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论新农村人居环境景观设计
范文

    张宏凯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目前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如何在建设的过程中做好景观规划,如何将这个理念落到实处?针对于目前的新农村景观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现在的设计趋势,我将就如何建设一个生态、舒适的农村人居环境展开了粗略的研究探讨,并对新农村建设的前景提出了美好的瞻望。

    关键词:现状 趋势 瞻望

    中图分类号:TU-85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2-0044-02

    一、目前新农村景观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重大历史任务后,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思想觉悟的不断提高,他们也迫切希望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环境。于是大规模的农村建设活动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了。因此农村的景观建设,改善人居环境,保护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通过对一些建设中和建设完工的农村进行了初步调研,发现目前农村建设在景观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总体规划与景观设计脱节

    一些农村虽然编制了总体规划,但许多项目并不是由景观设计师一开始就参与其中的,而是由其规划师和建筑师独立完成的,造成景观建设的不完善性和被动性,甚至具有应付性。所以农村建设在景观建设方面还处在无序状态。

    (二)建筑无法融入周围环境

    农村住宅作为一种传统的居住形式,经过千年的衍变,它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文化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新建住宅越来越多。但大多住宅都是由农民自搭自建的,建筑的色彩、格局、样式一味的相互抄袭,缺乏整体的规划和设计,与周围环境极不协调,甚至还大大的破坏了周边的环境。这些建筑不但没有继承或发展当地民居的传统与特色,更不能体现当地的人文历史背景和地域特色,反而会使之将其慢慢遗忘。

    (三)景观建设不够全面

    在目前的农村建设中,往往忽略了一些残留的景观滞后,如集市、街道、公共绿地等公共空间的死角及宅前屋后的个人空间,景观建设缺乏系统的规划。

    当前的规划者一味的只是把城市模式搬到农村,可是他们也不想想农村是否适应这种模式。其实假如真要这样的话,可以直接把农村变为城市,没必要做这么复杂的建设。这些完全同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本意相违背。其真正的本意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不是农村城市化。毕竟农村和城市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形态。

    二、现在的农村景观设计趋势

    俯瞰整个地产销售市场,“XX花园”、“XX新城”遍地开花,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城市中的住宅都设计成了都市中的田园,而农村中的村落却做成了田园中的都市,广大设计师本着为开发商创造价值的原则,逐渐形成了这股设计之风。但事实上,这样的追求是盲目的,这就好比是中国人抛弃母语学习英文,很容易跟风操作,却很难到位。某景观网站有这样一句留言:“决不要在自然中强调自然,也不要再现代城市环境中去炫耀现代!”看后笔者感触很深,从心底佩服这位网友投机取巧的意识,但是中国的耶路撒冷、美国的故宫只能成为让人们惊讶的怪胎。其实什么设计是经典?自然的,舒适的和适宜人的设计才是经典。

    既然是居住环境,那一定是自然舒适的,农村——远离城市的嘈杂喧嚣,远离城市的污染,在这里有轻松的环境,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作为居住环境,它本来就具备比城市更为优越的条件,但人们为了追求所谓的“气派”,却硬生生的要把它与城市拉回到同一条起跑线,甚至还把它降到更低的位置。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记载:一个渔夫只身舍船进入一山洞,发现一座桃源,在这里的景色怡人,居民们男耕女织,到处洋溢着安乐祥和的气氛,与外面的世界完全隔绝。世外桃源——几乎承载了所有人的梦想。麦克哈格也在《设计结合自然》一书说:大地是有内在价值的,土地是有生命的,它是个活的系统。也许,天然的一片森林,一弯溪流,一丛野花……在农民看来是再平常不过的东西,但作为设计师的我们就应该善于去发掘普通人视而不见的“潜力股”,而后去规整,去修饰,从而变成所有人都能够看得到的美丽。

    “麦田守望者”——俞孔坚教授,他的《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校园》,是一个用水稻、作物和当地野草的作品。他用最经济的途径,用农业生产来营造景观环境的案例。此案例在中国新景观设计中影响很大,虽然并没有涉及到我们现在讨论的新农村居住环境景观建设的问题,但他的设计思路却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启发。纵横交错的田垄,一望无际的稻田,在从前在常人眼里是再也平常不过的东西了。但正是由于他的发掘,我们找到了我们一直渴望的东西。那么农村的居住环境是不是可以不去一味地机械模仿城市的市政建设,而是完全可以结合农村实际特点,让“稻花香”来代替园林的主体绿地呢?

