和韧带等得到锻炼,长期锻炼能够增强人的体质,提高综合素质。根据走访了解到,参与每年一度的春榔舞表演活动的人数在每村社都逐年增加,其活动规模不小。因此,东兰县春榔舞的开展对当地群众具有强身健体功能,长期习舞可使人身体强壮而更健康。 (二)有利于广大青年的社交活动 ,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春榔舞流行红水河区域,偏远、交通不方便、村庄分布在山区,人们工作和生活在小块空间很长一段时间,不仅贫穷文化娱乐生活是单调的,与外界交流的范围很小。通过春郎的舞蹈活动,使青年男女有机会聚在一起,打开爱之门,激起春潮,寻找对象,交朋友,唱歌,展示他们的才能。遇到知己恨短,黎明来的时候一定要回来。当夜晚只会,因为人们的积蓄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的了解朋友和倾诉,也许这是最舒适和最舒适的快乐生活时光。第二天早上,年轻的男人和女人,带着一种轻松的收获,带着思念和遗憾,不来了。许多青年男女在见面时寻求伴侣,并建立终生的联盟。可以说,春郎舞是最受广大壮族群众群众喜爱的一种,是春郎舞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面朝黄土背朝天从古及今都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写照,早出晚归的农活劳动注定了农民群众不会有太丰富的业余娱乐生活。而在东兰县,整个地区各村社春榔舞的如期举办,其中的春榔舞表演热闹非凡,从春榔舞与当地群众的融合情况看到,很多数群众反应喜欢春榔舞表演活动且参与春榔舞表演之后有激动或振奋人心的感受,可以说,春榔舞是东兰县广大农民群众不可替代的娱乐活动之一。因为它集庆祝丰收和祭神娱己为一身。春榔舞祭祀表演固然是民俗祭祀的一种,但是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它却是农村人对丰富的娱乐生活的一种寄托,不同群体间的同等娱乐。而在观看和参与的过程中,春榔舞表演可以很好的调动群众的情感,使他们在参与春榔舞表演后身心愉悦,精神上得到较大的满足。这不仅仅是个人层面上的满足,更是农村精神文化提高的缩影。 (三)东兰县春榔舞祭祀活动的举办增加了群众间的交流 有利于加强民族群众之间的联系,增强民族的向心力和认同意识,促进民族的团结与凝聚。春榔舞是红水河中上游地区壮族民间一个规模盛大的传统节日。节日中最为隆重热闹的“打榔”的时间,各村都相互联络探听,尽量错开, 使彼此都有机会参加,相互交往。届时,各村都相互通报, 盛情邀请, 四方宾客欢聚一起,互相宴请,相互交流,尽情舞蹈。对于农村群众来说不仅是个庆丰节日,更是个难得的社交节日,增进了亲朋好友间的感情与友谊,而其祭祀相互聚餐,也使得家庭间更加和睦,兄弟手足间更加情深。因而春榔舞表演已经不仅仅是传统祭祀文化,更是整个春榔舞中的精华所在。 (四) 东兰县春榔舞祭祀具有传承传统文化价值 随着我们不断的投入、不断努力对春榔舞文化品牌的不断开发。产生了一种地域与受众上的扩散效应,渐渐的不同社会各界人士开始喜爱春榔舞,参与到其中的人是越来越多。随着各民族之间的广泛参与,民族之间文化也随之产生了一些互相融合与交流的状态。我们知道,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必须要借助于一定的空间才可以,而其地理环境也是展示其文化风貌的一个重要工具与载体。春榔舞经历了从散落式的民间村落到集中性的社会公共场合的变动历程,这样的地理空间的变动也反映出了其中文化内涵的变化。从多方面来看,春榔舞呈的发展态势越来越广泛,这必然又会带来其文化空间的延伸与扩大,通过扩大其活动的地域与范围,进而使春榔舞的民俗化特征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春榔舞是一项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精粹,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兰县春榔舞表演的开展不仅仅是祭祀娱人表演,更是在不经意间传承延续下了民俗文化,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的有效行为。 (五)增加了商务经济活动机会 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春榔舞已经成为人们生活方式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壮族人们聚居的地方,每个村落中都有一个春榔舞队伍,如果村里有游客或者学者来进行参观考察,他们就用舞蹈来助兴,这样是一举两得,既传播了壮族的文化特质,又使人们能增加收人进而改善生活。此外,随着旅游业和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合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人被春榔舞独特的文化魅力所吸引,它也成为了该地域旅游业中的一大亮点。天等县通过媒介的形式对其所蕴含的深厚的民俗文化资源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利用知名媒体进行传播,使“春榔舞”的知名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五、结语 春榔舞所具备的形态、舞姿、动作等文化特征吸引了广大群众对春榔舞活动的参与,从而使春榔舞活动产生了强身健体、丰富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加群众间的交流、传承传统文化及提高商务经济活动机会等一系列的社会效应,为全民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韦霞.桂西南传统民族体育项目—春榔舞传承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5). [2]李延超.原生態民族舞蹈阿细跳月文化品牌的建立及其引发的思考[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0(02). [3]冯丹.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2(2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