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析美国越战纪念墙的形态语言
范文

    李安琪

    摘要:建筑是居住的机器,但是建筑也有自己的艺术性,而其艺术性的表现就在于建筑的形态和造型的语言。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这些符号形成为一门理论,引入到建筑设计当中去,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建筑形态学。本文以美国越战纪念墙为例,从形态语言角度对其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美国越战;纪念墙;形态语言

    一、建筑概要

    美国华盛顿国会大厦前的宪法公园绿树成荫,池水泛着涟漪,仿佛是喧嚣城市中的一块安静的绿岛。放眼望去,白宫、华盛顿纪念碑、林肯纪念堂、越战纪念碑、朝鲜战争纪念碑等著名建筑物尽收眼底。然而,在众多建筑中,最有传奇色彩的应该是越战纪念碑。1981年5月1日,越战纪念墙设计者林璎的作品在纪念碑设计方案征集活动的1421件应征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首选,其设计如同大地开裂接纳死者,具有强烈的震撼力。虽然她的设计方案在当时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其作品中强烈的设计语言依然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设计形态分析

    在形态上,越战纪念碑不同于以往高耸入云的纪念碑,整个纪念碑建在地面以下。这是一座低于地平线,倒V字形的碑体,黑色的、像两面镜子一样的花岗岩墙体,向两面无限延伸,在到达地面处渐渐消失。她的设计似乎显得太简朴了些,上面除了阵亡将士的姓名之外,全无额外的装饰。

    关于这个形态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方式。第一,可以将其看作一本打开的书,上面雕刻的死难者的名字仿佛像世人控诉战争的残酷。其次,它又仿佛是大地开裂留下的深深的裂痕,或是一条不甚美好的伤疤,横亘在美国华盛顿国会大厦前,给观者以直观的感受——战争就是地球被重重的砍了一刀。第三,它们的走向分别指向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这两座象征国家的纪念建筑在天空的映衬下高耸而端庄,越战纪念碑则匍匐着伸向大地,绵延又哀伤,我认为这一设计也表达了对国家权力被滥用的控诉。现在的世界上,恐怕没一個地方,能比越战纪念碑更能体现战争的失败性,关于这场战争的起因,纪念碑这样告诉后人:“中国已经成为共产主义国家,不能再让越南成为共产主义国家”,仅仅是意识形态的不同,就让人类如此轻易地相互恐惧和仇视。第四,V字形石碑很容易使人想到美国反战者常使用的手势,也被称为“和平的标志”。

    在她设计的纪念碑上,她没有依照惯常的做法,按字母表顺序来排列阵亡将士的姓名,而是首先将1959年越战开始后的第一个死者的名字刻写在东墙之首,然后依时间顺序将阵亡将士的名字自上而下一个个地刻写在东墙的每一块石板上,直到这一面墙完全没入地下为止。西墙上的名字则从向西延伸出去的锐角处起,以相同的方式一直排列到和东墙相接处。1975年战争结束前的最后一个死者的名字恰在西墙之末,和东墙之首的第一个名字相呼应,象征着战争的帷幕拉开又合上。

    三、设计色彩分析

    1980年11月,林璎和几位同学驱车前往华盛顿宪法公园,实地勘察纪念碑碑址现场后,很快就把自己的方案设计出来。一学期以来,他们熟悉了古往今来的各种纪念碑,没有一个像林璎的方案这样另类。在颜色选择上,林璎方案里的纪念碑是黑色的,而不是传统意义上象征纯洁和高尚的白色大理石,其实是有其深意的。纪念碑将坐北朝南,太阳直接照在上面,白色大理石在阳光下会产生剌目的反光,那样会使纪念碑上的名字难以认读。

    林樱在完成设计之后,在其纪录片中说到:“当我被选中时,我很清楚自己将要面临的是一次考验,一场让我用了几年时间才认识到其艰难程度的战斗。那是一段充满了压力的日子,没有人教你如何度过那段时光。”“你得和成见、旧传统、旧观念作斗争。这在某种程度上不断的促进着我。在你试图突破思想的樊篱时,必然会引起许多人的反对,而这也许就是代价。”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自身就应该具备这样坚韧的力量。对于形态语言的精准把控必然会产生优秀的设计,必定会随着时间的流失显现出其价值。

    四、结语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的作品就应该具有这样感人的力量。一个艺术家只有坚守自己的心灵,他的作品才能感动世人,超越时代。林璎创造了前无古人的纪念碑设计风格,为纪念碑的设计立下了他人难以企及的坐标,她的越战纪念碑已成为艺术史上不朽的标志。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6:4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