    当然,在这里笔者只是阐述了一种观点,并不是去鼓励模仿俞孔坚教授的这种设计理念,再好的创意也抵挡不住克隆的杀伤力,因为创新是其生命力的源泉,模仿抄袭必将导致生命之水的枯竭,从而忘却设计的原点。何况新农村居住环境形式也是需要多样性的,不能让农村的景观设计模式化,我们要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对其具体分析,然后才能找到适合当地发展的思路。但是,不管是什么理念,都要立足于农民,因为他们才是最终使用者。

    尽管每一个开发商都会扯开嗓子向市场叫嚣,重复他们“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但我们却曾不止一次的亲眼看到农村的拆迁住户,会将“花园”里的草坪铲除,种上蔬菜;会在“花园”里的灌木上晾上拖把;会把“花园”围上一圈篱笆,或在里面养殖家禽……。在这种情况下,有一种习惯的做法就是去谴责农民,因为他们是败坏风貌的肇事者。但是,我却认为广大农民群众是无辜的,他们这么做完全是因为有这个需求,而规划师、设计师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他们无视了这种需要,用牺牲功能来满足自己眼中的所谓的“美观”。

    所以,当我们着手投入新农村居住环境景观建设的时候,就必须首先去深入了解这个群体,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了解他们需求,了解他们的审美眼光以及他们的愿望。农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生的社会群体,其中有的也拥有自己的副业,也有的是往城市打工促农的,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他们受教育程度也得到了提高,有着自己的追求的眼光。他们大多热爱自己的家乡,对土地有着较为深厚的感情,他们渴望过简单而富足的生活。但目前我国广大农民同胞虽然温饱有余,却还谈不上富裕,所以在发展新农村环境建设的时候我们更应该走节约路线。还有大规模的规划拆迁,促使绝大部分的农民失去了土地,不得不以工代农。一个一辈子都在自己土地上的农民,今后他们靠什么养活自己一家。这些还需当前的规划设计师好好的琢磨琢磨。

    农村的乡土树种很多,我们在建设绿化环境时,可以更多的倾向于经济的,符合当地特色的树种进行合理搭配,而不是为了强调所谓的视觉冲击,去修很宏伟的大道,两旁配置名贵的从远方运来的,还可能并不适合在当地生长的树种,这样的树种不仅在一开始栽植的时候投资大,而且在以后的维护费用也会远远超过了其它一般乡土树种。事实上,作为居住环境,我们并不需要“震撼力”、不需要“壮观”,我们需要的是舒适与放松,因为这里是我们的家。

    另外,在这里笔者还想提的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某村因为位于高速公路旁或某国道旁,在短短两周内甚至还要更短的时间内,所有的路边的住宅都被齐刷刷的刷成鹅黄色,美其名曰:整顿美化。可当你折进村子的时候,你会惊奇的发现这些被“美容”了的住宅却是一个阴阳脸(在住宅的另一侧并没有涂料),也许这也是一种特色吧。我们并不赞同这种刻意的统一,我们可以看一看澳洲这个农业大国的农村建设,虽然未曾到过,但从友人在当地所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到,错落有致的村落毫无规律的延伸到远方,其中,你找不到两所相同的农舍,但所有的住宅都像是风景画的一部分,恰到好处的镶嵌在美丽的大自然之中。最美好的东西往往是原始的和自然的。

    三、新农村人居环境景观建设的前景

    “绿色住宅”作为一种新起的生态人居建筑理念已深入人心。注重居住环境的生态循环,节能环保成为了“绿色住宅”的首要条件。其实绿色住宅不单指个体的住宅,而是包括整个体系。在新农村规划中,我们应当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学和植物学等的基本原理,处理好住宅建筑与整个周边环境的关系,使住宅和环境等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以本地植物为基体,共同组成一个适合人居住又生态循环的系统。以达到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在具体设计上,注重本地植物的运用和不同植物各方面之间的相互补充融合,不加修饰。目的使整个系统更趋向于原始状态与自然状态,最大限度地回归自然。

    中国新农村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它发展成今天的局面也牵扯着方方面面的因素。上述笔者的观点也许是琐碎的、不成熟的,也许是片面的,但也代表着某个角落一部分人的呼声。笔者衷心的祝愿我国新农村建设能够真正的立足于农民,能够更好更快健康蓬勃的发展。同时,农村的人居环境景观建设也能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立足于当代当地农业的特色,愿广大设计师能够集思广益,符合自然法则,遵循生态学原则,不断开辟出具中国特色的景观之路。

    参考文献:

    [1]谢振宇、杨光穗.绿色住宅——一种新的建筑景观.热带农业科学.2002(8).

    [2]唐兰、鲁长亮.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模式初探——以仙桃市郑场镇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为例.现代企业教育.2006(9).

    [3]强健.村镇景观当风流——北京郊区村镇景观规划建设之我见.城乡建设.2004(6).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1:48:20