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逸品”美学观的确立及其对创作的启示 |
范文 | 竺传铠 孙政 摘要: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对画家进行品评,这是第一次在著作中对大量画家进行品评。其中很多品评的词语已然是对品第的描述了,如“极妙参神、高逸、纵横逸笔”等等。全面的品第评价实际上在唐时就出现了,只是张彦远的提出的“自然”在当时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将这两人放在一起做分析,因其两人都各自提出“逸品”,但是产生的影响却不同,张彦远的论述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而黄休复的理论却逐步成为中国文人画审美标杆。 关键词:品第;时代意识;逸品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4-0158-01 一、品第的形成 自魏晋南北朝之后,绘画不再是政治的附属品,而转为对美的追求,是以欣赏美为目的,绘画所表现的内容由原来的为祭祀或者墓葬服务转为对生活中美的因素的关照。 由此,理论方面也相应产生。如顾恺之画人物所讲的“传神论”,宗炳关照山水写《画山水序》,提出“含道映物”。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对画家进行品评,这是第一次在著作中对大量画家进行品评。文中并没有确切的品第名词出现,以“第一品、第二品、第三品……”来划分品评,其中很多品评的词语却已然是对品第的描述了,如“极妙参神、高逸、纵横逸笔”等等。 南陈姚最《续画品》未分等次,文中单独对画家进行了品评。唐李嗣真在著作中开始提到“逸品”。 唐张怀瑾《画品断》中分“神、妙、能”三品。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有“论名价品第”一节。同时期的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分“神、妙、能、逸”。之后的画论基本以“神、妙、能”区分,如刘道醇《圣朝名画评》的序中谈到“要归三品,三品者,神妙能也”。后至北宋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将画家与画分为“逸格、神格、妙格、能格”四格,而这种品第排列法逐渐成为中国画的标准。 二、黄休复“逸格”浅解 “画之逸格,最难其俦。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日逸格尔。” 俦:相比;拙:不善于;鄙:视为浅陋;表:之外。 画之逸格,相比较最难达到。不被方法规矩框住,视精研彩绘为浅陋。用笔简而形备,得其自然之趣,不是硬学能学会的,实则是出于意想之外,因此成为逸格。 三、张彦远所提的“逸品” 张彦远在评价时并未用“逸品”二字,而是用“自然”二字,其《历代名画记·论画体》中提到: “夫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之为病也,而成谨细。” 前一句讲: “夫画物特忌形貌彩章,历历具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 在《论六法》篇中又提到: “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期间矣。上古之画,迹简意澹而雅正……今人之画,错乱而无旨,众工之迹是也。” 可见张彦远是反对作画纠结于外形与颜色,对于刻画谨慎细致的,认为是故意卖弄技巧,而赞成的是有气韵、不求形似而形自在的逸笔画出的画。 四、张彦远、黄休复两人处的时代对各自理论的影响 将这两人放在一起做分析,因其两人都各自提出“逸品”,但是产生的影响却不同,张的论述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而黄的理论却逐步成为中国文人画审美标杆。那么为什么选择这两人? 第一点是张彦远首次提出,黄休复明确逸品为最高品,第二点是逸品是对古代最高级的画的评价,是神的最高格的表现。何为神,即人的智慧、天才、感性、情感、精神、思想、想象力等等皆属于神的范畴。因此从两人所处时代进行分析。 张彦远,出生世宦书香之家。如此条件,使得其翻阅古画、理论史书等非常便利。当时的主流传统审美是以阳刚、雄强为美,不是阴柔雌化之美,是追求磅礴大气之美,不是放情林壑的自我之小趣。因此这种小众的“自然”之美并不会为强大的唐朝社会所接受。 黄休复,北宋四川人,约活动于北宋咸平之前。经济中心由唐末至五代十国再到北宋逐渐南移,北方战乱不断,而南方相对安定。在这之后的北宋,南方出现了欧阳修、苏轼、米芾、黄庭坚等人。他们的主张都离不开“逸”。由此,以逸品为最高的“四格”伴随着南方文人审美的树立而逐渐成为全国的标准。 五、对于当下创作的感想 从古人对画的品评来看,求“意”不求“形”是文人們所追求的,所谓“能格”,所谈的也是融作者情感在内,力求形象生动。可见传统中国画是拟人化的,将个人情感附加到所描绘的对象。当下无论是笔墨试验,或是大幅创作,其出发点要从自然造化中来,由像到不像,是也不是,并不非要直接的让观者知道这画中是什么山、什么庙,而是有所提炼、加工、美化的,这是胸中的丘壑,是心中的一片桃源仙境。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